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上找了十分钟,仍没找到仙府,连一处挡路的障碍也没碰到,眼中所见是一望无际的绿茵,与夕照山谷的仙府存在方式迥然不同,首席没去怀疑《山海方略》描述错误,认定是这个仙府肯定是以障眼法来避开他的搜寻,但是知道归知道,却不知如何破除,此时他就站在仙府应该存在的坐标点,四望仍旧空荡荡一片,难道仙府在地底?
地底也不怕,他还有“厚土遁”道法可用。首席实在不知该如何破除仙府障眼法,四处砍了几剑,只砍出几条深沟,除了破坏环境没起到任何作用,无奈之下,决定激发“厚土遁”道法入地察看。
使用土遁道法,玩家的视野在地底是有限制的,若没有特别说明,其视野一般为速度的十倍,首席“厚土遁”道法秒速高达3000~3200,那他的视野就是64里,而且土遁道法的视野特点为看上不看下,就是说你在地面上,已经激发了土遁道法,却不能见到地面下有何埋伏,只有你的位置比人家还深时,才能向上看到埋伏。
首席深入地底百米后,只能平视六十四里及斜上方的部分区域,仍无所见,一发狠,首席深潜到四千米处,这下就把地底大部分区域可以望见了,果真仙府是在地底,离地面足有二千米深处,首席在地底接近仙府,居然这仙府似乎没有入府之路,整个一个碧玉炼制的封闭型建筑,首席围着这仙府外围转了几圈,呈八角形,外切圈直径大概在千米左右,高度不过五米,完全没有门户,真不知里面的人或妖如何出入,总不可能是个空的仙府吧?
看来还得用暴力破开,本来首席见这个仙府材料晶莹剔透,外表看上去很漂亮,不忍破坏,却找不到门户进入,为了这个仙府,他已经花去二十多分钟时间,就此离开肯定不甘心,晨霞山谷如果第一个仙府就没办法进入,那其它仙府也不要去探了,首席估计这里的仙府风格应该相似,就象夕照山谷的仙府,防护几乎都一样,靠一个大型防护圈隔离外边窥视,那这个晨霞山谷的仙府,很有可能都是这种藏在地底,却不设门户的结构。
这个难不倒他,他最擅长的就是暴力破解各类阵法,而且现在他的紫霄雷霆先天剑可是十阶飞剑,攻击力高达元力115~117,再加上他的元婴之力加持比也变态到倍,攻击高达15亿。
首席选了一处平面,手持紫霄雷霆剑,加持了全额元力,一剑刺下,墙上白光闪烁,这一剑激发了仙府防御道法抵御,他一剑刺得缓,竟然刺入极慢,仙府防御真得很强,高达15亿的攻击力虽然高于防御力,却也不能挥洒自如,缓慢刺入仙府,首席感觉这一剑似乎刺了千万载,又似乎只是一瞬间,剑尖摹地一松,已刺透府墙,首席毫不放松,顺着剑刃横向划动,这一次切割更慢,足足花了一分钟,才划开一米,首席抽出飞剑,在切开的尽头,将剑竖起,再度刺入,然后下划,足足七分钟,首席将仙府外墙切下一块一米宽、二米长的玉块,仔细一看,这玉块也不寻常,居然是八阶炼器材料,名称叫做:采心玉。
令首席庆幸地是他将一大块采心玉收好后就发现他所破开的一个长方形洞四周已经呈不规则突出,似乎这个仙府有自愈能力,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这个洞是会被修补好的,这就不关首席的事了,他一闪身入了仙府,对玩家来说,探险远比担忧更重要,他进入仙府才不怕被困在里面,如果他猜得不错,这个仙府不设出入门户,那肯定就是设置了传送阵出入,在外面他没办法找到传送阵,而仙府内部空间有限,他不可能找不到传送阵,到时出来不会有多大问题,退一步来讲,即使他判断错误,这个仙府就是个牢笼,那他仍然可以回到仙府外壁处,再切一块下来就是了,这种切下的材料居然还是八阶炼器材料,要不是他时间宝贵,切割又慢的话,他一定要多切一点,带回去炼制些法宝试试性能。
首席入了仙府后就向内走去,身后切开的大洞还在缓缓愈合,已不放在心上,他想知道这仙府内有无大妖进来,最重要的是这仙府有无仙人遗留宝物?
外表看上去这仙府不过千米方圆,进到仙府后,首席才发现这仙府山石众多,道路纵横,比外面所见要大得多,自然是使用了须弥纳芥道法所致,这不奇怪,首席戒备森严,夷然不惧,左手持紫霄雷霆剑,右手持红莲,做好随时迎击准备,仙府内很静,没有成群怪物出现的征兆,首席却不敢放松,怪物一旦达到金丹层次,精明程度就达到人类NPC的智力了,见到他这个擅闯仙府的修道士,肯定不会和平共处,就是怪物答应,他还不答应呢,除非怪物把它从仙府得到的宝物奉上,才考虑一下。
首席一路探向前,却一直没有受到攻击,这种情况也不正常,按理说,当他破开仙府壁强行进入仙府时,如果仙府内有妖驻守的话,应该能够发现他,可他在这仙府已经走了五、六分钟,却还没有受到攻击,难道驻守仙府的妖物在酝酿什么阴谋?
条条大路通罗马,首席虽然谨慎,探路速度却不慢,他在进入仙府后,所用道法就不是“厚土遁”了,但他的“拂衣藏身控”与“拂衣炫神步”是提升了100速度的,一步跨出也有几百米,十分钟后,首席到了一处所在,建有五处建筑,东西南北四方各一处,中间也有一处,看来这里应该就是仙府中心所在地了,仍然没见妖物出现,该不会是妖物被吓跑了吗?
首席没见到妖物,逐一察看五处建筑,他先去了被围在中间的建筑,明显这是仙府中心中的中心,自然要先看看。
得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