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买椟还珠

解释 椟:木匣子。还:归还。后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通‘缉’,连缀)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楚王问墨家学派的田鸠:“墨子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自己身体力行地做事还可以,但他的言辞大多却并不华美,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当今世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的话,国君只看到它的华美却忘记了它的用处。墨子的言论,传达先王的道理,向人们论述、宣传圣人的学说,假如文辞过于华美,恐怕人们记下了它漂亮的文辞而忘记了实际的内容,就会因为文辞而损害实际内涵。”

为了说明因为文辞而损害实际内涵的道理,田鸠还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之一说: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他的宝珠,做了木兰匣子,再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它,还要用珠宝美玉点缀它,用玫瑰装饰它,再用漂亮的羽毛把它编织起来。郑国人买了这个装宝珠的匣子,而把宝珠退还给楚人。这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卖匣子,而不可以说善于卖宝珠啊!因为过于讲究文辞而妨害了内容,就跟楚人本想卖宝珠最终却只卖出了匣子,郑人本应买宝珠最终却只买了个匣子一样,舍本逐末,取舍不当,没有抓住事情的要领。

近义 舍本逐末

例句

像这类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的事,他没有少做。

毛遂自荐

解释 毛遂:人名。自荐:自己推荐自己。用来表示自告奋勇地进行自我推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跟楚国订立盟约。平原君约定带领门下勇力和智谋兼备的二十名食客一起前往。平原君在自己门下的食客中找来找去,只挑选到了十九人,认为其余都不可取,无法凑够二十个。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位叫毛遂的,走上前,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毛遂听说您准备跟楚国订立共同抗秦的合纵盟约,约定带领门下食客二十人一起前往,而不到外面找人。现在还缺一位,希望您以我毛遂凑够数然后就出发吧。”平原君开始不同意,后来终于勉强带着他出发。毛遂在路上跟那十九个人议论问题,等走到楚国,大家已经非常佩服他了。

平原君和楚国订立盟约时,与楚王谈判,从日出到中午都谈不下来。毛遂于是按剑走上台阶,直陈利害,一番言语使得楚王连声答应,痛下决心,歃血结盟。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惭愧地说:“我赵胜以后再也不敢考察士人了。我以前考察士人,自以为不会有所错漏,但对于毛先生来说,我却错漏了他。毛先生一到楚国,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他凭借三寸之舌,胜过了百万军队。”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尊为上客。

近义 自告奋勇

例句

最近,学校要招聘义务清洁卫生督察员,我毛遂自荐,第一个报名。

每况愈下

解释 况:状况。愈:更加。意思是估量猪的肥瘦时,越近猪脚的地方越能显出猪肉是否真的肥厚。现用以指情况越来越差。

出处 《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xī)也,每下愈况。’”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你一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就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又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接着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最后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就不再吭声了。庄子然后说:“你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一位名叫获的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屠夫询问猪的肥瘦,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实情况。万物、言论和大道遍及各个角落,因此你不能只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

美轮美奂

解释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建筑物高大、众多,气势恢宏。

出处 《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晋献文子名赵武。赵氏从晋文侯(公元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因为历代侍奉晋侯有功,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擅国政的重臣。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捏造罪名将赵氏族灭。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晋成公的姐姐、晋景公的姑姑)怀着身孕躲进皇宫,后来生下了赵武,也就是后代戏剧中有名的“赵氏孤儿”。十五年后,赵武得到韩厥的帮助,攻打屠岸贾,将其灭族,报了大仇。

赵武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当他的新房子落成时,晋国的大夫前去参加典礼。大夫张老说:“多么美啊!这么高大!多么美啊,这么众多!今后就可以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自己能够保全性命,将来能追随父祖合葬在九原啊。”于是赵武向北面两次下拜叩头。君子们都称赞说张老善于祝颂,而赵武善于祈祷。当时赵武复位不久,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表达了规劝之意,赵武当场接受了劝谏,并进行了祈祷。

近义 富丽堂皇

例句

一群高层建筑在昔日的荒滩上拔地而起,美轮美奂,堪称壮观。

门可罗雀

解释 罗:捕鸟的网。形容门庭冷落,来客非常稀少。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汲黯是西汉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他崇尚黄老思想,喜欢清静无为,处理政事只讲大的原则,而不苛求小节。他同情百姓疾苦,为人严肃,刚直不屈,被皇帝称谓“愚直”。汲黯屡次因为直言进谏而丢官,又屡次因为能坚持原则而受到皇帝的尊敬。郑庄也是西汉名臣,早年以仗义行侠闻名,做官后因为尊敬有德行的长者,谦恭地对待宾客,尊敬和推荐读书人以及下属,所以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

