靖州能否出兵北上,看似是军事问题,但实际上主导最后结果的却是政治因素,自从靖北王被杀,韩栎担任靖州牧以来,殷都政局动荡,皇帝更迭不断,多少边关雄军就此消失于历史中,大名鼎鼎的白羽军便是例子,中原朝政不稳,地方各州自然会受到牵连,雍州就是例子!
但是靖州在此乱世却依然能保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北地军稳中求进,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韩栎和齐溪两人的厉害可见一斑。
韩栎能让靖州政治安稳得益于他的立场,他从不参与殷都政治争夺,也不允许有人染指靖州政治;因此靖州的政治环境几乎是封闭的,封闭就意味着安稳,政治安稳清明,百姓生活也就自然安宁;靖州的政治安稳也和北地军息息相关,有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在,谁能不忌惮?
不过齐溪与宁延不同,他接受了朝廷兵部对北地军的管制,让北地军成为朝廷的部队,但齐溪以北地军镇守靖州千里边关为由,多次拒绝了朝廷想要分兵北地军的决定,不过代价就是北地军中多了不少从殷都御军府来的年轻军官,说的是朝廷为北地军补充新鲜血液,但更多的还是监视齐溪和分化北地军,对此齐溪心知肚明,但却选择了默许。
要是没有外界干扰,靖州如此便足以支撑其长久发展。
但身在乱世,偏安一隅是断无可能的。
徐天亮的到来便是打破这一平衡的关键,他让靖州封闭的政治环境遭到了破坏,之前卖给定州军马器械,可以以商队之名掩人耳目;但这次徐天亮亲自来访,就算真的是邻居串门,朝廷那边也不敢信。
北地军一旦北上,那在朝廷眼中,你靖州就站在了宁延这边,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这对于靖州未来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可若是不出兵,齐溪和韩栎就成了见死不救的旁观者,对内无法对靖州和定州百姓交代,对外,也不利于自己的声誉和靖州安稳。
所以这场博弈就成了朝廷和百姓的博弈,也就是官与民之争。
徐天亮起身挺起腰背,笑了笑,缓缓说道,“韩大人,齐将军,且听徐某人一言,项州,定州,靖州三州身处北境,为大奉抵御北蛮重要屏障,如今北蛮举兵六十万南下,我家公子在此危难之时亲率定州军七万将士北上,先取鱼化城,后败慕容隼,迫使慕容灼灼举兵东进,甚至不惜将自身至于万般危险之境地,两位可知为何?”
韩栎微笑道,“项州,定州同属宁家,这不过是宁延为救项州的权宜之计罢了。”
“那既然慕容灼灼已经东进,我家公子又为何不撤呢?”
“这。。”
韩栎语塞。
徐天亮声调不觉大了几分,慷慨陈词,“这项州,定州如今是在我家公子手中,但在此之前,他们也是大奉的国土!项州与定州,唇亡齿寒,我家公子是有私心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不愿意看到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的一幕!项州若丢,雍,定不保!雍州若丢,中州不保!可定州若丢,那靖州必会腹背受敌,那时韩大人要如何独善其身呢?”
听着这个书生都督的质问,韩栎神色在中露出些许欣赏之意。
徐天亮接着说道,“项州,定州唇齿相依;定州,靖州又何尝不是如此?再者,我想请问齐将军,何为将?何为军?”
“千人为阵,万人为军;克敌制胜,运筹帷幄为将;将军之意,在于保境安民,护国安邦!”出自于兵家典籍《论兵着》中的这句话齐溪了然于胸,徐天亮刚问出口,齐溪就一字不差的答了上来。
“既为保境安民!护国安邦!如今北蛮南下,百姓蒙难,北地军为何不出兵?难道就因为所谓的调令吗?朝廷调令不过一张宣纸,笔墨星点,但那北蛮屠刀下的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北蛮战马下是一块块大奉的国土,将军此举如何对得起将军二字!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徐天亮最后一句话的语气格外坚决,说的齐溪眉头紧锁。
韩栎哑然失笑,端起桌上茶水抿了一口后说道,“徐大人,若只是因为道义而发兵,那大奉要律法何用?要官府何用?您的这番话说白了不过是口舌之论,然而治国理政不能靠一张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若无规矩,那就没有方圆,我北地军既已归属朝廷,那自然受朝廷兵部节制,没有兵部调令,我北地军就是不可北上,这不是我靖州见死不救,而是国法规矩!”
