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卓依拨电话给《纽约时报》之后的几天,她一直热中的翻看报纸。可是除了一则胡福瑞在皮耶士大饭店彼杀害的小方块之外,什么都没有。
不久,连这一小方块都不见了踪影。卓依认定消息确是封锁了。正如彭伊雷说的,这对旅馆业大不利。旅馆要在报纸上打广告。全市的财经靠观光业务做基础。所以,报纸只有噤声。
但是在三月二十四日,时报的〈大都会百态〉上出现了一篇社论。标题是:“两桩凶杀案,追追追”,内容论述卜乔洛与胡福瑞的两起凶案,指出两案的雷同点,并称警方正致力于采证凶手为同一人的立论。谋杀动机不明。
时报社论透露侦查工作由刑事组施马提小队长坐镇指挥。他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几条有力的路线,相信在短期内可以将凶手逮捕归案。”并设有专线电话供社会民众随时提供线索。
时报不提“山姆之子”的谋杀事件,下午的《邮报》和晚间的《每日新闻》就不像时报那么保守。《邮报》的大标题就是:“又一个‘山姆之子’?”而横跨四页的《每日新闻》更妙:“警察口中的‘山姆之女’”。
两份报纸都表示,警方担心卜乔洛与胡福瑞的凶案,很可能只是一连串精神病态、无动机杀戮的开端。两份报纸都引用了施马提小队长的话:“我们已经掌握了几条有力的路线,相信在短期内可以将凶手逮捕归案。”
古卓依的吃惊,一闪就过。她笃定的以为施马提放这种乐观的空气,目的不过是安定纽约市民的心。
比较麻烦的,倒是《每日新闻》所谓“山姆之女”的说法。仔细读过全文,原来警方只是在调查两件案子同是出自一名妓女之手的可能性。城中区的绿灯户都遭到了侦讯。
因此,古卓依认为一切都不足虑,反而使这件事更加刺激。所有的警察忙得团团转。千百万的读者惊慌害怕。她成了不得了的大人物。
她的快活只持续了两天。两天之后,彭伊雷带了一张字条进来,是一张由警方发给曼哈顿城中区各旅馆安全主管的通知。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张通缉令。要求安全人员协助逮捕杀害卜乔治与胡福瑞的凶手。警方相信杀人犯是在旅馆的酒吧、酒廊或餐厅等处与被害人接触,特别是那里举行大型集会、或商务会议的旅馆。
对于“嫌犯”的描述十分简略。只说男、女都有可能,大约五呎五到五呎七的身高,戴黑色尼龙假发。
“就只这些,”彭伊雷说。“如果把每一个戴黑色尼龙假发的男女统统拘捕,那可真乱了。你知道抓错人的诉讼责任有多重吗?”
“知道。”
“两个案子都发生在半夜,”彭伊雷对着通知研究。“下午赖约瑟五点钟来当班的时候,我要亲自拿给他看。单子就留在我桌上。明天早上我如果碰不到莫巴利,由你负贵交给他行吗?”
“是,组长。”
他走了以后,她僵直的坐着。两只手纠紧的搁在桌上。指节发白。
黑色假发没什么大不了,容易改变。但是他们怎么算得出那么准确的高度?
她一遍再一遍的温习那两次冒险。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痕迹能让警方估出她的身高。她不由得起了一阵鸡皮疙瘩,有个绝顶的高手在办事。一个秘密的“明白人”。
她疑心那也许是个灵媒,或是某个具有超感能力的人物在协助警方调查。“我看见一个男的,或是个女的,有着——一头黑发。不对,不是头发——是尼龙的假发。这人中等身材。对。五呎五到五呎七吋左右。……”
古卓依满怀自信的点了点头;没错,绝对就是这样。
星期四的夜晚,她上三十四街的“假发总汇”试戴了一次金黄色的假发,式样和黑色的那顶完全相同。她对着镜子梳弄许久。
“这使您整个改头换面了,小姐,”店员在一旁献殷勤。
“那是一定的。”古卓依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