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弊政之一是宦官专权。明武宗正德帝时太监刘瑾专权乱政,就是一个突出例证。听政之地的奉天门(太和门)庭院,不幸也成了刘瑾演出专擅闹剧的舞台。
刘瑾(?—1510年),陕西兴平人。此人原是钟鼓司太监,正德帝即位后颇会乖巧讨好,于是备受信用,掌司礼监,成为管太监的大头目。明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二十五日,正德皇帝御奉天门(太和门)早朝听政。早朝罢,群臣叩头拜起,将要退朝的时候,忽然在御道上发现一封匿名文书,就是匿名信。信的内容是揭露司礼监太监刘瑾的不法罪行。御史将这封匿名文书上呈给正德皇帝阅览。刘瑾当场发泄淫威,他宣布文武百官不许退朝,都要跪在奉天门前。刘瑾站在奉天门台基上,态度恶劣,辱骂官员,威逼群臣举报写这封匿名信的人。当时正是暑热伏天,烈日当空,热气袭人,没有荫凉,也没水喝。官员们长时间跪在金水桥南砖地上,口干舌燥,汗流浃背,饥肠辘辘,痛苦难言。由下朝跪到午后,昏倒十多人,中暑死了三人。(《明武宗实录》卷三十九)刘瑾无动于衷,命内监将昏倒者拽出去。百官在将近一天的罚跪后,并没有供出写匿名书的人来。刘瑾气怒之下,命锦衣卫将跪伏在奉天门的文武官员三百余人全部逮捕下狱,造成了正德帝即位以来的大冤狱。
日暮,三百多位朝廷官员被逮入狱,震动了整个京城,激起官民愤怒。这时,大学士李东阳挺身而出,直言诤谏。
李东阳(1447—1516年),湖南茶陵人。东阳早慧,四岁时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明景泰帝听说后,心里很喜欢,把他抱在膝盖上,还给他糖果吃。李东阳十八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授编修。他做过侍讲学士,是东宫太子的老师,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享年七十岁。相传府右街李阁老胡同因李东阳在此居住过而得名。李东阳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罢政回家,宾客盈门,许多人慕名来请写字、求文章。堂堂当年宰相,并未积下什么产业,还要仰赖文字酬金来补贴家用。一天,夫人拿着纸墨进来,李东阳表示身体疲倦不想写,夫人道:“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明史·李东阳传》卷一百八十一)就是说今天请客,能让餐桌上没有蔬菜和鱼肉吗?东阳无奈,提笔写字。还有一个故事,大学士李东阳过生日,他的两个门生鲁铎和赵永,都先后官国子监祭酒,二人相约以“二帕为寿”,一翻柜子,里面没有。怎么办呢?想起厨房里有乡亲带来的干鱼,就带干鱼去看老师吧!但到厨房一看,“食过半矣”,可能只剩下半条干鱼,于是就提着它去给老师祝寿。李东阳见后大喜,留下二人,让夫人烹鱼上酒,吃饭饮酒,极欢乃去。(《明史·鲁铎传》卷一百六十三)东阳廉洁风操,由上可见一斑。其保全善类,正人名士,荫受其庇,而气节之士,语多非之,也需谅解。
话说回来。大学士李东阳为三百多位官员被关在监狱事,紧急上疏正德皇帝。他说:匿名文字,出于一人,各官朝拜,仓卒而起,岂能知见?一人之外,都成罪人。他们戴枷,互相惊疑,而且天气炎热,狱气熏蒸,若再拘禁,数日之后,人将不自保矣!特望皇上降下纶音,先行释放,而后密访,查出匿名者,再置之典刑。李东阳上了奏章,刘瑾也微闻这封匿名信是他的同类内臣太监写的,于是,正德帝下令将三百余官员从狱中放出,对匿名信事件也就不再追究。
刘瑾“权擅天下,威福任情”,演出如此闹剧已不是第一次。在上年的三月,他就召集群臣到内金水桥前,命全都跪着,听他宣示所谓的“奸党”,包括大学士刘健、谢迁二人,尚书韩文等五人,还有侍郎、御史,以及王守仁(阳明)等,《明史·刘瑾传》列出五十三人的名单。还有一次,他将尚书王佐等一百三十七人一起贬官。《明史》说刘瑾“屡起大狱,冤号遍道路”。刘瑾恶贯满盈,罪大恶极,最后得到“磔于市,枭其首”的下场。
上面说到的王守仁也有故事。王守仁(阳明),浙江余姚人,父王华为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状元。他当时任兵部主事,上疏谏言,得罪刘瑾。刘瑾大怒,矫诏杖守仁四十,但他死而复苏,被贬官贵州。刘瑾派人在路上欲加害于他。王守仁预料途中被暗算,行到杭州,深夜佯为投江,将衣冠鞋子浮在水上,遗诗云:“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地方官员,信以为真,进行江祭。他隐名埋姓,入武夷山中。后刘瑾伏诛,王守仁再起。
这些历史事件,过去常把罪责都算在宦官刘瑾头上。不错,刘瑾是有重要责任,但主要责任人应是正德皇帝。“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正德皇帝的荒唐,才有太监刘瑾的胡闹。刘瑾只是一条恶犬而已,在堂堂奉天门前,责辱大学士、尚书等高官,罚跪朝廷三百多位官员,无非狗仗人势,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呢?刘瑾又怎么可以“矫诏”?所以,人们在痛恨太监刘瑾的同时,也要批判正德皇帝的荒唐!
上面讲的王振和刘瑾两个大太监做尽坏事,自己也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于谦和李东阳,王振和刘瑾,从正面和反面说明:做人做官,重在四正——养正心,勤正学,亲正人,行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