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司马门下

一 司马门下

艾艾,你娘喊你回家放牛———

“我……我我……我……我也要和你们玩……打……打……仗仗,好……好吗?”八九岁的邓艾结结巴巴地哀求着小伙伴。小伙伴们哄笑起来,在孩子王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唱起了那首集体创作的打油诗:“没爹孩子大结巴,艾艾艾艾艾!放牛娃子大结巴,艾艾艾艾艾!”小邓艾眼里有泪水打转,转身跑开了。

三国群英荟萃,邓艾算是耀眼的一颗,可是邓艾的口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出名。邓艾的口吃,是绝不亚于汉初名臣周昌的。周昌是刘邦的老乡,也是开国元老之一,敢于直言,但时有口吃。当时,汉高祖刘邦曾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因为周昌的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邓艾在自称名字时,常常连说:“艾……艾。”这个毛病似乎当他成为将军时还没有好。后来有一次司马昭拿他开玩笑:“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借《论语》里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巧妙对答,他说的意思自然只有一个“艾”。  

千百年之后,字典中出现了一个流芳千古的成语———期期艾艾,用来形容说话结结巴巴。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娇儿诗》中曾提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所谓的“邓艾吃”,就是指邓艾口吃的毛病。

在幼年,小伙伴们当然不知道结巴也能名垂青史,就一个劲地拿他取乐,反正他爸爸早就死了,不会从地下钻出来为儿子撑腰。邓艾家境又穷,小小年纪,就为人家放牛,赚一捧棒子面拿回家让邓妈妈熬稀粥喝。这样,邓艾肯定没有钱请客讨好小伙伴,小伙伴当然就不会和他玩打仗之类的游戏了。邓艾没法子,独自跑到村边,对着眼前的山岭、平原、河流,指指画画,说这里可以屯兵,那里可以做战场,自己和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从旁边走过,看见这个小屁孩大将军一样神气十足地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叨着调动千军万马,就笑着说:“一个放牛娃还充大将军呢!”大人就拍他一下肩膀说:“艾艾,你娘喊你回家放牛!”

这个名字你也配吗?——— 

邓艾本是南阳人,是曹操兵败赤壁北迁来的汝南的。孩子天天受欺负,邓妈妈作为一个寡妇,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日子也不好过。被逼无奈,邓艾母子二人又迁至颍川。这一年,邓艾十二岁。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人才辈出的颍川,苦孩子邓艾能迎来人生的转机吗?

贫穷,对凡人来讲,无疑是痛苦的地狱;但对于天才来说,却又是成才的炼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二岁的邓艾,开始为自己的名字当家了。

今天,在广州、深圳随便扔下一块砖,砸死十个人,有九个是老板,剩下一个是老板的小蜜;那时,在颍川随便扔下一块砖,砸死十个人,有九个是名士,剩下一个是名士的老师。颍川之大,名人之多,以陈寔、钟皓、荀淑、韩韶四人闻名为甚,他们四人合称为“颍川四长”。这些人死后,叶落归根,埋在了老家。既是名人,必然有墓碑,并且碑文也大都出自名人之手,字字珠玑。

天才邓艾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一面。在其他牧童都盘算着如何找一把野菜充饥的时候,邓艾却在盘算着如何找一些坟墓。大家都说邓艾这个大结巴神经病,天天对着那些坟墓念念有词,对里面的人说话。可能是里面的人寂寞,不嫌弃他说话结巴。谁也不知道,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念叨的是那些碑文。苦孩子,没有课本,只好找一些坟墓前的碑文来读。

突然有一天,当有人喊他邓艾的时候,邓艾不答应了。那人生气了,提高声音喊道:“艾艾,喊你呢!”邓艾期期艾艾地告诉人们,他不叫邓艾了,叫邓范了,他的字也不是士载了,而是士则了。

人们暗暗佩服,都说结巴内秀,果不其然,一个小小牧童,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名和字。人们不知道,邓艾是读了“颍川四长”之首陈寔的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后为自己改的名和字。汉人蔡邕有云:“颍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对于陈寔,年少的邓艾无疑是顶礼膜拜的。一个没爹的放牛娃子,却崇拜一个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邓艾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于是,邓艾新的名字就被人们记住了。有一天,当有人叫他“邓范”的时候,他又不答应了。那人生气了,提高声音喊道:“艾艾,喊你呢!”邓范期期艾艾地告诉人们,他不叫邓范了,又重新叫邓艾了,他的字也不是士则了,而是原先的士载了。那人笑了:“你这小家伙,改名字改着玩呢!”

