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公祠一号内有一幢独立老式花园洋房。它东接明瓦廊,西临丰富路,南面秣陵路,北为洪公祠小巷。四面高墙森严,墙内庭院开阔,但没有林荫树木,只有几片草地和花坪。
这里原是张学良的公馆。1934年,张学良将它送给戴笠,从此洪公祠成了“军统”本部办公地。抗战结束时,戴笠指示沈醉在洪公祠一号内修建了一座大楼,设计特别,很有模样。现在,这里是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局本部。
保密局局本部设情报处、行动处、电讯处、司法处等七个处,另外还设有督察室、总稽核室等三个室。保密局是1946年7月由“军统”改组而成的。“军统”全称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其实它跟“统计”不甚相关,而是开展一些诸如情报、渗透、暗杀、颠覆之类的工作。之所以称其为“统计局”,是出于掩饰,这是军国大事层面的韬晦之策。抗战中,“军统”为民族解放作出过贡献和牺牲。
现在,这个大院子的一号人物是毛人凤。但他很多时间并不在这里。比如今天,他正在重庆。但对冯儒和大部分在这里上班的人来说,毛人凤在与不在,他们的神经一样是绷得紧紧的;对各个处室的头头脑脑们来说,毛人凤一出差,他们就显得轻松一些。
3月15日下午2点,冯儒像往常一样走进这座熟悉而神秘的大院。
说它熟悉,是因为自1947年4月保密局从马台街22号搬进这里的时候,他就几乎天天在这座大院里上班了。
说它神秘,是因为冯儒除了对自己的办公室,以及对他顶头上司杜林甫的办公室比较熟悉外,他对其他各个处室并不熟悉,因为制度不允许他随意进入其他处室。当然,这个院子里的其他人更不可能到他的办公室来,除非这个人想到院子东北角的那个“临时审讯室”待上一段时间。
现在,冯儒已经走到保密局大门口了。他已经能看见自己的办公室了——大院西侧有一幢南北走向的灰色建筑,最里面铁门紧锁的那间屋子就是他的办公室。
“站住!请出示证件。”门口立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卫兵,其中一个用威严而略带节制的声音命令道。
冯儒一愣。这两个卫兵他都认识。两年来,每当他值班的时候基本都能在大门口看见他们笔挺地立在这里,彼此很熟悉,连左边那个卫兵眉毛上方有个黑痣他都清楚。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其实他也不想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怎么了?不认识我了?”冯儒反问道。
左边的那个士兵依然保持着笔挺的姿势,只是口气稍微缓和了下来:“当然认识。不过局里有新规定,也是今天刚刚通知我们的,所有进出人员一律出示证件。不管是不是局里上班的人,也不管熟悉不熟悉。请您理解。”
“哦,是这样。发生什么事了吗?”冯儒问道。
“非常时期吧。具体情况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管执行。”右侧的那个卫兵说道。
“请出示证件吧。尽管我们知道您是特情处机要科科长、少校冯儒。搁在往常,查什么人的证件也查不到您的头上。”左边的卫兵很有水平地催促道。
“算你会说话。”冯儒边说边用右手解开左胸前军衔徽标下的口袋,掏出一个蓝色的证件,递给卫兵。
卫兵打开证件,煞有介事地歪着脑袋看了一下。
证件里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男子身着少校军装,帅气儒雅,神态沉着,嘴角的酒窝里泛着一丝浅浅的笑意。
卫兵把证件合上递还给冯儒,然后“啪”的一个敬礼:“请进。”
“你很尽职。”冯儒富有智慧地对那个卫兵说道,同时嘴角露出和刚才照片上差不多的一个浅笑。
冯儒走到那座灰色建筑的尽头,掏出钥匙打开机要科厚重的铁制大门。办公室里亮着电灯。一个穿着军服的瘦高个男子从椅子上站起来。
“你来啦。那我下班了。”瘦高个男子说。
“你走吧。”冯儒说。
瘦高个男子抓起桌上的钥匙,往门外走去。
“哎,谈岳,等等。”冯儒叫住他。
“什么事?”谈岳立住脚,转过身。
“你怎么这么急?把本子给我!”冯儒说。
“哦,我忘了。”谈岳笑了一下,“也怪你,迟到了5分钟。我这急着有要事。”
“怪我怪我。刚才门口的那两个家伙缠着我要看证件。哎,谈岳,局里出什么事了吗?”冯儒随口问道。
“没听说有什么事,可能是最近形势较紧吧。共产党军队随时准备渡江,党国危急,你说能不从严一点儿吗?”
