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晨旭微吐蕊 第三回 蒸云山谷3

激首席入仙府来斗,仙府整个是个封闭空间,只要府门一闭,仙府底部根本用不出遁地道法,修道士想逃?飞天有盖,入地无门,只能等着被它虐杀,他可是分神级大妖,加持比高达一万二千多倍,谁知这一对招,居然是均势,攻向首席的武器就是它的双臂之一,这双臂已被他修炼到相当于修道士十阶飞剑的坚硬程度,一般九阶飞剑被他双爪抓住一拧,就能搅碎,这次不仅力道均势,对方飞剑坚硬程度也出乎这大妖意料之外,别说用两爪去抓住了拧碎,爪子不小心别被切掉一个就不错了。

首席大吃一惊之处就在于这一对招之后,基本可以确定那大妖已达分神层次,属于梦幻级大妖,而且大妖攻击速度极快,他已经加速一倍移动速度,才勉强躲得开大妖的突袭,他有“拂衣藏身控”与“拂衣炫神步”道法一倍速度加持,虽然快是快了,但灵活性却不足,这样就使他的动作显得僵硬、不流畅,一人一妖在小广场上大战,气力均极悠长,元力加持比又接近,首席虽然稍高一点,却也斩不断那妖臂硬骨,争斗中首席暗暗钦佩这大妖,竟然将一双妖臂修炼到这种程度,堪比十阶飞剑,那是什么概念?可只凭一双妖臂即可碾压九阶飞剑的程度。

这一战就打了一个半小时,首席随着时间流逝,道法增加的一倍速度已经熟极领悟,灵活性提升多多,从刚开始的被动挨打到后来攻守参半,这才达到半斤八两的平衡程度,大妖越打越心惊,眼看着修道士的战力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在提升,却毫无一丝办法,等到双方打到攻守各半仍为平手时,这大妖已经有了退意,看来今天想斩杀这修道士,凭光明正大的方法难以奏效,还得玩阴的。

首席这一战可谓酣畅淋漓,将遇良才,棋逢对手地感觉是种享受,能将道法的诸多细微之处在对手的逼迫下逐渐领悟,他的不足之处其实就是剑法太粗糙,现在凭“拂衣藏身控”与“拂衣炫神步”道法增加一倍速度,与大妖的攻守也没法用出固定招式,大多凭感觉疾挡疾架,这一用得多了,便炼就了以速度弥补剑法粗糙的招式,首席估计等他回到武当后,好好回想一下这一战,争取再自创一套快剑打法,达到倍加持力的剑本就攻击强到爆棚,再加上快速无比,不知要什么样的实力才能接住他这套剑法?

首席元力充沛,一个半小时攻守根本不在话下,这时已将局势扳平,丝毫不放松,继续挡架、反攻大妖,他也要把大妖缠住,他已看出这大妖萌生了退意,双方实力相当,正面对战可以说谁也奈何不了谁,但在这仙府之内,大妖是主场,如果让这大妖潜伏于暗处偷袭他,他也不敢保证每次都能挡得住大妖的偷袭,不过大妖可能不知道的是他那超强防御的护身真炁,在倍加持下,防御力达到六亿七千多万,首席就是爬在那里不动,大妖也休想杀得了他。

一人一妖又纠缠了半个小时,这时首席的实力还在提升,他攻势已达到七成,大妖只剩三成,这下大妖再不敢犹豫,趁着攻击首席躲闪的一刹那,向后一纵,直向仙府深处逃去,首席攻势已占到七成,大妖这趁机一逃,付出的代价是被首席回剑一刺,刺穿了右腿。

见大妖逃走,首席想了想,没有发动精神攻击道法,跟这大妖一番争斗,他也起了惺惺相惜之感,况且要找一个实力差不多的对手,能与他对战二个小时而不露败绩的对手,是真得难找,这次找到一个,其实也算是一种宝物,是可以磨砺他道法进步的发动机,如果为了贪图一两件宝物把这种对手做掉,孰重孰轻还真难计算,这时已经快五点钟,首席决定先撤,仙府底部凭借“厚土遁”道法无法穿透他知道,还是要从仙府门户出去,首席不再去看隐入仙府深处的大妖,转身向外门户急奔而去,到了仙府门户一看,那大妖还挺上道,事先已经将仙府门打开,放首席出府而去。

其实这大妖是不想放虎归山的,拼着腿上受一剑,而隐入仙府深处,就是一招诱敌深入之计,没想到首席不上当,首席是起了惺惺相惜之感,没想着去干掉它,自然也不会追到仙府深处,反而欲出门离去,这仙府门主要是防外部攻击的,内外防御能力并不平衡,他如果想靠府门关着不让首席离去,那府门的下场只能以破碎来收场,大妖见识过首席攻击力,刚开始首席攻击仙府之门,他根本就没看仙府相关系统分析出的首席攻击力数据,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元婴级修道士,只要入了仙府,无法逃入地底使用土遁术,还不是任它随意揉搓?

结果在广场上战斗二个小时,倒让修道士借助于他的压力,实力更进一步,这次真是偷鸡不着蚀把米,大妖自去气闷。

首席出了仙府,还得赶路回去,不过这次与大妖一战,虽然什么也没得到,还是心情舒畅的,通过势均力敌的一场战斗,他对提升一倍速度的熟悉程度得到了质地提升,而且正如他在对敌时所想,剑法在实战中才最易提升,大妖的速度快速无比,攻击角度也刁钻古怪,首席只能见招拆招,根本无暇细想,就是在这种下意识的状态下,他的剑法自感有了灵性,不再拘泥于招式、法度,他决定回去后就将这一战好好回想一下,争取将这次大战自己所发出的剑招归纳总结一下,生成一套剑法,名字他已想好,就叫快剑。

赶路当然还得最佳组合,首席将紫霄剑抛起,纵身而上,激发“藏身太玄步”增加150御剑速度,接近半小时才回到转生神柱旁,入神使府,下线。

得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