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斜阳照帝国

    这是何等恶毒的谋略。孙秀沉默片刻后,坐着移动双膝,靠近赵王身边说:“皇太子一旦不在世,大王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啊!”惠帝除了被废立的皇太子以外,并无其他嗣子,而一旦皇后被打倒,皇后的养子根本不能算数。因此,赵王确实是有机会的!

    皇后企图以自己的养子为继位者,这一定会引起皇族的强烈愤慨,因为此举形同贾氏夺取司马氏的天下。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正月,贾后捏造理由,幽禁皇太子于许昌,并且于三月间派传闻中与皇后有暧昧关系的太医令程据,准备毒杀皇太子。由于皇太子拒绝喝下盛有毒液的药,名叫孙虑的使者遂以药杵(击碎药材用的木棒)扑杀皇太子。

    四月,赵王司马伦与孙秀决心讨伐贾皇后,与齐王司马冏共同举兵。齐王此时居翊军校尉军职。该月癸巳日,赵王伪造诏书,使宫门打开。

    中宫(指皇后而言)及其党羽弑杀太子,今令车骑将军(赵王)入废中宫。汝等宜从命,不从者诛三族。

    这是伪造诏书的内容。

    对此奇袭,贾后了无方策,随即被废,并且降为庶民,贾氏一族及其党羽悉数被杀。

    “拴狗应该拴脖子才对,拴尾巴是我的失策……”

    这是贾后被捕时说的话。

    政变成功后,赵王就相国之位,创立幕府,并且自拥万余兵马。然而赵王也是庸愚之才,天下政治皆由中书令孙秀掌控,赵王不过是由孙秀一手操纵的傀儡。不久,贾后被赐死。赵王在孙秀的操纵之下,一步一步迈向皇帝的宝座。

    ——伦(赵王)宜速入西宫。

    当时盛传这个所谓的已故宣帝(司马仲达)之神谕。在那个时代,人们深信有神谕之类的情事。相对于皇太子居住东宫,皇帝向来都居住于西宫,“入西宫”的意思就是即帝位。

    翌年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赵王登基,并且将惠帝架空,尊为“太上皇”。幕后人物孙秀则兼任侍中、中书监及骠骑将军等要职。

    ——逆臣孙秀使赵王误国,宜共诛讨。

    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遂以此檄文致成都王、河间王、长沙王(当时为常山王)等人。这是三月间的事。闰三月,诸王联军围攻洛阳,斩杀祸首孙秀,俘获赵王后,予以赐死。

    第三个王——赵王司马伦——因此消失。

    庸君惠帝再度登上皇帝宝座,由齐王司马冏担任大司马,并司辅佐天子的任务。而放荡成性似乎是司马家的传统,时运不济时颇为英明,一旦取得权力,就浸淫于酒色天地——这一点,齐王也不例外。更要命的是,他还有大兴土木这个癖好。他将自己的宅邸建造得与天子宫殿完全相同,并因此摧毁数百栋公私建筑物。

    “晋王朝这一下能重新站起来吗?”

    鉴于齐王不得志时代的英明作风,原本对他有所期待的人们,在看到他成为大司马后的作为,也逐渐转而失望了。接着,他又为没有嗣子的惠帝立容易操纵的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一个八岁幼童。就血缘关系而言,皇弟长沙王及成都王其实更接近皇统,这些人对齐王的专横作为,当然极为不满。而诸王身边自然有许多野心人士。

    诸王再度联合围攻洛阳,最后杀死了齐王。齐王司马冏成为第四个被抹去的王。

    仿佛事先设计好似的,原本联合出兵的长沙王、成都王和河间王,三个人开始相互倾轧。倾轧起因在于河间王部属张方煽动其主对长沙王发动攻击。战争爆发后,长沙王的胞弟成都王却站到堂兄河间王这一边。兄弟有二十六个之多,在这个情形之下,骨肉之情或许不甚浓吧?