“那是当然。”
“不跟你啰唆了。我走了,她等着我呢。”
“走吧。”谈岳习惯性地用力带上铁门。
谈岳走后,冯儒走到办公室里侧,拉开一扇木门,木门后面是电报间。报务员小白正坐在电报机前翻着报纸,见冯儒推门进来,就抬头说了声“冯科长来了”,接着又低头看报。
“看来现在没什么事啊。”冯儒说。
“今天还算清闲。”小白应道。
冯儒回到外间,坐在自己的办公桌边。机要科共四个人,冯儒是科长,和谈岳同是译电员,负责电文加密和解密;小白和李桂是报务员,负责收发电报。今天,冯儒和小白是同一个班次。
“科长,我有点事出去一下。你帮我看一下机子。”小白走出来,对冯儒笑笑说道。
“好的。”冯儒也不多问,就爽快地答应了。
他走进电报间,坐到电报机前。
这是一台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生产的CMG-200型电报收发机,是抗战时期美国罗斯福政府援助国民党的军事装备之一。
那是1941年12月初,任军统译电科科长的姜毅英破译了日本军部无线电密码,侦知了日军将于同年12月7日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绝密情报。她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交戴笠亲自处理。戴笠极为兴奋,马上将电报转呈蒋介石。蒋介石如获至宝,即批示:“速通知美国政府。”
后来,日军的偷袭证实了军统情报的可靠性。可惜当时美国政府对“军统”的情报不屑一顾,致使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灭顶之灾。(有史料说,此举是罗斯福的苦肉计,目的是激起美国人民的愤恨,让国会批准总统对日宣战。)姜毅英凭借此勋成为军统中唯一的女少将。自此,美方开始对军统刮目相看。美国海军司令部主动找戴笠,协商成立了“中美情报合作所”,由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准将梅乐斯作副手。从此,大批美国特情人员及特种装备源源进入中国。这台CMG-200型电报收发机就是其中之一,它采用美式莫尔斯电报码来收发电报,性能优越。
此时,它正静静地坐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晶体管内发出的蓝色信号灯表明它正处于准备状态,可随时收发电文。
冯儒瞥了一眼电报机,然后随手抓起桌上的《中央日报》:
“中央社消息:共产党欲将内战进行到底。长江北岸屯兵百万。”
……
“本报评论:追求和平严阵以待
“……
“蒋公主动下野,实为视国家民族利益为泰山之举,令人感佩不已。代总统李公德邻先生临危受命……期冀和平谈判能使人民免于水火……然共产党的和平诚意究有几许……因此我们亦要严阵以待,方不致……”
冯儒草草翻看了一下,然后将报纸扔在桌上,站起身,在电报房内踱起了步子,似乎有满腹的心事。
这时,电报机上那蓝色的指示灯变成了红色,并发出“吱吱”的蜂鸣声——有电报了!对方在呼叫!