这可真冤枉了邓艾。“邓范,字士则”,这样出色的名和字,自然不会落入苦孩子邓艾那里。“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当时,邓艾弱弱地问:“能给个理由吗?”同宗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名字你也配吗?”十二岁的邓艾没有捍卫名字的能力,于是,邓艾又叫“邓艾”了,字还是原先的士载。

当时,谁也没想到,“邓艾,字士载”竟成为震动天下的名字。

做人不要太艾艾———

虽然连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名字也保不住,但是邓艾依然茁壮地生长着,就像巨石下的野花,没有阳光也灿烂。

邓艾肯定是那种逆商极高的人。逆商,是近年来又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又叫挫折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与智商、情商成为人们获取成功的不贰法宝。曹操三商皆高,其逆商则超出于常人,多次历险,面对困境,却总是能化险为夷,死地求生;刘备智商不够,领兵打仗鲜有神来之笔,逆商也不够,夷陵之战后他就完全失去理智;孙权三商都不够突出,其中逆商最差,合肥之战中,张辽以八百人冲击他的中军,他以十万大军却不能在冲击下重振,最后灰溜溜地退走。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逆商是人们最需要的。天才,苦学,加上低调的生活,邓艾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被推举为都尉学士了。

放牛娃子成为公务员,这在今天也是天大的新闻。邓艾兴冲冲地去找都尉报到,激动万分,话都不会说了,本来就“艾艾”的说不成句,现在则是“艾艾艾艾艾艾”了,半天也没把自己介绍清楚,更不用说和领导套近乎了。邓艾说得费劲,都尉听得也不轻快,他本来就不喜欢这个没钱没背景的小子,就皱着眉打断他的话:“别说了,你去做稻田守丛草吏吧。”

曹魏系统极其重视屯田,曹操早在兖州时期就设了专门的典农都尉来管理农业。到魏国建立后,农业方面的官员更是系统化序列化了,各个农业环节都有专门官员负责。稻田守丛草吏是其中级别最低的,其他官管人,稻田守丛草吏管草。稻田守丛草吏的工作很简单,每一天早晨,踏着露水去稻田巡查,看看哪块地里长草了,一一记录,下班后向领导汇报,为领导研究除草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

这个工作倒是很适合邓艾,最起码和稻子和荒草说话,它们不会嫌弃邓艾结巴。虽然是“人尽其才”,但是这份工作很显然薪水不高,也没有人来送红包走后门。最大的可能,就是择一把稻穗藏在裤裆里回家煮稀饭,可是,曾经以“范”为名、以“士则”为字的邓艾是不会做如此鸡鸣狗盗也不如的事情的。所以,邓艾母子依旧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这一天,张老伯背着半袋子米走进了衙门,大家都热情地与老人打招呼:“老伯,来找你儿子了?”张老伯的儿子也是郡吏,大家都是同事,当然还有邓艾。张老伯摇摇头:“我不找他,我找邓艾。”大家听了,突然义愤填膺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个白眼狼,你还找他!”张老伯可怜邓艾家穷,就与他“结对子”“一帮一”,吃的穿的花的,帮助了邓艾很多,这事情大家都知道。

在大家的斥责声里,邓艾回来了,老人一看到他,就向他喊道:“孩子啊,上次给你的米快吃完了吧?我又给你送来了一点。”邓艾把米袋子接过来,并没有道谢,随后送走张老伯。大家嚷开了,有人说:“这小子,太不地道了,连声谢谢都不说,从来不说!”又有人说:“他可能是口吃不便开口吧。”这话立即遭到无情的反驳:“胡说,结巴说谢谢不正好吗?谢……谢……谢谢!”大家都开心地笑了,笑完后达成一致意见:做人不要太艾艾。

领导不欢迎,同事不喜欢,稻田守丛草吏邓艾什么时候能走出稻田呢?

