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姑获鸟(3)

京都宁安城是大宴最繁华的地方。

谢九策懒洋洋地靠在车子内,看着车子里的两个人。

慕娘子一生没来过京都如今见了,双眼都要瞪直了,嘴里禁不住念叨:“亭台楼阁,雕栏画栋这比昭城还漂亮。”

谢九策知道慕娘子出身也是书香门第的,所以能说出这等的词汇并不奇怪。

只是最让他好奇的是韦闲。

他瞪着一双圆鼓鼓的眼睛,脸上没有洋溢出初来乍到的兴奋,相反,他一副一会皱眉一会儿撇嘴的样子就像是多年再次游玩的老熟人,说不出的嫌弃。

“怎么?不喜欢?”谢九策询问。

韦闲腿脚不好是被特例允许坐在车上的,他听到有人跟他说话,连忙坐正身子,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府邸:“那个地方,怎么查封了?”

谢九策往外面一看,发现是一座将军府邸,他眸色一暗,没吭声。

韦闲倒是有些着急:“若是没记错那是将军府,是陈家”

“陈家怎么样?”蓦地,谢九策抬眼打断了韦闲的话:“也不过是个不对妻儿负责的孬种!

八年前死在了蛮荒,算是死得其所!”

“你说什么?”韦闲听到谢九策的话,方才还算平淡的模样,突然变得激动,他气愤地低吼,准备朝谢九策冲上去。

坐在一边的祁亭反应上来,一手按在韦闲的手臂上,阻止了他后面的动作。

谢九策定定看着车子内一主一仆的互动,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瞬间方才还算平和的气愤,变得诡异而紧张。

车子还在宁安城走着,一路上谁都没有再说话,没一会儿路过了宫家,慕娘子就下了车子后,木十四就按照谢九策的要求把所有人都送到了大理寺。

谢九策是最先下车子的,祁亭紧随其后。

“昭城的卷宗我已经整理出来了,之后关于毋女村的发现,我需要给何大人汇报一二。”

祁亭颔首逆着光抬眼扫过头顶上的匾额:“所以,我要在这里等着?”

谢九策笑了笑,拍着祁亭的肩膀:“既然大理寺准备任用你,自然是不能让你在这里站着。

我一会进去找个捕快带着里到处转转,等知会了何大人以后你就这里的一员。”

“好!”祁亭颔首,目送谢九策进去。

没一会儿出来个捕快,对着祁亭微微拱手,带着他走进大理寺。

谢九策沿着大理寺内的小路走到最里面的一出偏房前,气定神闲之后,他扬起手敲打房门。

叩叩

“是九策吧?进来!”里面传来一道男子的低沉声。

谢九策握紧手中的卷宗,推门而入。

这是一处书房,里面明窗净几,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次第靠在墙壁上,最中央是个案几,上面香炉云烟袅袅,随着一股风从窗扉处吹来,熏香带着一股墨香传入谢九策的鼻尖。

“大人,请您过目!”

谢九策几步上前双手把卷宗呈在对面伏案而写的人面前。

何相如把最后的落笔完成,随手把朱笔放在砚台上,抬眼看着谢九策:“这案子办的有点久,比本官预期的要多出几日来。”

谢九策深吸一口气,回答:“实不相瞒,从京都出发到昭城是不需多少时日,加办案也不过需要半个月,可

路上遇到了些小案就顺手参合了一二。”

“参合一二?”何相如笑了,摸着下巴上的胡须,拿过谢九策手中呈着的卷宗一边满意的点头,一边说道:“你这性子,就是好抱打不平。

不过也罢,为民伸冤是个好事儿。”

谢九策含笑,不吭声。

“魏子安的案子,本官也从昭城传来的流言蜚语中多少听了一些。

虽然办得不是那么让人称心如意,但皇上倒是很满意,毕竟这昭城一些酒囊饭袋被抓了,算是肃清了朝廷。”

谢九策知道何相如话里的意思。

他说的是董青书的事情。

“所以,这个案子,我会如实呈报给皇上,之后九策就等着升官加爵吧!”何相如继续说道。

谢九策拱手,附和:“多谢大人!”

何相如挥手,示意谢九策退下。

可是片刻,谢九策竟然没有任何的动作。

何相如停下手中忙活的事情,诧异地看着他:“怎么?还有事儿?”

谢九策见何相如主动问了,要比自己干站在这里找话题切入的要好,索性把从毋女村找出来的花名册呈在了何相如的面前。

“大人,看看这个!”

起初何相如是不解的,一个破竹简写了一堆人名是个什么意思。

直到谢九策有把一沓子宣纸放在桌上之后,他翻看了一二,才恍然:“你的意思是,有南蛮在我大宴国土上兴风作浪?”

谢九策见事情已经说到了重点上,拱手道:“大人,下官查了,十五年前在毋女村还叫梨花村的时候。

人口有五万。

而根据今年户部报上来的,人口只有一万多,抛掉生老病死的,这个村落人口锐减得可怕。”

“就你说的,这杀人凶手找到了,这些女子不都死了?”何相如不解。

谢九策摇头:“这一路上下官把花名册上的人数点了一遍,约有一万三千女子。

其中三千多人,是老病死,有一千多人是死于杜宽福之手。

但剩下的人,都查无所踪。”

“你的意思是”何相如眯紧双眼看着谢九策。

谢九策深吸一口气,上前走到何相如的身边,把竹简翻了过来。

起初何相如不明白他为何这么做,直到他顺着谢九策的指引看到竹简的一角上有一块红色的雕刻印记,虽说是一半,但是依旧能看清楚那是个部字!

“嘶这”何相如倒吸一口凉气,脸色变得铁青。

在大宴国,印章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朝廷用的印章,一半都是圆状,寓意天圆地方,万民归宗。

百姓或者贵胄用的,则没有固定的要求,正方,椭圆皆可,但是不能用圆形。

所以这竹简上的印记,应该是朝廷的。

至于这部

谢九策打开桌上的熏烟炉子,拿过一边的小竹片,从里面带出一些灰洒在了印记上面。

随着一股温热的气息吹拂,被藏起来的另一半出现在何相如的眼中--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