他赶紧坐到电报机前,戴上耳机,双眼放出全神贯注的光芒。
电台频率指示灯闪烁着89千赫兹,他知道这是国防部的流动电台。最近一年来,国防部高层常和党国领袖们外出,一有重要决策需要发布,常通过89千赫兹、电台呼号“BGF03”传输电文——电话的保密性远不及密码电报。
莫尔斯电码在“滴滴答答”的电波声中传进冯儒的耳膜,他手中的笔在飞快而准确地记录着。
莫尔斯电码又称摩斯电码,是一种时断时续的信号代码。这种信号代码可以用一种无线电信号来传送,也可以是电报电线里的电子脉冲。这种信号代码通过“点”(·)与“画”(-)不同的组合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画”一般是三个“点”的长度;“点”“画”之间的间隔是一个“点”的长度;字元之间的间隔是三个“点”的长度;单词、单字或一组代码之间的间隔是七个“点”的长度。比如字母“A”用“·-”表示;字母“B”用“-”表示;字母“C”用“-”表示;数字“1”用“·――――”表示;数字“2”用“··―――”表示;数字“3”用“――”表示,如此等等。其中“·”即“点”,表示发报员按下电键发出一个短促的“滴”声;“-”即“画”,表示发报员按下电键并且时间保持在三个“·”左右。
冯儒熟练地抄收电文。他干这行已经有四五年了。一会儿工夫,电文纸上出现了他抄录的一长串电文密码:
1941 8013 4369 2455 9988 5911……
他迅速回到自己的办公桌边,取出密码本——其实就是差点被谈岳带走的那本书。那是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赏析》。
1941:第19页第41个字,这是“俯”字,它嵌在岑参的诗“俯听闻惊风”中。8013:第80页第13个字,这是一个“冲”字,它嵌在李白的《蜀道难》诗句中:“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冯儒按图索骥。很快,一封绝密电文出现在眼前:
俯冲一号令相机从速解决二监要犯,一要绝密,二要妥善。具体实施由保密局特情处主导,二监执行,监察局督察此令。
冯儒感到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凉。这是一封秘密屠杀令。二监是南京第二监狱的简称,位于凤凰台附近。据他所知,里面关押着几十名共产党员,还有其他一些政治犯。他把头仰靠在椅背上,目光和眉头扭在一起。
墙上的挂钟在“咔嗒咔嗒”地走动着。
片刻之后,他迅速把头从椅背上抬起来,重新走进电报房。他戴上耳机,左手将频率调到62千赫附近,右手食指果断地按动电键——“呼叫BFX18”。
呼叫完毕,他紧张地等待着对方的回应。
很快,对方发来了“Q简语”——“QRV”,意即“我已准备好了,请发报”。
冯儒的右手食指立即飞快而有节奏地上下跳跃着。
但是,每当右食指跳跃10来次后,他总要停顿片刻,抬起头,微蹙着眉,眼望对面墙上的挂历,好像在紧张地计算着什么。
那是一本公元纪年的月份牌,美国印制的“舶来品”。月份牌上,玛丽莲·梦露展现出令肯尼迪都神魂颠倒的姿态和微笑。
……滴答滴答滴滴答答……
……答滴滴答答……答答滴滴……
大约2分钟后,他发出了一份极其简短但相当重要的电文,随即走出电报房。
这时,小白回来了。
“来了一份电报。你签个字。”冯儒对小白说。
“谢谢你哦。”小白边说边在电文登记簿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这是特情处机要科的制度。每收到一份来电,收报人要在登记簿上签名,写上日期和来电电台的呼号——如果有呼号的话——然后交给译电员。译电员解密完毕,也要在登记簿上签字,接着将未解密的电文原件存档,将解密后的明码电文送给相关人员。
现在,冯儒打开文件柜,将抄收的电文原件夹进一个牛皮纸盒内,然后放回了文件柜。接着,他把解密后的明文放在黑色公文包内,然后拉上拉链,夹在腋下,走出办公室,并把铁门用力带上。
铁门发出沉重的“砰”声。
他快步向院子东侧的那栋独立小红楼走去。他已走到小红楼门口。他按下了门铃。片刻之后,门开了。他立即走进了楼内,这是保密局特情处处长杜林甫的办公室。
宁默之一行回到国防部监察局已是傍晚5点多钟了,暮色正慢慢地浸染着六朝古都。宁默之还未下车,他的秘书小高已急忙从办公楼走出来迎接他了。
“报告处座。刚才他们又……”
“上去说。”宁默之简洁地命令。
两人进了办公室里间,小高关上了房门。
“究竟出了什么事?”宁默之似乎对扫了他赏梅的雅兴仍有不满。
“处座,可能确有重要的事情。刚才保密局又打电话来问您回来了没有。我说快了。他们说,您一回来就请您到国防部二楼小会议室开会。他们在那里等您。估计他们现在已经在那里了……”
“你这不是等于没说吗?什么事情?”
“他们好像很急,说是党国机密。卑职不敢多问。”
“好。”宁默之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边说边向门口走去。
刚刚歇脚的“斯蒂倍克”吐出一阵浓浓的黑烟后,又驶出监察局大院。
宁默之刚走了几分钟,汪碧茹手拿文件夹找到了小高:“处座呢?”
“又出去了。”
汪碧茹摇摇头,有点无奈地看着手中的电文。刚才,她一回到机要科,报务员唐能就交给她一封密电。她立即译好电文,随后就来到宁默之的办公室门口。
“哎呀,可把宁公盼来了!”
