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低估了赵王
夏末秋初,万里无云,草原之上一片萧瑟之景。
耶律洪之营帐外,黑压压的北元大军如同潮水般覆盖了草原,绵延直视线所不及的远处,直达天边。
秋风瑟瑟,吹动红底黑字的北元大旗,猎猎作响,旌旗飘扬,如同草原上的烈火滚动。
营帐之内,耶律洪一袭精锻甲胄,利刃的寒光映着他冷峻决然的表情。
几十载春秋,只为今日。
如今,作为可汗亲点的征夏大将军。
耶律洪终于能踏上实现毕生抱负的征途。
世人常以治世、乱世、救世三分朝臣。
耶律洪则无疑是属于乱世之鹰,注定要翱翔于风雨飘摇之际,厮杀在尸山血海之中。
他生于权贵之家,自幼锦衣玉食,在朝堂中,他也是权势显赫。
按理来说,耶律洪已经什么都不缺了。
可他内心中的报复,却让他有着难以填补的饥饿感。
耶律洪心之所向,非世俗之富贵。
而是那乱世中方能尽显的宏图伟业。
为此,他宁愿筹谋半生,不露锋芒。
为此,他敢于赌上北元家底,也要孤注一掷。
为此,他能够搅动平静的风雨,开辟乱世。
他如蛰伏的猛虎,静待风云变幻。
一朝出世,惊天动地。
那梦寐以求的乱世序章,正在他眼前奏响。
哪怕倾尽北元国运,誓要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有可汗钦定的开府权利,加之他在朝中的威望。
耶律洪借皇权之名,行雷霆之势,从各大氏族中抽调精锐。
集北元之力,铸就了一支五十万大军。
实现了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北元军队大一统。
此外,耶律洪还抽调五万精锐快骑。
这些个个都是善骑射,臂力过人,能左右开弓的精锐铁骑,成立阿速军。
而且,耶律洪更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道。
他仿照大夏之神机营,创立火炮、火枪之队,克敌制胜。
攻城掠地,他亦布下天罗地网,力求每一战皆能精准打击,速战速决。
耶律洪此人虽性情骄狂,甚至有些偏执若狂。
然其军事之才,不容小觑。
他有狼的残忍,有狼的隐忍,亦有狼的冷静。
更兼一双洞察秋毫的鹰眼。
于战场之上,游刃有余。
耶律洪并非看不清楚局势。
他深知北元昔日之辉煌已逝,而今与大夏相较,纸面实力悬殊。
更何况草原之国,物资匮乏,补给维艰,若正面交锋,胜利渺茫。
所想有所成,只能奇谋取胜。
虽偷袭之举,于道义有亏。
然兵者,诡道也,战场之上,唯有胜负,不问手段。
耶律洪时刻关注大夏局势,了解如今南方动乱,正是其趁虚而入之良机。
此时发动突袭,必使大夏首尾难顾,援军难以及时驰援。
借此天赐良机,一举攻克边陲九州,使肆山天堑化为坦途。
北元铁骑,自此可长驱直入,纵横大夏腹地。
耶律洪并不像那些传说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算无遗策之谋士。
他只深知一个道理。
一个计划,复杂曲折,只是徒增变数,徒增失败的可能。
耶律洪行事,直截了当,信奉“大道至简,大巧不工”。
唯有直击要害,方为上策。
做完最后的战略布置,耶律洪在营中深深地吸了一口北元秋季的冷气。
在左右副将等众人的簇拥下,耶律洪以征服者的姿态,信步跨出大营。
身居高台,秋风凌冽,卷起旌旗彩带,迎风狂舞。
今日,正是北元祭天大典。
天地同庆,将士们士气如虹,战意沸腾。
耶律洪立于营前,目光如炬,扫视三军,未发一语,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之气,令众人屏息以待。
“儿郎们,吾辈身为草原之子,一日不封刀!”
耶律洪立于高台之上,其声若龙吟虎啸,穿云裂石,激荡于辽阔无垠的草原之上,直击每一个将士的心扉。
“今朝,吾等非为私欲,乃为荣耀、信仰、北元之辉煌!”
“长生天以慈悲之眼,俯瞰我等,其庇佑如苍穹之盖,护佑我辈!”
“使大夏之土,尽染北元勇士之热血!”
草原疾风,卷送耶律洪的话语,传至每一位将士的耳畔。
激发起他们心中最深处的战意豪情。
随着耶律洪的话语落下,三军之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应,宛如山呼海啸,震天动地。
耶律洪满面豪情,举杯向天,酒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犹如热血。
“此酒,敬长生天,敬我北元勇士,敬即将染血的战场!”
言罢,他一饮而尽,尽显英雄本色。
下方,早已整装待发的将士们,亦纷纷举起酒杯,效仿耶律洪,一饮而尽。
那一刻,仿佛整个草原都为之沸腾。
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战意与酒气。
“啪!”
耶律洪猛然摔杯于地,清脆之声如战鼓擂响,激荡人心。
他拔剑出鞘,剑光如龙,直指南方大夏之域,声如雷鸣:
“为长生天之名,征夏!”
众将士齐声响应,声音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震得天地为之色变。
纷纷摔碎酒杯,以示决心,随后翻身上马。
战马嘶鸣,铁蹄踏破草原,向着南方的大夏,发起冲锋。
……
当江南风雨飘摇,北元铁骑蠢蠢欲动之际。
赵王也要行动了。
他悄然自京城抽身,退守至他那片位于中原腹地的肥沃封地。
此地并非诸王之中疆域最广,亦非兵马最强。
但赵王却恰因这份不显山露水的缘故,使得苏武未曾将太多戒备之心,倾注于赵王之身。
自古以来,亲王皆享“三卫”之制,每卫精锐过万,合计三万有余,乃皇室屏障,亦是诸侯之根本。
像江南的萧王,虽富可敌国,麾下兵士却不足万数,此乃苏武暗施手腕,以制衡诸侯之策。
至于边疆梁王,其封地横跨凉州,乃中原与北疆之要塞,肩负着抵御北疆蛮夷之重任,故拥兵近十万,声势浩大。
而京都之内,禁军百万,铁骑如林。
皇帝更是亲率二十六宿卫,皆为天下间顶尖高手,护驾左右,无懈可击。
反观诸王之力,纵集合所有,亦不及苏武麾下军力之半。
所以,苏武从未担心自己这些叔叔伯伯、兄弟姐妹们能造自己的反。
但他远远低估了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