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消息

“伙食自理?”三个孩子都一脸懵。

“公社食堂里一份青菜得五分钱,半荤半素的一毛五分钱,肉菜要两毛钱,你们算算看,上去吃顿饭要多少钱?你们还要住上几天,这可是一笔不的开销。所以你们这几天卖花生也可以,上山挖山货也可以,到时候换来的钱来交伙食费。”

“这算多大的事儿啊,没问题!”刘向上第一个拍着胸脯应了下来。

虽然没卖过花生,不知道有没有人买,但他对山里最熟悉,又聪明机灵,早就摸清了收购要的那些山货在哪里最多,所以每回上山的效率都极高,一次都能换好几块钱呢。

“这几天你们赚来的钱,除了交伙食费之外,剩下的你们自己商量着买什么都可以。”

“买什么都可以?”三个孩子都懵了,还有这样的好事?尤其是刘天天一双眼亮得发光。

之前卖山货的钱,他们都老老实实地交给刘好好统一支配,他们信任大姐,反正她不会亏待他们,也就懒得去动脑子想怎么花钱。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手里也能有钱,能够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巨大的兴奋感席卷了三个孩子。

“你们也大了,也该学着怎么花钱了,学会了怎么合理分配,今后才不会乱花钱。”她看着三个孩子,刘学习生性朴实,肯定是舍不得花钱的,相比之下刘天天对物质的追求显然要强烈得多,而刘向上这个大吃货十有八九是想把钱花在吃上,她想要借这个机会试试他们。

“我还是不去了。”刘学习犹豫了一下,“家里事情多,离不开人,阿爹阿妈也不会让我去的。”

“那就要看天天和向上的了,我们是一家人,没有把你丢下,我们在外头痛快的道理,天天和向上去服阿爹和阿妈。”

“二姐,你放心吧,这事包在我身上了。”刘向上拍着胸脯应了下来。

第二天,刘好好回到公社上班,三个孩子也跟了上来,他们是来卖花生的,刘学习害羞地在一旁,低着头不敢开口,刘向上四处东张西望,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买卖上,只有刘天天丝毫不惧,扯着嗓子用甜甜的童嗓喊道,“卖花生,卖花生,刚煮的五香花生,又甜又糯的花生……”

公社门口的人并不多,被她这么一喊,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好好,这不是你弟弟妹妹吗?怎么上来卖花生了?”

“他们自己煮了花生,想上来换几块糖吃,孩子闹着玩的,我也懒得管他们。”刘好好大大方方地笑。

大人卖东西,可能还有资主义尾巴的嫌疑,孩卖东西那就是过家家玩了,刘好好三言两语把这件事情定了性,再加上他们的花生卖的不贵,也就偶尔卖这么一次,倒没什么人来找他们麻烦。

刘好好朝刘天天竖了竖大拇指以资鼓励,比起刘学习和刘向上来,她真的是大方很多,全靠她一个人吆喝张罗,也丝毫不怯场。

知道他们在公社门口老老实实的卖花生,也不会出什么事,她就放心地回去工作了。

刚在椅子上坐下,就在桌面上看到了庄立军的信,不由得有些意外,才刚见过的面,这么快又来了信,上面还写着加急,莫不是有什么急事?

她捏了捏信封,庄立军现在给她写的信是越来越厚了,过去是一页薄薄的信纸还剩下大半页纸,现在信封里却至少塞了满满的四五页纸。

她拆信一看,发现急事倒是没有什么急事,但对她来却是一个很有用的消息,知道她爱看书,庄立军一直在留意相关消息,刚刚得到消息,在h市市区有三个可以淘到书的好去处,一个是市图书馆,一个是新华书店,另一个则是废品收购。

针对这三个地方,他详细地进行了一番分析,去图书馆看书要介绍信,太麻烦,新华书店书籍的种类太少,价格也很难让人承受,这么看来最好的去处倒是废品收购了。

每个地方都有废品收购,县城就有一个废品收购,但是h市是省城,h市的废品收购规模最大,东西也相比县城的要好。

现在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能利用的东西都想方设法地变废为宝,收购的生意并不好,不过有几种东西废品收购倒是不少。

一种是体积庞大的家具古董,这些价值连城的东西,在现在是最不值钱的,那些大屋豪宅都被收归国有了,每个人都住得十分逼仄,哪里还有空间存放这些大家伙,何况这种东西放在家里就和定时炸弹似的,不准什么时候就要落人把柄,所以很多人都会将这些大家具扔到废品收购去。

第二种就是大量书籍,过去不少人家有藏书的习惯,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知识和书籍了,也有不少人大量地丢弃家里的藏书。

庄立军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又在她之上,洋洋洒洒地分析了几页纸,告诉她h市的废品收购绝对有宝可淘。

而凑巧的是,他无意中得知在废品收购看门的老人是他爷爷当年的老部下,他让她有空可以去废品收购逛逛,到时候也不用介绍信,报他的名字就好。

刘好好咧嘴一笑,刚开始她觉得庄立军是个一板一眼,严肃正经得甚至不知变通的人,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他严肃的外表下,同样也有着机灵,这倒是投了她的胃口。

聪明人总是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的。

她心情愉悦地弹了一记信纸,庄立军分析得不错,废品收购一定是个好地方,她决定周末就上h市一趟。

三天之后,刘学习真的带着刘天天和刘向上来了,三个孩子不仅背上背着满满一背篓,刘学习的肩膀上还挑着担子,刘天天和刘向上各挎了一个篮子。

“你们这是……”刘好好啼笑皆非地看着他们,“不把山掏空不罢休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