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则笑着告知这些大臣们,说着大唐记闻乃是一种报纸,肯定还要出的,眼下暂时定为五天出一版,今后随着发行量大,印刷能力加强之后,可能会缩短刊发时间。
很多人对于李承乾如何能在五天时间之内,就出一份这大唐记闻感到很是不解或者说是惊讶,因为他们现在都知道了雕版印刷术,知道现如今朝廷在少府监之下,专设了一个印务局,开办了几个印书作坊。
这些作坊里雇请了大量的雕工,日以继夜的雕刻雕版,一部书少则几十页,多则几百上千页,就需要雕刻出几十、几百乃至是上千个雕版,然后将其付印,用油墨涂刷在雕版上,一张张的拓印到白纸上,最后将所有书页封装到一起,再经过裁剪,才能成书。
这岂是是一件很耗时耗力的事情,就算是几十页的书,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将其雕刻出来。
而这大唐记闻,虽说只有区区几页,但是纸张却很大,上面除了大唐记闻四个大字之外,其余的文章内容字体都很小,用的全部都是楷书字体,密密麻麻的,一版上面,最少就有数千字之多,而且还都是阳版,而不是阴版。
要是想雕刻出来这样的印版,就算是工匠的手艺再好,速度再快,仅仅只是雕刻出一版,有经验的雕工说这也起码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更何况这份大唐记闻,还不止一个版面,眼下足足八个版面。
就算是让八个雕工同时开工雕刻,这八个版面从下刀到完成雕版,再交付印制,起码也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
最关键的是看过大唐记闻这份报纸的众人,都看过了,这印刷的雕版质量虽然不算太好,但是却都是阳版,阳版雕刻要比阴版雕刻更难,跟难得的是这上面雕刻的文字之中,还基本上没有什么雕错的痕迹。
这就更加难得了,要知道雕工在雕刻印版的时候,并不能确保一点错误都不出,一旦雕了一半或者是快雕完的时候,出现错漏之处,那么这块雕版就算是报废了,很难再进行修改补救,往往只能重新雕刻。
这么一来,想要印刷一份大唐记闻,就不止是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了,有时候一旦出错,可能需要双倍的时间才能完成。
可是李承乾却说他准备每五天就出一版,若是看得人多了,以后还要缩短出版时间,可能会两三天出一份,甚至于以后可能一天出一份。
若是这样的话,大唐记闻这份报纸就很可怕了!这份报纸可以十分及时的将大唐几天之中发生的事情给公布出来,几乎没有多少延时,甚至于比起那些邸报誊抄的速度都要快,以后想要知道朝中和大唐各地发生了什么事情,只需要看一下这份大唐记闻就足够了。
这比起很多藩镇以及地方官府派驻在长安的人员费劲巴拉的打探各种消息汇总起来形成邸报还要轻松许多。
于是听闻消息的朝臣们顿时就都惊呆了,很多人都不相信李承乾能够做到五天时间就出一份大唐记闻这样的报纸,于是不少人都认为李承乾不过是在吹牛罢了,便都憋着等着看李承乾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若是李承乾做不到的话,那么就说明太子这是在吹牛,到时候少不了要参他一本。
但是让他们都没想到的是,当第一份大唐记闻面世之后的第五天,李承乾还真就又拿出了第二份刚刚印制出来的大唐记闻,在早朝之后分发给了上朝的大臣们,无论品级高低,都领取到了一份新鲜出炉的大唐记闻。
这些大臣们于是连忙就开始展开阅读了起来,这一看之下,果不其然都惊掉了下巴,因为这第二份大唐记闻上面刊登的各种消息,确确实实就是五天前朝野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数个月之前发生的事情。
再想一下第一份大唐记闻上面的内容,他们惊悚的发现,第一份大唐记闻上有不少消息,也是那份报纸之前几天发生的。
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太子弄出的这份大唐记闻,确确实实就是只用了五天时间,便雕印出来了,这是什么神仙速度?这怎么可能?
整个朝堂顿时就炸窝了,不少人纷纷打探消息,想要知道太子是用了什么法子,在几天时间之内,就能雕印出来这样大篇幅的报纸。
因为聪明点的人这会儿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份报纸的重要性,随着这份报纸的出现之后,第一份虽然只是在小范围之内传播,仅限于发放给了朝中的朝臣和一些皇亲勋贵,另外据说也随着驿道会送往各地官府一些,但是数量有限。
可是第二份大唐记闻面世之后,朝臣们发现这次就不仅仅只限于发放给他们了,而是街头出现了一些人,开始将这份大唐记闻向百姓商贾派发,也包括了国子监的学生,都获得了一份大唐记闻。..
而消息灵通的一些地方上派来住在长安打探消息的人员,这时候也开始主动寻求这份大唐记闻,来从中找寻他们想要的消息亦或是情报。
因为只要拿到这份大唐记闻,基本上他们就省事了,只需要把上面的一些朝廷的动向以及全国发生的各种事情誊抄下来,就能完成他们的任务了,这让他们不但少花了不少力气,也少费了不少钱财,着实省了他们不少的力气。
这意味着这份大唐记闻,很快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这其中不单单只是官吏,还有很多各行各业之人,甚至于包括了地主亦或是商贾,也会留意到这份报纸的重要性。
关键是这份报纸之中对于朝廷颁布的各种圣旨政令,会做出详细的解读和点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以前皇帝亦或是各部发布的圣旨或者是政令,往往会被许多人胡乱解读,猜测皇帝亦或是各部颁发的这些圣旨或者政令的目的,这么一来,一百个人就能解读出来一百种含义。
现在好了,这份大唐记闻直截了当的便对这些圣旨和政令做出了最为权威公正的解读和点评,这一下就统一了思想,让人不用再胡思乱想了,也让很多人清晰的明白了皇帝或者朝廷想要通过这些圣旨亦或是政令达到什么目的。
这就等于是把持住了大唐的喉舌,让大唐有了一个统一的声音,告诉大唐子民,朝廷想要做什么。
而且第二份大唐记闻之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报纸的一个版面之中,出现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抨击某地出现旱灾,而当地官府救灾不力的事情,将这件事一下子就捅的是天下皆知。
而且文中指名道姓的提及了当地一些官员的名字,以及他们在这次赈灾之中的所作所为,用词极其严厉的将其中几个官员称之为尸位素餐之辈,请求朝廷从严惩处这些官员。
别看这篇文章很短,放置的位置也很偏,但是这却透露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这份大唐记闻,同时还拥有了监察百官的能力,一旦要是让大唐记闻的人获知了有些大臣官员平时作奸犯科的话,那么他们只要在这大唐记闻上随便写上一篇小作文,那么就足矣让那犯错的官员遗臭万年,落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果不其然,这份大唐记闻刚刚出版第二天,李二便在早朝上声色俱厉的怒斥了那个地方的官员,并且当即下旨,将那几个涉事官员全部就地罢免,并且派人前去将他们拿下槛送到长安交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同时直接下旨委任了新的官员接替他们,立即走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