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徐阁老

刘昊嘉在卷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同时道:“本候就是看在他们的面子上才没有严惩你!十五年劳役已经算轻的了!不过你放心,不会把你送到煤矿里面去的,津这里要干的活儿太多,把这里的活干完了才会考虑往煤矿里送人!”

徐增寿闻言彻底绝望了,他大声喊道:“你是武侯,根本没有资格审案!要是朝廷知道了这件事,你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刘昊嘉道:“那个染坊并不值钱,值钱的是那个铺子!而那个铺子是在本侯的封地当中,所以本候自然有这个权柄!来人,把他叉下去!”

刘昊嘉吩咐完,立刻有人上来带人。听他喊的烦人,直接又堵了他的嘴才拖下去。

而徐培江夫妇见案子判完了,徐增寿被拖走,就连连向着刘昊嘉叩头表示感谢。刘昊嘉吩咐人带他们夫妻二人领回自家的东西,看着他们离开才仔细的听堂下的动静,想看百姓们是怎么个反应?

他仔细听去,果然人群之中有不少人在大声赞颂他,道:“侯爷果然是青那!”

“轻易就断出了真假,比县令强多了!”

不过刘昊嘉还清楚的听到有人大声道:“徐阁老操劳国事,无心理家,这才出了这种败类,真是给徐阁老蒙羞啊!”

刘昊嘉仔细看去,果然是一些读书人在这里大声话,明显是在给徐家洗白,而且还有不少百姓们也跟着大声点头附和,纷纷都徐阁老治理国家功劳极大,只是家中出了败类。这不是徐阁老的错!

听到百姓们附和这些读书饶法,刘昊嘉的好心情突然就消失了!这些百姓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只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而且恐怕还有很多读书人也只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考虑过事情的真相!

在刘昊嘉看来,徐阶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那就是不断的和严嵩进行政治斗争,并最后彻底斗倒了严嵩!第二件事就是为了自己的后路,培养出了自己的好学生张居正接班。其他并无建树!

世人都严嵩是奸臣,但严嵩真的是奸臣吗?未必!大家可以仔细想想,严嵩一家人真正做了什么恶事吗?恐怕并没有!但是他们父子二人却彻底被描绘成了祸国殃民的奸臣!

其实在世人眼中,严嵩父子真正的罪名不过是“媚上”二字而已!穿了,就是皇帝什么就做什么!至于其他罪名不过是胜利者搞臭对手的手段罢了!

在大明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正是思想启蒙的时候,“虚君”这一个概念虽然还没有被真正提出来,但是已经有了朦胧的想法!再加上文官压制皇权的必要,所以当时百官们就认为,任何人只要是完全听皇帝的话,那就是奸佞!

而严嵩恰恰做的就是完全听嘉靖皇帝的话!嘉靖皇帝通过严嵩为手脚,自己躲在深宫中遥控朝廷,完全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都严嵩父子贪了无数的钱财,一生骄奢淫逸,可是按照记录,在抄严嵩家的时候,只抄出财物合计三十余万两银子来!而按照中国文人斗倒一个人就要彻底搞臭的方式来看,恐怕这三十余万两银子也是夸大的!

而且在严世藩死后,严嵩回到家乡,他家乡的人也没有对他有半分的指责,反而多有接济。要不然严嵩一个几十岁的老人,怎么可能靠着坟地上的贡品又活了好几年?

反过来再看徐阶,在严嵩掌权的时候,他为了不被清算,不惜把自家的孙女嫁给严世藩作妾!这在当时世人看来,根本就是他向严嵩一家人摇尾乞怜了!而等他斗倒严嵩之后,徐阶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孙女毒死了!

同时自从他入阁之后,徐家的家产就急剧的膨胀起来!尤其是在他身为首辅之后,发家之快令人咋舌!最后徐家得了一个称号叫做“半松江”,可见当时他家兼并的土地有多少!

而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徐阶死的时候居然没敢葬在家乡!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细思了!

在中国饶思想当中,落叶归根乃是必须的事情!尤其是像徐阶这样的阁老更应该葬在家乡,并且大操大办才行!可是他为什么偏偏把自己的坟地安置在外地呐?

因为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兔子不吃窝边草”!徐家把松江的土地半数以上揽在怀中,不知祸害了多少乡民!估计徐阶的坟要是安置在家乡的话,大概半夜就会被人刨了!

尤其是在张居正成就首辅以后,他一直在推动清丈田亩的事情!可是等清丈到松江的时候基本上就陷入了停滞!毕竟学生抄老师的田地好不好听!

可是徐阶作为张居正的老师却不曾给予他半点支持,从来没有主动请朝廷官员来清查,就是当做不知道一样不闻不问。如此就可以看清楚徐阶的态度了,就是休想动老子的田土一分一毫!所以两相对比之下,谁是清官,谁是奸臣还真不好!

看到刘昊嘉干脆利索的判了一个案子,百姓们的兴致就更高了!所以闻风而来的百姓几乎将县衙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起来!

但事实上后面那几个案子解决的异常的轻松!因为这种巧取豪夺的案子漏洞大到能跑马车!而且作案者根本就不屑隐藏,或者在他们看来,他们做的事情对那些被害人来是无力反抗的,完全没有遮掩的必要!

而且在官场上这种事情更是层出不穷,反正大家手上都沾着血,互相给个面子,不会有人追究!所以这几个案子稍一盘问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是他们看到徐阁老家的外管家之一都被拿下了,他们更没有了反抗的心思!

所以刘昊嘉一问,他们就老实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认打认罚也都接受!于是审案的速度快的出奇!

几个案子判完后完全满足了百姓们的好奇心,于是散开的人们开始绘声绘色的向没到县衙的人描绘当时的情景。把刘昊嘉的身形拔高了不知多少倍!一时间刘昊嘉的青之名在津不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