    长沙王司马乂在胞弟和堂弟的联手攻打之下,于是成为第五个消失的王。他死得很惨,是活活被烧死的。骨肉一旦相争,相较他人炽烈,此次斗争的结果如此惨烈,原因在于河间王部属张方有虐待倾向的缘故。

    至此,武帝司马炎的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成为“皇太弟”,并且兼任丞相。在这之前,血缘不甚亲近的年幼皇太子清河王已被废。皇太子之位悬缺,由于惠帝并无嗣子,在这个情形下,日后继承帝位的将是皇太弟成都王——这是谁都看得出来的事实。

    成都王于废立皇太子的同时,也废了皇后羊氏。贾后被杀后,羊氏被立为皇后。羊氏的外祖父孙旗与赵王的幕后人物孙秀有同族关系,正是通过这层关系,羊氏才得以被立为皇后。由于后台靠山孙秀已伏诛,废立羊氏之事丝毫不需费劲。

    但是这位羊氏后来却再三登上历史舞台。

    成都王因身兼皇太弟、丞相,不愿意留在国都洛阳,而居住于自己的领地邺。这大概是记取曾经握有实权、在洛阳不可一世的赵王及齐王,后来却被攻打而没落的教训吧?

    不过成都王司马颖却忘记以另一件更重要的事警惕自己:司马一族一掌握权力就得意忘形、骄傲无比、因而失去人心的这个倾向。成都王如出一辙,登上权力宝座后,每每有使百姓失望之举。

    东海王司马越和豫章王司马炽于这个时候登场。

    ——打倒暴虐的成都王!

    他们奉迎惠帝,举起讨伐成都王的大旗。被成都王废立的羊氏,又于此时重登皇后的宝座。结果东海王败北,也因此而有了惠帝为成都王所奉迎这个奇妙的情形。这已是实力超越一切的时代,哪怕是外面的力量,大家都竞相借用。也就是说,鲜卑、乌丸以及匈奴等各族,先后以佣兵的身份参加诸王间的斗争。开始时只听从指挥从事作战任务的他们,后来逐渐对自己的实力有所觉醒,而不再甘于被役使,这是自然的趋势。

    攻打据守邺之成都王的东海王弟弟的援军中,有许多是鲜卑等东北各部族的兵马。成都王就是因为受到这批混合军的攻打而放弃邺城、进入洛阳的。

    然而,洛阳实质上的支配者是那个有虐待倾向的张方。离开河间王而独立的张方,此时已是一方之霸,洛阳在他及下属官兵的掠夺之下,已迹近荒废的程度。张方因而挟惠帝、皇太弟成都王及豫章王,迁都至长安。

    皇帝和皇族都不得不听这个蛮横无道的张方之指挥。张方再度把刚回归原位的皇后羊氏废掉。此外,他也废除成都王的皇太弟之位,改立武帝二十五子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显示自己的力量。

    被废皇太弟之位的成都王,离开长安东归。并在东方策划卷土重来。以前曾与成都王交战而一败涂地的东海王司马越也举兵了。时间就在这个情况下进入永兴三年(公元306年)。

    东方诸军以“除君侧之奸”为举兵口号。君侧之奸,指的当然是在长安言行举止旁若无人的张方。

    如果杀死张方,应该足以与东方和解才对。

    对张方的恩将仇报极为愤慨的河间王,与同样对张方憎恨入骨的毕垣商量的结果,决定派出刺客,结果顺利取下张方的项上人头。河间王将其首级送至东海王处,并提议和解,东海王却不接受此议。举兵讨西之事业已就绪,而且长安正处于极端混乱的状态之下,一旦开打,绝无打不赢之理——这是东海王的如意算盘。

    在东海王讨西军部将祁弘的手下,绝大部分是鲜卑族人,他们越关,在灞水河畔大破河间王军,然后进入长安城。据传,祁弘部下的鲜卑族兵,在长安屠杀了两万多人。河间王司马颙逃至太白山。

