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国丧毕、战云密

杨勇在观景楼前被逮捕以后,便被东宫侍卫关押在了大宝殿偏殿,他本以为杨广会第一时间让人赐杯毒酒,可是等了几个时辰,始终没有人过来,仿佛被遗忘了一般。就在他以为杨广不会见他的时候,门从外面推开了,杨广批着夜色走了进来。

望着身穿不太合体皇袍的杨广,杨勇心知杨广已经登基了,他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嘲讽道:“阿耶尸骨未寒,你就当了皇帝,你真是一天都等不及呐!你的良心不会痛么?”

“我不是为了自己登基,而是为了大隋天下登基!”杨广心中略有的愧疚,随着宫廷政变的发生烟消云散,他本以为自己能够用冷静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大哥,但是此刻看着头发黑白交错的大哥,向来泰山崩塌而不行于色的他,也不由得露出了复杂表情。

“哼,你真伟大。”杨勇冷哼一声。

“说这些有意思么?”杨广知道他们之间是成王败寇,杨勇不需要他的怜悯,而他亦没有后悔之意。

杨勇冷着脸一言不发,沉默了片刻,才用沙哑的声音道:“若非父母偏心,你根本赢不了我。”

杨广为之一愣,他万万没有想到杨勇落到今天这地步,还天真的以为是父母偏心,他摇了摇头,说道:“如果父母偏心,也不会让你当二十年的太子了。而你在当太子的漫长时间内,储君的名分为你拉拢到了大量势力和人才,而我只是一个惨遭打压、苟延残喘的亲王罢了,我们之间的差距有如天壤之别,以阿耶的精明,岂能不知废除势力遍布天下的你、改立兵微将寡的我所存在的巨大风险?可他明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仍然在晚年行废立之事,原因何在?是你身上有着比兄弟内战还可怕的致命缺陷,是你的缺陷,迫使阿耶冒险行废立之事。所以几年前的废立之事,既不是父母偏心,也不是我有多么的奸诈,而是你自己把储君之位拱手送人。”

“你在当太子期间都做了些什么,你自己心里有数,要是你当时稍微有一点储君的胸襟气魄、本事和眼光,阿耶也不会动了废立的念头,储君也轮不到我,所以别老是抱怨父母偏心、抱怨别人如何如何。”杨广望着脸色铁青的杨勇,彻底失去了谈话的欲望,他摇了摇头:“你在这里好生自省吧!”

杨勇十分诧异的问道:“你不杀我?”

“我不但答应过阿耶不杀你,而且我从来也没有杀你的念头。”杨广淡淡的说道。

杨勇又问:“你就不怕我起兵造反?”

杨广看了杨勇一眼,脸上露出一抹笑意:“只要过了这个时期,我巴不得你造反。”

“你的目的是支持我的关陇门阀,你要借剿灭叛乱把反对你的关陇门阀一网打尽?你……”杨勇终于反应了过来,杨广这是打算以自己为诱饵,把支持自己、反对他的关陇门阀都装进了一口池塘之内,以后自己如果造反一次、那他就杀一批,然后放了自己,再让自己造反、再杀一批……直到杀光为止,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反对他杨广了。

这个计划不可谓不歹毒,也彻底的把杨勇最后一点尊严和骄傲给打灭了,只因杨广的目的自始至终都不是他,要对付的是关陇门阀,至于他杨勇,连与杨广为敌的资格都没有,只不过是杨广对付关陇门阀的可怜的工具罢了。

省悟过来的杨勇顿时心如死灰,杨勇这辈子顺风顺水,最大的打击就是被杨广夺走了本来属于他的太子之位,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一直视杨广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结果却发现杨广压根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一切都是杨勇自作多情。

更让杨勇深受打击的是,他在杨广眼中连个人都算不上,只是一条引诱鱼儿上钩的蚯蚓、一块吸引苍蝇的臭肉……这让输得只剩下一点可怜尊严和骄傲的杨勇如何受得了?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而在杨勇心中,此时最痛的不是宫廷政变的失败,而是杨广的无视使他内心千疮百孔。待杨广离开,他便取得出缝在里衣的毒药,心如死灰的服自尽毒了。

