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请设水军

当日夜里。

卫渊回府,张辅来访。

自卫家祭祖后,师徒二人,已许久未在一起长谈。

卫渊心知,张辅冒雨前来,必为兴大狱一事。

“自中山侯出事之后,已有不少人找上为师。”

“他们问为师,官家要查的人当中,有没有他们。”

忠勇伯府书房里,张辅直言。

卫渊苦笑一声,“这事来得突然,他们找上老师您,也情有可原。”

张辅道:“为师今日来此,是要告诉你,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依着陛下的心思去做。”

卫渊点了点头,“如果有可能,学生宁愿不掺和这事。”

张辅笑了笑,“这是你的一个机会,陛下乃是仁君,兴此大狱,必有不妥。”

“只要有咱们师徒在,再大的风浪,也会止住。”

闻声,卫渊陷入沉默。

这恐怕也是赵祯让自己入局的意图之一。

张辅说的没错,只要他们师徒二人在,京城,就乱不了。

一位是当代武勋魁首,另外一位,乃是年轻将领中的第一人。

由卫渊去执刀,无论涉及谁,哪怕是手握兵权的大将,也无计可施。

这样做,会让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

卫渊回过神来,道:

“学生今日命皇城司抓天武军指挥使时,他说要见学生,学生没有去见.”

当时,许多天武军的偏将、都头等,都欲将此事闹大,甚至还可能会酿成哗变。

但听说是卫渊派人去拿他时,那些都头、将军们,一个个都沉默下来了。

默许皇城司的差吏将其带走。

这就是今时今日,张辅师徒在军中的威望。

张辅道:“这个差事,你不接是不行的,但是接了,定要得罪很多人。”

“陛下想要将两王革爵囚禁,这是最终的目的,其余的,都不重要。”

卫渊心头一动,拱手道:“学生受教。”

张辅又问道:“听说海家子来寻你了?”

卫渊微微颔首,“他们要请陛下开海禁,学生认为,此事可行。”

“待京城事了,来年开春,学生就请命率军去两浙。”

张辅又叮嘱了他两句,便没有再说什么,就此离开。

——

翌日。

盛紘请了病假,并未点卯。

盛家大门也是紧闭,不迎来客。

此时,暮苍斋里。

明兰在卫恕意的帮助下,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管家各项事宜。

并且对家里各种下人的安排,也重新做出了调整。

原来林噙霜与王若弗安排的那些人,都已闲置。

如今在家里做事的,都是卫恕意娘俩比较信得过的人。

当明兰整理完本月家中各项开支以后,才想起今日盛紘告假一事,向卫恕意询问道:

“娘,听说我父亲病了?严重么?待会儿,女儿去看看父亲?”

闻声,卫恕意摇头道:“哪是什么真病?这是躲人呢。”

躲人?

明兰不解道:“怎么回事?”

卫恕意道:“这两日你忙于梳理家中账务,不知外边发生的事。”

“几位勋贵、御史,还有一些大将军,都被你舅舅抓了,听说是通敌叛国”

“也有人再传,陛下要兴大狱了这两日,想要借助盛家与你舅舅搭线的人不知有多少。”

“昨儿個下着大雨,都有十几个当官的找上门来,你父亲无奈,只得装病告假。”

通敌叛国?

要兴大狱?

明兰震撼道:“舅舅会因此受影响吗?”

卫恕意摇了摇头,“不清楚,这件事,只怕会波及甚广”

“伱父亲是个局外人,都被吓到不得不装病的程度了,而你舅舅,是局中人”

“虽说你舅舅深得官家信任,位高权重,可这事.不简单,稍有不慎,偌大京城都会出乱子。”

听到这里,明兰更为忧心。

不止是盛家。

如今,但凡是此前传出,与忠勇伯府关系还不错的几家。

比如宁远侯顾家、辅国公秦家等等,都有不少人找上门去。

他们想要借助这几家的关系,旁敲侧击问一问卫渊,此案到底有无涉及到他们。

至于为何不直接找到卫渊?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不敢。

本来与他们无关的事情,结果因为主动找上门去,就有关了。

那就不能用简单的倒霉二字来形容了。

总而言之,此刻,整座汴京,可谓暗流涌动。

有人惴惴不安,有人稳如泰山,有人唯恐出事,迫不及待的寻找门路。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王家与康家,都被吓到了。

康王氏被康家主罚跪宗祠整整一夜。

此刻,他们康家只希望,卫渊不要公报私仇的好。

康家祠堂里。

康家家主康海丰正朝着跪了整整一夜的康王氏怒骂道:

“你说说,你惹谁不好,非要惹他们卫家?”

“谁不知道,那大名鼎鼎的忠勇伯,最是疼爱他的两个姐姐。

“如今,陛下让忠勇伯查通敌叛国的案子,要是那忠勇伯因你厌了咱们康家,咱们全家上下,都要被满门抄斩!”

康姨妈跪了一夜,气血亏虚,如今被他这么一吓,更是显得魂不守舍,没过多大会儿,竟是昏了过去。

除了康家之外,王家那边,也准备了大量的厚礼想要送给卫恕意。

希望她大人有大量。

至此,卫恕意在盛家、王家之间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华兰出嫁时的闹剧,也得以暂时收尾。

——

午后。

宣政殿。

卫渊与燕达正向赵祯汇报有关通敌叛国案的一些细则。

对于这些事情,赵祯显得很是漫不经心,

“法不容情,此案,无论涉及到谁,必须都要严查到底。”

卫渊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臣必以最稳妥的方式,迅速将此案调查清楚。”

赵祯欣慰道:“朕自是相信你的能力。”

“听说户部左侍郎海舟在前往淮、浙等地替朕推行盐引法之前,专门去找过你?”

“他都向你说了什么?”

卫渊如实道:“回陛下,因这盐引法,乃是由臣提出,所以海大人只是想找臣问一些情况而已。”

“此外.还向臣说了他想请陛下旨意开海禁一事。”

赵祯没想到,卫渊连这个都说了出来,倒是有些意外,

“依你之见,这海禁,该开,还是不该?”

卫渊道:“臣不懂治国,不敢妄下言论。”

“但臣认为,沿海一带的倭寇海盗,属实猖獗,尽管我大周已有海禁,但匪患仍不能绝,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待新军练成,臣有意,让新军磨刀,荡平沿海倭寇,换沿海百姓一个安稳,为陛下文治武功,添砖加瓦。”

赵祯笑了笑,点了点头,“办案期间,也不可忘了训练新军一事。”

卫渊心中一动。

这事,看样子是成了。

待两王事了,必有余波。

届时,他继续留在京城,怕是会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

倒不如去南方逛一圈再回来。

到了那时,所有的事情,尘归尘,土归土。

“不过.”

赵祯的声音再次响起,

“具体要怎么做,待年前大议时,朕再与百官好生商议。”

说到这里,整座大殿,迅速寂静下来。

燕达朝着卫渊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该告退了。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卫渊突然开口道:

“陛下,如若真的要解除海禁,臣认为,还是需设水军。”

他要向赵祯谈条件了。

这个时候不去谈,待年前大事落定,可就没有机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