    祁弘等人以牛车载着惠帝,由长安回到洛阳。抵达洛阳已是炎炎夏日的六月一日。数度被废的羊皇后,又回归原位。政府行大赦,并且改元为“光熙”。

    十月,成都王司马颖受赐死,伪造诏勅的是东海王部下一个叫刘舆的人。司马颖是第六个被杀的王。

    十一月,惠帝因食物中毒而死,享年四十八岁。好不容易回到洛阳的他,不到半年就辞世。继位的是皇太弟豫章王司马炽,是为怀帝。

    十二月,河间王司马颙被杀——第七个消失的王。东海王司马越原本建议河间王就司徒(与首相同格)之位,而河间王也正有此意。一度逃至太白山的他,再也不想过着修罗场一般的日子。他想丢弃野心,安度余生。然而,他却为胞弟南阳王司马模所杀。

    司马模为何杀死胞兄?因为他认为这位兄长是充满野心的人。河间王过去的所作所为,的确令人如是想。虽然他宣布“我已完全丢弃野心”,但这个弟弟是不会轻易相信他的。

    倘若野心勃勃的哥哥再度造反,其结果将引来“诛杀三族”之刑。也就是说,自己便要因哥哥而遭殃。

    ——这么做是为了所有的亲属。

    南阳王或许是以此为借口吧?他派遣名叫梁臣的部下前往新安县迎接,在该地将胞兄河间王及他的三个孩子杀了。

    为求自己平安,杀死胞兄和侄儿——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在司马一族一如家常便饭。这样的王朝,谁不唾弃呢?

    事实上,在八王之乱还没有严重到极点时,就有人对这个王朝感觉厌恶了。这个人叫张轨。

    他在中央政府一路平步青云,干到散骑常侍的地位,却志愿请调当边境之地的首长——凉州刺史(甘肃省地区首长)。他的朋友莫不为此而感到讶异。

    “凉州是非常偏僻的地方,那个地方有鲜卑族人,而且盗贼横行。到那样的地方去,绝对无法过像样的生活呀!趁现在还来得及,你赶快撤回申请吧!”

    朋友纷纷忠告张轨。

    “难道在这个洛阳就能过像样的生活吗?你们看着吧!人与人之间像野兽争食般的丑恶斗争,很快就会蔓延开来。到时候,你再怎么戒慎,也难免被卷入漩涡。与其如此,不如到边疆去。这样不是比较安全吗?”

    张轨心中如是想着,却没有把它说出。这种不祥的预言,当然是不能说出来的。他莞尔一笑,回答道:“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已经这样决定了。”

    张轨于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赴任。那是赵王司马伦正在散布“神谕”的时候。随后张轨在凉州宣布独立。事实上,他是被情势所逼,因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晋王朝发生大乱,中央威令根本不能达到西北边境。

    到张轨的儿子继任时,开始以凉王自称,并且建立了地方性的小王朝。这个地方后来更出现五个以凉朝为名的小王朝,被统称为“五凉”。张轨之子创建的王朝,为与余者区别,被称为“前凉”。

    对晋王朝失望的,不只张轨一人。连自汉代以来就与中原汉族政权保持友好关系的南匈奴领袖,也对晋王朝的紊乱情形大为失望,因而与之断绝友好关系。

    出生于南匈奴单于家庭的刘渊,据传在学识上是同时代的汉人无人能望其项背的领袖人物。如此英才的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麾下,以冠军将军身份驻屯于邺。刘渊的儿子刘聪于年轻时代求学洛阳,同样是文武全才,从成都王任刘聪为积弩将军即可见其才华之高。

    ——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

    匈奴长老们认为:这是独立的良机。晋王朝正呈现大混乱状态,而匈奴有刘渊、刘聪这对不世出的领导人,如此良机怎能错过?

    公元304年10月,刘渊与成都王(也就是晋王朝)决裂,以左国城为据地独立。左国城在今山西省离石县附近。

    汉——刘渊以此为国号。

    往昔汉的皇帝,曾经与匈奴单于缔结兄弟之盟。刘渊重视这个缘分,所以定了这个国号。刘渊就汉王之位,并且定元号为“元熙”。他在施政上的一切,都沿袭汉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