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晨旭微吐蕊 第四十六回 组织战争5

参同契剑阵没必要攻城门,因为参同契剑阵发出,为百丈长五米高的剑芒,对着城墙攻击,一旦攻破,便是百丈长的一段缺口,比城门可大多了,所以直接对着千米外正前方的城墙连轰三记。

万人组成的参同契剑阵攻击力为每秒万点,攻击时间为十秒,推进距离为百丈,这时被城墙挡住去向,相当于十秒攻击力全部作用于西城墙上,城墙的防御力为三万,参同契剑阵每秒不破防攻击力造成的永久性伤害为三千三百三十三,十秒正好轰暴一段城墙,这三记参同契剑芒依次发射,西城墙便被轰破一段长达九百米的缺口。

双方都看傻了,青山小到底还是缺乏经验,对于用参同契剑阵攻城没有经验,他以为三剑才能将一处城墙攻破,所以要求将三剑全部攻向正前方,还是九头鸟机灵,他虽然没指挥过用这么强大的剑芒攻城,不过第一剑持续十秒过程,最终直接一剑轰破正前方的城墙后,第二剑他这个天元位及时改变了攻击方向,没让参同契剑阵第二剑、第三剑浪费,左右各补一剑,将西城墙轰暴一半。

本来站在西城墙上驻守的十八水道众,还是那两万被青山小指挥战队杀光到城里复活后被安排到西墙上守护,这时一见那个屠夫指挥的无差别战阵更凶,虽然三剑攻击都因有城墙阻挡,未伤到这些驻守战队队员,但九百米长的一段城墙被轰掉了,上面的人全部跌落于地,虽然没有死亡,也都多多少少受了些伤,几乎被攻得寒了心。

参同契剑阵三剑过后,须冷却十五分钟,青山小一见西城墙被轰出九百米长一段大口子,这墙已经起不到什么防护作用了,便跟八神太子商量,要八神太子带着那一万辅队缓慢压近,黑色骷髅旗队本队就留在原地休息,等待十五分钟的冷却时间过去,辅队还未与敌人接触过,十八水道西城墙已经形同虚设,八神太子完全可以先带队与敌人练练,他那队的金丹高手还有燕十三队长随同防护,应该吃不了什么亏,反正又不是要那万人一鼓作气冲进十八水道驻地,只是压近后,对攻一番,一来让十八水道的驻守战队没时间思考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的最优方案,二来也让辅队接敌锻炼一下队伍,这可是神农唐大的要求。

八神太子带着一万辅队通过外城禁飞区一直为没能与防守部队打一仗而郁闷,攻城时又是青山小组成战阵先攻,这时终于轮到他带队打仗了,开心还来不及,根本没时间去想他只带一万人与人家防守的二万人交手有多危险。

燕十三也很郁闷,通过外城区禁飞区时,他与九头鸟都随辅队一万人行动,是因为辅队中除了带队的八神太子是双金丹高手外,再无一个金丹高手,而本队却有四个双金丹高手,所以他们才都随辅队行动,结果一仗也没捞到打,虽然也耳闻这次侵略战争是为了选两个战队队长要再组两个战队,但这么大的阵仗,居然一直推到人家内城城墙下还没捞到仗大,运气真够衰的。

参同契剑阵将城墙轰破后须有十五分钟冷却期,辅队只有十五分钟的表现时间,那还不快点推进?

八神太子其实也这么想,他从来没想过这一万辅队打不过十八水道二万防守部队的念头,即使九头鸟被调到本队去组参同契剑阵,他还有燕大队长与自己两个超级高手压阵,所以一接到该辅队进攻了,八神太子也将飞剑抛起,划了个“GO”这也是他事先与辅队约定的进攻命令,事先约定的命令当然不止一个,都需要他御飞剑划出,他特意找了一把红色飞剑做为发令剑,命令一发,辅队万人便快速前冲,只冲了五百米,各人便将飞剑全部御起,黑压压一片向茫然站在被轰破那处城墙处的万余人攻去,这次可不是什么阵势,虽然几乎每人御一剑攻击,不过这攻击力、攻击速度不能与参同契剑芒相比,十八水道防守方毕竟多一倍,被摔到缺口处的一半部队大多在震惊中有些恍惚,有人来不及出剑自救,但御剑而起的数量还是超过了攻来的飞剑,双方便隔着五百米远混战起来,五百米距离对于剑仙来说,算得上近身肉搏,神农联盟成员全部拥有至少一把七阶飞剑,攻击速度差不多为1000,五百米距离即使从此方发出,到彼方也不过半秒钟,十八水道在西城墙处防守的队伍实力稍差,又全是被杀回内城复活过一次,所以他们的飞剑大多为六阶,不过他们是防守方,又仗着人多,还有一些反击打出来,这反击的飞剑不是很多,也就近千余,这千余反击飞剑飞来,燕十三与八神太子松了一口气,他俩的飞剑今天还没开张过呢,几乎同时,二人各御一把八阶飞剑升空,离着二百多米处便开始挡斩攻来飞剑。

二人的元力加持比都是二百倍,防御时斩断对方的飞剑,也不会暴露金丹之力,所以二人加持了二百倍的八阶飞剑就如两条金龙,逆十八水道攻来的飞剑而上,各划一道弧线,攻来的千多飞剑一把都未幸免,全被一斩两段。

大多数防守队员没注意这个现象,但发出攻击的千余人却分了一半注意力在攻击的飞剑上的,剑一被斩断,剑上心神多少会受些伤害,偷空再看前方,才发现攻去飞剑落了一地,全被斩断,对方阵中有超级高手,这些人再不敢反攻。

八神太子带万余辅队压着两万防守部队攻了十五分钟,虽然占着上风,压着人家打,但没取得什么太大战果,自从反攻的千余飞剑全被一斩两段外,十八水道二万人相互告诫,对方阵中有超级高手防护,攻去的飞剑只能有一个下场。

得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