徐天亮哈哈大笑,在大厅内摇头踱步,而后转头说道,“国法!若是连百姓安危都置之不顾,国土被外族无情践踏,大奉尊严被北蛮反复蹂躏,那这国法不要也罢!如此国法坚守下去有何意义?国法保护不了百姓就是废纸;国家没有百姓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立法之根本在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约束人们心中的恶念,可若是这法变成了困住百姓的囚笼,那要他有何意义?”
法家出身的韩栎眯眼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沉声说道,“法理不通,那便人治;未经朝廷调令便发兵北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无视朝廷,无视天子,无视身后的奉字大旗?那这可不可以理解为不忠?”
儒家最为看重忠孝仁义,国子监出身的徐天亮自是最为看重忠义二字,韩栎搬出忠义二字,无疑给徐天亮抛出了一个难题,但是徐天亮依然淡定自然,继续侃侃而谈,“忠义二字与君与国,是鞭笞臣子替君分忧之诤言,天子之忧,在国在民,若能保境安民,为天子排忧解难,拯救百姓苍生于水火,这岂会是不忠之举?那些一昧的奉承天子,不经思考便唯命是从的庸碌之辈,才是真正的不忠不义!”
徐天亮的这番话不可谓不漂亮,不等徐天亮歇下来,齐溪接着问道,“出兵北上,与我靖州何益之有?”
徐天亮稍稍拱手,朗声说道,“北地军出兵北上与靖州,其益在三;第一,抗击北蛮为英雄,受百姓敬重,此番北上无论成败,靖州军在百姓口中都是英雄,受尽赞誉;其二,唇亡齿寒,帮助定州就是帮助靖州,定州若丢,靖州何以为安?最为重中之重便是这第三点,朝廷!”
说话之时,徐天亮故意压低嗓子,“难道齐溪将军就甘心北地军一直被朝廷渗透吗?”
听到这话的齐溪突然握紧了拳头,皱眉看向徐天亮,徐天亮起身拱手,“此三益,当值得北地军北上!”
安静的房间内突然响起掌声,韩栎起身,看着面前的年轻人,爽朗一笑,“宁延手下有个了不得的人物啊,怪不得能让定州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就成北地第一州,徐都督的辩道之才实在是让人羡慕。”
徐天亮哑然,连忙摇头,“晚辈口无遮拦,还望韩大人勿怪。”
靖州能否出兵北上,看似是军事问题,但实际上主导最后结果的却是政治因素,自从靖北王被杀,韩栎担任靖州牧以来,殷都政局动荡,皇帝更迭不断,多少边关雄军就此消失于历史中,大名鼎鼎的白羽军便是例子,中原朝政不稳,地方各州自然会受到牵连,雍州就是例子!
但是靖州在此乱世却依然能保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北地军稳中求进,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韩栎和齐溪两人的厉害可见一斑。
韩栎能让靖州政治安稳得益于他的立场,他从不参与殷都政治争夺,也不允许有人染指靖州政治;因此靖州的政治环境几乎是封闭的,封闭就意味着安稳,政治安稳清明,百姓生活也就自然安宁;靖州的政治安稳也和北地军息息相关,有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在,谁能不忌惮?
不过齐溪与宁延不同,他接受了朝廷兵部对北地军的管制,让北地军成为朝廷的部队,但齐溪以北地军镇守靖州千里边关为由,多次拒绝了朝廷想要分兵北地军的决定,不过代价就是北地军中多了不少从殷都御军府来的年轻军官,说的是朝廷为北地军补充新鲜血液,但更多的还是监视齐溪和分化北地军,对此齐溪心知肚明,但却选择了默许。
要是没有外界干扰,靖州如此便足以支撑其长久发展。
但身在乱世,偏安一隅是断无可能的。
徐天亮的到来便是打破这一平衡的关键,他让靖州封闭的政治环境遭到了破坏,之前卖给定州军马器械,可以以商队之名掩人耳目;但这次徐天亮亲自来访,就算真的是邻居串门,朝廷那边也不敢信。
北地军一旦北上,那在朝廷眼中,你靖州就站在了宁延这边,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这对于靖州未来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可若是不出兵,齐溪和韩栎就成了见死不救的旁观者,对内无法对靖州和定州百姓交代,对外,也不利于自己的声誉和靖州安稳。
所以这场博弈就成了朝廷和百姓的博弈,也就是官与民之争。
徐天亮起身挺起腰背,笑了笑,缓缓说道,“韩大人,齐将军,且听徐某人一言,项州,定州,靖州三州身处北境,为大奉抵御北蛮重要屏障,如今北蛮举兵六十万南下,我家公子在此危难之时亲率定州军七万将士北上,先取鱼化城,后败慕容隼,迫使慕容灼灼举兵东进,甚至不惜将自身至于万般危险之境地,两位可知为何?”