宁默之刚走进小会议室,杜林甫就站起来说道。
杜林甫之所以把宁默之约到国防部二楼小会议室,又对宁默之这么客气,是有他的考虑的。
保密局和监察局同属国防部,而且是平级。他是处长,宁默之也是处级首席监察官。而且,宁默之的军衔、资历、声望均比他高得多。叫宁默之到保密局来,他肯定不会来。尽管宁默之的实际权力没有他杜林甫大——监察官几乎是一个闲职,没有行动权,只有监督权。
如果他到监察局去找宁默之商谈,又觉得自己太屈尊了,毕竟上峰明令这件事由他主导。丢了架子不说,开了这个先例,以后有事也不好办。而大家一齐到部里二楼小会议室谈,谁也没话可说。
“政治就是用不登大雅的‘术’,去处理冠冕堂皇的事。比如桂系逼老头子下野,而老头子却做出主动引退的样子,这都是‘术’,道理是一样的。”杜林甫心里想到,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小“术”,微笑着向宁默之伸出手去。
宁默之说道:“杜处长客气。让你久等了。”他环视了一下会议室,随即又说了一句,“看来我不是最后一个。”因为他发现,会议室里只有杜林甫、张怀文,加上他自己,一共才三个人。
“没有其他人了。宁公,我们就等你。”
“哦?”宁默之略感意外。
“是这样的。”杜林甫坐进沙发里,并摘下大盖帽放在面前的茶几上。宁默之和张怀文也坐下来。
“今天下午3点多,我局收到密电,命令你、我,还有怀文,要尽快解决二监的要犯。此事非同小可。所以我根据电报要求,尽量不让多余的人知道,就我们三人研究这件事如何解决。”杜林甫说着从黑色的公文包内取出那份电报递给宁默之。
宁默之静静地看完电报,然后交给张怀文。张怀文是二监的监狱长。他看完电报,又还给杜林甫。杜林甫把电报放在茶几上。宁默之沉默半晌,突然冷冷地说了一句:“这电报是真的吗?”
杜林甫、张怀文一愣。他们根本想不到宁默之会说出这么一句不可思议的话来。
“宁公,你可真会开玩笑。这怎么可能是假的呢?”杜林甫说着又要去拿电报给宁默之看。
“我在想,你们的毛局长前一阵子在京的时候,还说根据目前形势,要慎重对待政治犯。怎么一出京,就发电要解决政治犯?”
“这……”杜林甫支吾着。
“我担心有人发一个假电报,借你我之手杀人,然后嫁罪你我三人,给我们安上一个破坏和平民主的罪名。不可不慎!”
“哦,原来如此。宁公真不愧黄埔精英、北伐老将。考虑事情确实周到。我等望尘莫及……不过,这份电报确是真的。”杜林甫心里着实佩服宁默之。
“何以见得?”宁默之问道。
张怀文瞪着迷惑不解的眼睛,摇着肥硕的脑袋,一会儿看看宁默之,一会儿望望杜林甫。
“我来之前,已接到了毛局长的电话,他问我‘俯冲一号令’电报收到了没有,可见这是真的。”杜林甫笑着解释,“至于毛局长为何不通过电话明令,而是发加密电报,然后再问电报是否收到,这是出于保密考虑。毛局长虑事缜密啊!电话窃听太容易了,只要接一根线……”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谨慎从事,不能授人以柄。一旦报界得知,你我就有负党国重托。”宁默之打了句官腔。
“所以,这正是杜某请你们二位来商量实施办法的原因。”
“事情是你们去办。我的建议是迟几天不要紧,但要准备充分,最好在夜间进行。外人不易知情。”宁默之说。
“对。夜间人少,不易泄露。宁公虑事高明。”杜林甫奉承道。
“我这就回去认真布置。”一直没吭声的张怀文说道。
“你打算怎么办?”宁默之冷眼看向张怀文。
张怀文想了一下,说:“今天十五号。我打算先派人在草场门外挖些大坑,处决后好用来……那地方很少有人去。白天不便挖,晚上挖,挖好后再伪装一下,免得白天让人看出什么来。对了,为了不让人起疑,我还要找个借口,派兵把现场警戒起来……看来得十七号夜里才好行动。嗯……二监总共一个连的兵力,两个排留守,一个排行动,解决犯人们足够了。”
“不,一个排留守,两个排行动!”杜林甫纠正道。
“你们议议吧。我会如实将情况向上峰汇报的。”宁默之平静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