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临登基称帝,改元顺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位辅政大臣的消息传回大明时,沈浪的心情是有些失落的。
之前他可是信心满满的想趁这个机会让多尔衮好好喝一壶,为此还花费了不少心思好好的运作了一番。
结果没想到,自己以未来人的身份占据先机,最终却只是运作了个寂寞,对结局基本没有多大影响,真的很失败了。
崇祯倒是没有因为这个而怪罪沈浪,因为他深知沈浪已经做得够好了,该做的都做了。
只是对建虏那边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大明来说,还是不错的,起码他崇祯获得了不小的威望。
只怪大明实力不够,要是实力足够,何须如此花费心机,趁皇太极还没死,迅速发起攻击。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皇太极突然暴毙,那对建虏的打击肯定非常大。
趁其新君未立,各方不能同心协力,继续发起一轮轮强攻,必然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可大明太孱弱了,根本拿不出一支兵力深入辽东,所以只能干看着满清自己不受干扰的化解这场危机。
失败是成功之母,沈浪也并非首次尝到失败的滋味,所以他不会因此而颓废,而是开始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
他没有独立思考,而是与崇祯进行商讨分析,最终两人得出了大概的结论。
可能从一开始,自己的行动方向就错了。
因为多尔衮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皇位,最终他没能坐上皇位,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尔衮是失败的。
所以沈浪用来对付多尔衮的手段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最后结果对多尔衮来说,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他要不就当皇帝,要不就当辅政大臣。
除非他自己放弃一切,不然谁也没资格将他踢出局,毕竟实力摆在那里。
而沈浪的计策成不成功,反而要看他不够重视的豪格。
若让豪格知道并相信自己只要不成皇帝,将来必死无疑,说不定会找个借口,拿出当初杀妻的魄力暴起发难,主动用武力对多尔衮发起进攻。
只要帝位还未最终确定,豪格一旦发难,两黄旗和正蓝旗大部分力量很大可能是站在他这边的。
若是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再暗中相助,多尔衮三兄弟再英勇善战,他豪格也不见得会输。
就算最终得不到整个大清,划走一块做土皇帝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豪格最终没有这般果决,还幻想着用和平的方式争得皇位。
错失良机之后,在多尔衮祭出福临这张牌的时候,豪格已经基本宣告失败了,因为这时的两黄旗,就不会再那么坚定的支持他了。
两黄旗之前坚决站在他豪格这一边,更多的是想保证两黄旗的超然地位,而并非是对他豪格足够忠诚。
因为两黄旗的权贵大臣都清楚,一旦多尔衮荣登帝位,必然会将两黄旗的颜色再换回去,他们现在的两黄旗就会变成两白旗。
因为最初两黄旗便是多尔衮三兄弟所拥有的旗色。
皇太极继位之后,以黄色更能代表帝王,便强行改色,将自己麾下两白旗的颜色和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旗色给调换了。
一旦多尔衮上位,肯定会将原本属于他的两黄旗颜色再收回去。
而现在的两黄旗就迅速的被打回原形,超然地位也就丧失了。
所以,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两黄旗才会不遗余力的支持豪格,甚至不惜开战。
但多尔衮若放弃帝位之争,让福临上台,那两黄旗的颜色就不用改了,超然地位基本可以保证,他们也就没必要和多尔衮破了。
所以才说,一旦多尔衮祭出福临这张牌,豪格就已经输了。
豪格唯一的生机就是在多尔衮拿出福临这张牌之前动武,否则必输,而且输得很彻底。
其实也怪豪格魄力不足,沈浪在传过去的信息中便已经告诉他,一旦这次竞争失败,日后多尔衮必取他豪格性命。
信息中也提到了福临登基的可能性,按理说豪格自己应该能够想到,一旦多尔衮转而支持福临登基,自己的实力必将大损,两黄旗会迅速的转换立场去支持福临。
怎么就不敢搏一把呢?直接动手袭杀多尔衮,袭杀不成改强攻也可以啊,也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等着以后被收拾吧。
就这样,沈浪第一次与清廷隔空交击,算是失败了。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次的事情,沈浪让自己更加清醒。
不要因为自己未来人的身份,占据视角优势就认为在对付古人时,稍稍动动小手段就一定能取得战果和胜利。
历史很厚重,不是一根小木棍就能够轻松撬动的。
何况这些人还是这个时代最优秀,最野心勃勃的一批人,是一个王朝的开拓者。
不管是在人生阅历上,还是在政治、军事斗争方面的经验,这些人都远远的超过自己。
自己仅仅想通过一些谣言就制造整个清廷内部的大动乱,实在是想得有些太简单了,可谓说是异想天开。
经过短暂的失落之后,沈浪迅速的恢复了斗志,只有这样的对手,自己如果能够击败之,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吧。
随着满清的皇位尘埃落定,沈浪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再动什么手脚了,便继续埋头练军。
九月中旬随之到来,和周遇吉约定的三月之期如期而至。
九月十五日,在沈浪的主持下,在周遇吉和李若琏的见证下,全军上下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阅兵式。
没有外国使团,没有新闻媒体,也没有高官显贵,自己见证自己这三个月来的训练成果。
首先是队列,要求没有后世那般严格,主要分为列队和行进。
沈浪和周遇吉、李若琏三人站在校场的高台上,用望远镜眺望着偌大校场上整齐的队列,军容肃穆。
每个士兵挎着一支燧发枪,身形笔直,仿佛一根标杆一般。
枪口上的锋利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寒光闪烁。
“向右转。”
“齐步……走。”
一个个方队在军官的指令下,紧握燧发枪,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
“正步……走……”
听到命令,正在行进的队伍,每个士兵的双腿立即绷直,双脚用力着地。
“嗒嗒嗒……”整齐而响亮的脚步声响彻在校场上空,再配上整齐的军列,充满着肃杀之气。
看到这一幕,周遇吉和李若琏皆是感慨万千,这才是真正的军人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