韩栎微笑道,“项州,定州同属宁家,这不过是宁延为救项州的权宜之计罢了。”
“那既然慕容灼灼已经东进,我家公子又为何不撤呢?”
“这。。”
韩栎语塞。
徐天亮声调不觉大了几分,慷慨陈词,“这项州,定州如今是在我家公子手中,但在此之前,他们也是大奉的国土!项州与定州,唇亡齿寒,我家公子是有私心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不愿意看到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的一幕!项州若丢,雍,定不保!雍州若丢,中州不保!可定州若丢,那靖州必会腹背受敌,那时韩大人要如何独善其身呢?”
听着这个书生都督的质问,韩栎神色在中露出些许欣赏之意。
徐天亮接着说道,“项州,定州唇齿相依;定州,靖州又何尝不是如此?再者,我想请问齐将军,何为将?何为军?”
“千人为阵,万人为军;克敌制胜,运筹帷幄为将;将军之意,在于保境安民,护国安邦!”出自于兵家典籍《论兵着》中的这句话齐溪了然于胸,徐天亮刚问出口,齐溪就一字不差的答了上来。
“既为保境安民!护国安邦!如今北蛮南下,百姓蒙难,北地军为何不出兵?难道就因为所谓的调令吗?朝廷调令不过一张宣纸,笔墨星点,但那北蛮屠刀下的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北蛮战马下是一块块大奉的国土,将军此举如何对得起将军二字!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徐天亮最后一句话的语气格外坚决,说的齐溪眉头紧锁。
韩栎哑然失笑,端起桌上茶水抿了一口后说道,“徐大人,若只是因为道义而发兵,那大奉要律法何用?要官府何用?您的这番话说白了不过是口舌之论,然而治国理政不能靠一张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若无规矩,那就没有方圆,我北地军既已归属朝廷,那自然受朝廷兵部节制,没有兵部调令,我北地军就是不可北上,这不是我靖州见死不救,而是国法规矩!”
徐天亮哈哈大笑,在大厅内摇头踱步,而后转头说道,“国法!若是连百姓安危都置之不顾,国土被外族无情践踏,大奉尊严被北蛮反复蹂躏,那这国法不要也罢!如此国法坚守下去有何意义?国法保护不了百姓就是废纸;国家没有百姓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立法之根本在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约束人们心中的恶念,可若是这法变成了困住百姓的囚笼,那要他有何意义?”
法家出身的韩栎眯眼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沉声说道,“法理不通,那便人治;未经朝廷调令便发兵北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无视朝廷,无视天子,无视身后的奉字大旗?那这可不可以理解为不忠?”
儒家最为看重忠孝仁义,国子监出身的徐天亮自是最为看重忠义二字,韩栎搬出忠义二字,无疑给徐天亮抛出了一个难题,但是徐天亮依然淡定自然,继续侃侃而谈,“忠义二字与君与国,是鞭笞臣子替君分忧之诤言,天子之忧,在国在民,若能保境安民,为天子排忧解难,拯救百姓苍生于水火,这岂会是不忠之举?那些一昧的奉承天子,不经思考便唯命是从的庸碌之辈,才是真正的不忠不义!”
徐天亮的这番话不可谓不漂亮,不等徐天亮歇下来,齐溪接着问道,“出兵北上,与我靖州何益之有?”
徐天亮稍稍拱手,朗声说道,“北地军出兵北上与靖州,其益在三;第一,抗击北蛮为英雄,受百姓敬重,此番北上无论成败,靖州军在百姓口中都是英雄,受尽赞誉;其二,唇亡齿寒,帮助定州就是帮助靖州,定州若丢,靖州何以为安?最为重中之重便是这第三点,朝廷!”
说话之时,徐天亮故意压低嗓子,“难道齐溪将军就甘心北地军一直被朝廷渗透吗?”
听到这话的齐溪突然握紧了拳头,皱眉看向徐天亮,徐天亮起身拱手,“此三益,当值得北地军北上!”
安静的房间内突然响起掌声,韩栎起身,看着面前的年轻人,爽朗一笑,“宁延手下有个了不得的人物啊,怪不得能让定州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就成北地第一州,徐都督的辩道之才实在是让人羡慕。”
徐天亮哑然,连忙摇头,“晚辈口无遮拦,还望韩大人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