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炼器之道

69,最快更新大夏封神记!

留仙府。

多宝道人盘腿坐在他为姒癸精心准备的院子里,看着低调归来的姒癸,淡然问道:“谈妥了?”

姒癸躬身回道:“云中子已答应和弟子联合一起除去那大妖。”

多宝道人呵呵笑道:“你果然心思敏捷,连云中子都能说服。”

姒癸面露谦逊之色:“此事多亏师父帮衬。”

他说的是大实话,云中子由坚决拒绝转为可以答应,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多宝道人不允许他斩妖除魔。

云中子甚至将此事当成了阐教截教道统之争的一部分。

在正式应允之前,云中子问的一些废话,也和多宝道人有关,还偷偷挑拨他和多宝道人之间的关系。

姒癸甚至能猜到,接下来两人合作,云中子还会找机会给他上眼药,引导他对多宝道人不满。

对方似乎觉得这样特别有趣。

多宝道人很快从姒癸的话里听出不一样的意思:“你和云中子谈联合的时候提到了为师?”

姒癸微微点头:“他似乎很在意弟子和师父之间的关系。”

姒癸说这句话心里没有半点负担,没道理只准云中子挑拨他和多宝道人之间的关系,不准他挑拨云中子和多宝道人两人之间的关系。

多宝道人隐隐察觉姒癸不怀好意,微微挑眉:“你这心思有点重了。”

姒癸坦然道:“弟子只是实话实说,若有不妥,还请师父指出。”

事就是这么个事,爱信不信。

多宝道人摆了摆手:“行了,此事暂且不提,你们打算怎么对付那大妖?”

姒癸一五一十将他准备当诱饵引大妖出手的事说了一遍。

多宝道人脸色略微阴沉:“如此一来,你岂不是很危险?”

姒癸面带笑容抬起手臂:“不会啊,云中子师叔说师父给我留的这个印记,用了无上神通,可抵挡大罗金仙的攻击。”

“那大妖不过金仙境,都破不了印记的防御,弟子怎会危险?”

多宝道人的声音变得空洞:“他连这个都跟你说了?”

姒癸连连点头。

“那你是打算立即出发回阳邑,还是留在留仙府修炼两天?”

多宝道人忽然问道,好像之前和姒癸谈论的不是他本人一样。

姒癸顿了一下才拐过弯来:“修炼理应持之以恒下去,自然不能落下,且弟子初入仙道,本该侍奉在师父左右,时时接受师父指点。”

“奈何凡俗之事缠身,不尽如意,故弟子想暂且滞留留仙府两日,并恳请师父指点弟子炼器之道。”

就目前而言,除了参悟《先天易经》,姒癸最主要任务就是炼制阵旗,依托移星换斗神通,在体内布置周天星斗大阵,顺利踏入玄巫境。

同时通过炼制阵旗引来天劫,依靠渡劫的法子凝聚造化之力,修炼出一门神通。

所以增强炼器水平,是重中之重。

这几乎是卡着他提升修为和实力的最大障碍。

多宝道人问道:“你的法力恢复的怎么样了?”

姒癸拱手回道:“法力充足几乎溢出。”

“那就继续炼制阵旗,你一边炼制,为师一边教你。”

姒癸果断应道:“好。”

说完从七宝青葫里拿出器炉,用法力激发器炉内部的阵法,往里丢入一颗星核。

同时沟通祭坛借取三昧真火。

琉璃色的火焰附在星核之上,慢慢灼烧。

此时姒癸耳边传来多宝道人的点评语:“三昧真火散而不凝,多而不精,控火水平不堪入目,法力浪费不说,效果还差。”

姒癸闻言心神难免荡漾,法力输出暴涨三成,器炉里的三昧真火随之暴涨,充斥大半个器炉。

他下意识又收回部分法力,三昧真火随即降弱,只剩小小火苗,来回折腾许久,才恢复原样。

多宝道人继续说道:“以力控火不如以心控火,以心控火,又不及以神控火。”

姒癸连忙朗声喊道:“请师父传授以神控火之法。”

多宝道人轻笑道:“你既非金仙巫神,无法通过领悟大道凝结不灭元神,又非地仙天仙,沾染了一丝仙气,为师就算把神控火之法放在你面前,你也学不会。”

知道学不会你还提这事干嘛?

不过凡事无绝对,我虽然有可能学不会,但我有祭坛大神啊。

姒癸默默吐槽几句,退而求其次:“请师父传授弟子以心控火之法。”

多宝道人极为蛊惑性说道:“闭上眼睛,用你的心去感受三昧真火的存在。”

姒癸从善如流闭上眼睛,认真感悟许久,可他并未发现三昧真火在他的“感知”中存在,反而发现自己杂念丛生,斩之不绝。

多宝道人抬手煽动一股风,迎面吹向姒癸。

刹那间,姒癸脑海里的杂念一扫而空,意念世界中凭空生出一朵小火苗。

这便是以心控火的基本条件,先用心感受到火的存在?

姒癸并非莽撞之人,直接开口问道:“弟子意念世界里的火焰是三昧真火的道痕吗?”

多宝道人冷声道:“没错,记住这个感觉,以后在操控三昧真火之前,先和它建立稳定的联系。”

“然后试着通过你想象出来的小火苗,去控制三昧真火炼丹炼器,乃至炼制万物。”

得到多宝道人确切回答的姒癸,开始试探性的去接触小火苗,小火苗窜的一下,溜了。

姒癸目瞪口呆:“这还能跑?这还怎么掌握这朵小火苗?”

多宝道人恨铁不成钢的话语在姒癸耳边来回荡漾:“为师怎么说的?用心,用心,用心,不是用你的想象力,你不去用心感悟三昧真火的存在,它凭什么回应你?”

姒癸无奈道:“怎么个用心法?弟子不知道啊。”

“你想象一下三昧真火是什么样的存在,与它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