汲黯和郑庄都曾位列九卿,为官清廉,品行纯洁美好,但两人都曾中途被罢官。罢官后,因为家里贫穷,门下宾客零落。司马迁评论他们说:“像汲黯、郑庄这样贤良的人,尚且是有权势时宾客比平时多十倍,没有权势时就相反,何况一般人呢。下邽县的翟公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到他被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设罗网来捕鸟。后来翟公又担任了廷尉,宾客们又打算到他家,翟公就在他家门口写了几行大字,‘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能看出结交的真实感情;一人贫穷一人富贵,才能了解结交的真实状态;一人高贵一人低贱,他们的交情才能显现。’对于汲黯、郑庄这样的人,竟然也是如此,这个世界真是可悲。”

近义 门庭冷落

反义 门庭若市

例句

自从人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后,许多读书人原本门可罗雀的住处就开始热闹起来。

门庭若市

解释 门前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一天,邹忌分别问他的妻子和小妾,他和齐国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妻子和小妾都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又向客人询问这个问题,得到了相同的回答。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他,觉得自己不如他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小妾害怕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国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嫔、侍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之内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已经很深了!”

齐威王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官吏以及全国的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能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前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还不时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例句

当别人因失意而孤独的时候,你去成为他的朋友,他往往会心存感激;当别人因得意而门庭若市时,你想去成为他的座上之宾,常常会遭到轻视。

民不聊生

解释 聊:依靠,倚赖。指百姓无所依赖,再也没法生活下去。

出处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春申君,楚国人,姓黄名歇,与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春申君见到楚怀王被骗入秦国,遭受囚禁,客死异乡,继任的楚顷襄王又遭受秦国轻视;而以前与秦敌对的韩、魏战败后已屈服于秦,非常担心秦国会出兵灭楚,就给秦昭王写了一封信,希望秦、楚联合,共灭韩、魏。他在信中写道:天下没有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国家了。现在听说大王想要攻打楚国,这就好像两只老虎相互争斗。两虎相斗的结果,就是劣马和小狗也会趁机利用它们的弊端。因此,还不如善待楚国。现在大王相信韩国和魏国会友善地对待您,这正像吴国相信越国一样。我听说,敌人不可以宽容,时机不可以错过。我担心韩国和魏国用谦卑的辞令来消除自己的祸害,实际是想欺骗你们。为什么呢?大王对于韩国和魏国没有累世的恩惠,却有累世的怨仇。韩国和魏国的父兄子弟相继死于秦国之手,已将近十代了。他们国家残破,社稷颓毁,宗庙毁坏;人民被剖腹断肠,折断脖颈,身首分离,尸骨暴露在草丛和水泽,头颅滚落在地上;路上成群结队走着被俘虏的父子老弱,他们被绑着脖子、捆着双手;他们的鬼神孤苦悲伤,因为没人再给他们祭祀;他们的人民无法生活,家族分离散失,至于流亡为奴仆婢妾的,更是充满天下。因此,韩国和魏国不灭亡,就是秦国的忧患。现在大王您却借助他们来攻打楚国,恐怕也有问题啊!

反义 民殷国富

例句

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致使民不聊生,颠沛流离。

名列前茅

解释 春秋时,楚国军队在行军时,前哨如果遇到敌情,则举茅草以示警。比喻名次排列在前面。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春秋时期,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一会儿依附于晋,一会儿依附于楚,晋楚两国常常因为郑国发生战争。公元前597年春,楚国出兵郑国,占领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国君郑襄公脱掉国君的衣服,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给楚庄王赔礼道歉。又派子良前去充当人质后,楚军退兵讲和。

夏季六月,晋国军队去救郑国。才到黄河,晋军主帅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就打算回去,说:“现在出兵已晚,不如等楚军回去后我们再出兵攻郑。”上军将军士会赞同荀林父的意见,并进一步分析说:“楚国以孙叔敖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实行楚国好的法典。军队出动时,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柴割草做歇息的准备,前军以茅草为旌旗开路防备万一,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压阵。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而采取行动,军政事务不必等待主帅下令就能做好准备。所以他们很好地吸取了古代的战争经验,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士会看来,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之争锋。

遗憾的是,晋军中军副帅先縠不听号令,刚愎自用,率领自己所部独自渡河邀战。荀林父担心先縠失败后自己还得承担罪责,不得已下令全军渡河,驻扎在邲地。于是晋楚在这里进行了名列春秋时代四大战役之一的邲之战。这场战争由于晋军主帅迟疑寡断,临战不备,以致大败。战后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而楚国成为中原的新兴霸主。