杨集第二天醒来,便听到杨勇服毒自尽的消息了,不由得低声叹息一声。

他知道宫廷斗争从来都是残酷无比,如果昨天赢的杨勇,那么死的就是就是自己和杨广、杨纶、杨智积、杨静几家人了,就算杨勇顾念手足之情,要对皇族网开一面,但是他身边的柳述、刘锡明等人也不会同意。而杨勇又是一个没主见的人,本身就担心杨广卷土重来,当他再听说大家都喊杀,他定然会顺应大势,将杨广和支持他的一干皇族诛杀殆尽。所以对于杨勇的死,杨集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也不想知道杨勇到底是服毒自尽,还是被毒杀。

他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杨广。

虽然他知道杨广不是什么荒淫无耻的昏君,而是一个胸怀壮志、深谋远虑的中兴之君,如果杨广能够像杨坚那样爱惜民力兵力,并且以军心民心为坚盾、以时间换空间,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那么天下未必会乱,就算乱起来,那也只是小规模的战乱,动摇不了民心在手的大隋王朝。但是杨集却又知道历史上的杨广如果听得进良言相劝、步步为营,也不会悲惨死去,落下一个千古骂名了。

所以杨集衷心希望杨广不要“重蹈覆辙”,但是“历史上的杨广”又是令杨集万般无奈。

而如今,杨广已经开启了他的雄图大业,未来的大隋王朝着实是前途难料。

。。。。。。

三天以后,杨约成功的夺取了大兴城的兵权,将整个京城牢牢掌控在手,随即按照杨广的安排公开杨坚宾天的消息,同时公布了杨坚的遗诏: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人涂炭。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称,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虎视眈眈,何所复恨?但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自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整篇遗诏不到七百字,但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总结、有期许、有节俭、有浓浓的爱民之心,还有人生经验、生活哲理。最后还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律令合为时而用”般的“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让后人不要老是以为前人的律令就是无懈可击的铁律、更不要动不动就拿“祖制不可违”来说事,要求一切律令都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后人与时俱进,千万不要做那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墨守陈规之蠢事。

消息传出,大兴全城裹素,各坊各曲一片哀鸿。皇帝杨坚文治武功、的节俭自律早已深入人心。他建立的大隋王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之久中原王朝。他在位期间既像汉之文景一般,将大隋治理成了前所未有的富足盛世,积累下雄厚的国力;又像汉之武帝,击溃了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国。

在这实实在在的历史功绩面前,也就是说杨坚只用二十多年时间,就把汉初数代皇帝的所有成就都做成了,而且还做得比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加起来还好,尤其难得的是杨坚登基以来,大隋王朝战争不断,可他留给后人居然不是千疮百孔的江山,而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富足盛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奇迹。

当他宾天的消息传出,大兴城陷入了哀痛的海洋。人人都觉得自己心中的天柱塌了、神祗倒了。那些因他而活、因他而富、因他而荣的普通老百姓如同失去父母一般,忍不住泪流满面、嚎啕大哭。

又过数天,杨坚的灵柩从明德门缓缓进入了满城批素的大兴城,数十万京城百姓披麻戴孝,自发自愿的跑去朱雀大街迎接先帝灵柩,当灵柩过处,人人纷纷跪在地上放声痛哭。

。。。。。。

将父亲与母亲合葬于三畤原太陵之后,杨广在大兴殿接受群臣朝贺,成了大隋王朝名正言顺的第二世皇帝,他尊父亲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世称高祖文皇帝;又尊母亲独孤皇帝为文献皇后。

杨广初登大宝、帝位不稳,汉王杨谅不但没有前来大兴城奔丧,反而在太原抓紧时间备战。随着国丧的结束,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在了大隋王朝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