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小子,有人抢瓜就是乱世?”种瓜人问孙坚。
孙坚说:“原来抢瓜的应该只是一些小痞子,但现在抢瓜的都是些打着皇帝旗号的人,这就是乱世了。”
“小小年纪,怎么这么有见识!”
“别忘了,我是兵法的传人!”
春秋时齐人孙武,带着兵法十三篇(后世所谓《孙子兵法》)求见吴王阖庐,受任为将,战无不胜,攻入楚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孙武终老于吴,儿子受封于富春,于是,富春的孙家人就有理由宣扬孙武是他们的先人。好在其他姓氏的人懒得计较这事儿,于是孙武就成了孙坚家的先人。14岁,正是崇拜英雄的年纪,孙坚一有机会就强调他是孙武的后人,而且每次都要突出兵法。他对兵法有一种天生的喜欢,看来身上的确有孙武的遗传基因。
阳平山下盛产西瓜,种瓜的人很多,偷瓜的人也不少。偷瓜因为馋嘴,有的甚至就是为了好玩儿,所以看瓜的人并无多少戒备之心,看瓜棚里的人都是很清闲的。14岁的孙坚来瓜棚,就是为了好玩。
有的史料上说,孙坚的父亲孙钟是个种瓜人,孙坚则是西瓜太郎,这个说法的被认可度很大。但是有的史料上说瓜农孙钟只是孙坚的祖上,又有史料说孙家世代在吴郡做官。说法不一的史料,都指向一点:孙坚并无显赫身世,祖辈父辈最多是基层公务员,还是属于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很接地气的,孙坚即使不亲自种瓜,那也有可能到看瓜棚里游戏。
孙坚发现,最近抢瓜的人有很多是打着“皇帝”旗号来的。所谓“皇帝”,都是带头造反的人自封的,在官方文件里的说法是“贼首”。自从春秋战国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以来,土地越来越集中在权贵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以京城为中心的数百万亩良田,被灵帝认的爹娘张让和赵忠等一干宦官霸占。士人虽然受到宦官压制很难出头,但是只要侥幸做上官,就与宦官比赛抢占百姓的土地。中国当时出现了土地分配上的“二八定律”:占人口总数20%的官僚、宦官、豪强及其家人,占有了80%的土地,占人口总总数80%的农民,却只拥有20%的土地。这直接导致了另外一个“二八定律”:只有20%的农民能够正常地靠土地生存,80%的农民只能去做奴隶、流亡乃至造反。“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前赴后继地造反,不是因为革命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没有活路。造反的门槛不高,混不下去了,饿都要饿死了,还不如抄起锄头拿起镰刀,跑到大户人家抢劫,好歹能吃上一顿饱饭,死了也不至于当饿死鬼。可是,当吃饱之后,造反的人就想当皇帝了。据不完全统计,冲、质两帝一共在位不满两年,大的农民起义发生7次,桓帝在位21年,大的农民起义一共发生14次,灵帝即位后,一直到黄巾起义之前,农民起义一共6次,以上数据是有史可稽的,至于规模较小史书不载的官员瞒报漏报的,更是难以计数了。皇帝已经没有了公信力,大家都想做皇帝,纷纷让部下喊自己为“皇帝”。有时一个胡同里出两个皇帝,为了区别,其中一个就改称为“黑帝”;临街胡同里再造反,狠狠心。称自己为“太上皇帝”。想过皇帝比西瓜还要多的情景吗?这样的皇帝成色不够,也就是去抢几只西瓜来就填饱肚子的水平。不过,他们来瓜地时不说抢瓜,而说是“征瓜”。
昨天来阳平山下征瓜的是“阳明皇帝”许昌,他和儿子许韶在句章(今浙江慈溪境内)造反,聚集了好几万人,声势很大。
“皇帝多了,天下就乱了。”孙坚把箭搭在弓上,瞄准着前方的一只西瓜。和大多数的男孩子一样的是,孙坚喜欢射箭;和大多数男孩子不一样的是,孙坚很喜欢射箭。
“天热了,吃瓜的人就多了。”种瓜人扇着蒲扇说,乱世不乱世的,先把西瓜卖出去再说。
孙坚把箭射出去,箭急切地贯穿那只西瓜,然后精准地射死了那只躲在西瓜后面的兔子。“天下乱了,英雄就多了。”孙坚说完,把兔子扔给看瓜人,收拾起弓箭,翩然离去。
射木高超的孙坚,是同龄少年玩伴的偶像。如果曹操这时候遇到孙坚,肯定也会拜他为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