近义 独占鳌头

反义 名落孙山

例句

每次考试,张一航都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名落孙山

解释 落:落后。孙山:人名。本指考试名次在孙山之后。现多表示在考试或选拔中失利。

出处 宋·范公《过庭录》:“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吴地有个读书人,姓孙名山,讲话非常滑稽有趣,也算吴中的一个才子。有一次,孙山到外地去参加科举考试,一个同乡托他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去。考试结果出来后,孙山考中,但同乡的儿子失利,没有考中。不过孙山考得也不理想,名字列在金榜的最后一位。孙山先返回,碰见了那位同乡,同乡问:“我儿子考得怎么样?”孙山说:“榜上人名结束处写的是孙山,贵公子的名字更在孙山之后。”

近义 榜上无名

反义 金榜题名

例句

由于准备不足,小王在去年的考试中名落孙山。今年他奋发图强,全力以赴,终于金榜题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名正言顺

解释 本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道理也讲得通。现多用来指做事的理由正当并且充分。

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

孔子说:“必须先正名,首先规定事物的正确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绕得太远了!正名干什么啊?”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搞清楚,说话就不理顺;说话不理顺,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干好。因此,君子给某个事物命名一定有其命名的根据、有理由可说,说了以后就必定能够施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当时不但有大量新生事物需要进行认识、概括与规范,而且由于诸侯争霸与割据,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解释,也需要进行调整与规范。孔子之所以认为治理国政首先应该从“正名”入手,是因为在他心里“名实相违”是当时社会混乱的本质原因。

例句

对不正之风提出批评,这是名正言顺的事,你不必藏头露尾的。

明日黄花

解释 明日:明天。黄花:菊花。古人多在重阳节赏菊,到重阳节过后的第二天,菊花开得再好也不再有人欣赏,就变成了不应景的过时的东西。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

出处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王巩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两人以诗画相切磋,是一对好朋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在担任徐州太守时给王巩写了一首应和诗《九日次韵王巩》。次韵王巩,就是用王巩写给他的诗中所用的韵,来作一首回应的诗。这首诗是这样的:“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中最后一句说,今日我们有幸在重阳节相逢,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我们要尽情地饮酒赏菊,而不要匆匆忙忙地各自回家。因为这美丽的菊花就是为重阳节的欣赏而绽放的,假如今天不去欣赏,到了明天,菊花就成了过时的东西,连蝴蝶对它也会毫无兴致。菊花之于重阳节,如同月饼之于中秋节,节前人气很旺,节后少人问津,如果不了解诗中的这一含义,就可能把“明日黄花”改作“昨日黄花”,从而闹出笑话。

例句

民族音乐渊源于民众之中,有着浓厚的民众基础,决非明日黄花。

目不识丁

解释 丁:指简单的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

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唐代幽州节度使张弘靖出身富贵,刚任职幽州时不了解风土人情,不能和百姓、士兵打成一片。他手下有两个亲信,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轻狂放肆,喜欢酗酒,经常半夜喝醉了才打道回府,而且一路上满街火把,灯火通明,前后护卫呵斥骂人之声不绝,弄得全城鸡犬不宁。韦雍等人经常责骂手下的官吏,把他们称作“反虏”。他们谩骂手下的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无事,你们这些人即使能拉开两石的强弓,还不如认识一个最简单的‘丁’字。”

后来,因为张弘靖克扣朝廷赏赐,士兵发动叛乱,囚禁了张弘靖;抓住了韦雍和张宗厚,以及和他们同类之人,并将他们全部斩杀。叛乱过后,朝廷另外派人担任幽州节度使,把张弘靖贬为抚州刺史。

近义 胸无点墨

反义 学富五车

例句

过去许多人没有读过书,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

沐猴而冠

解释 沐猴:猕猴。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鸿门宴后不久,项羽领兵向西进入咸阳屠城,杀掉已经投降了的秦王子婴,放火烧了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都没灭;同时,项羽又夺取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向东离开。有人劝说项羽说:“关中地区以大河高山作为屏障,四面都是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项羽看见秦朝的宫室都已经被焚烧残破,就开始怀念家乡,想回到东方,说:“富贵之后不回到家乡,就好比穿着绣花衣服在黑夜里行走,谁能看得到呢?”劝说的人非常失望,说:“人家都说楚地的人就像戴帽子的猕猴,今天一看,果然如此。”项羽听后大怒,就把这个说客活活煮死了。

近义 道貌岸然

反义 表里如一

例句

在我们周围,这种比贾政还不如,严格讲什么也不是的沐猴而冠者,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