遇见司马懿———

一个人,你所处的位置不是最重要的,你所朝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同样是摆地摊———有人想着怎么多坑下一个顾客三毛钱,到月底买辆二手电动自行车;有人分析着市场走向,盘算着五年后开全城连锁店。

稻田守丛草吏邓艾说话结巴,没钱,想法总是怪怪的。于是,邓艾被同事边缘化,喝酒、打牌等活动从来不叫上他。其实,邓艾打心眼里鄙视这些活动。那么邓艾干什么呢?邓艾有邓艾的办法,他把眼前的万亩稻秆想象成千军万马,把丛生的杂草想象成叛党。他站在一个高丘上,指指画画,对着高山大泽,规划着驻兵出战布阵撤退偷袭的地方。七八岁的时候他曾经这样做过,但那时是一个小屁孩的游戏,现在,则是一个军事天才的沙盘演示了。遗憾的是,他的观众大多数时候只有稻禾和荒草,偶有人撞上他这样指手画脚,就把它作为酒桌上的段子讲了。

杂草多长一株两株,拖后一天两天除草,影响不了大事。稻田守丛草吏的工作并不很紧张,因此,邓艾就常做一些杂事。邓艾说话口吃,又不善交际,给首长送礼这类差使绝对轮不到他头上,他也就是干一些扫雪、修路这类粗活。

这一天,邓艾接到典农司马的命令,要他去给一个叫郭玄信的人驾车。郭玄信是谒者,就是在宫里负责给皇帝传达通报的人,官不大,见识大,权不多,认识的人多。他本来是有专车的,可是他受牵连犯了罪,在家服刑,原有的待遇也就没了。虽是服刑期间,但是架子还是有的,出入有车是必然的。

这一天,郭玄信要去十几里外的地方串门,就向当地的典农司马说:“给我找两个人驾车。”典农司马知道郭玄信早晚会再回宫中,不敢怠慢,急忙找了两个可靠的人给他驾车,一个是邓艾,另一个是石苞。

负责传达通报的谒者都有职业病,那就是唠叨。十几里的路,连个兔子也没有,闷得慌,郭玄信就扯开了话茬,与邓艾和石苞唠了起来。

宫里来的人,说话也都是谈一些场面上的事儿,而石苞与邓艾居然也能侃侃而谈,把郭玄信哄得合不拢嘴。回来后,典农司马问郭玄信:“这两人好使吗?”郭玄信一拍大腿,说:“这俩年轻的,都是丞相材料!”典农司马微微一笑,只当是郭玄信的客套话,听过之后也就忘了。很久以后,他听说石苞封骠骑将军、邓艾拜太傅,才回忆起郭玄信很久以前说过的话,就一拍大腿,说:“神了!”可是,郭玄信戴罪之身,除了一句夸奖,什么也不能给予邓艾。一切的一切,邓艾还要亲自去争取。

虽然不受待见,但是邓艾还是按照正常晋级坐在了典农功曹的位子上。这时,他的机会来了。

三国之中,曹魏最重视屯田;曹魏之中,司马懿最重视屯田。早在曹操手下做军司马的时候,司马懿就提出了军屯建议,他辅政后,更是把屯田作为基本国策。按照他的规定,典农中郎将都要定期向他汇报工作。这一次,司马懿按照常例召开典农中郎将会议。都是一些程式化的发言,都是一些程式化的观点,司马懿听得快要睡着了。

可是,肃静的会场里突然隐隐地骚动。这群官僚,开会没水平,开小会有水平!司马懿生气了,威严地扫视着会场,发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个年轻人站在那里,嘴巴一张一张,憋着脸,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就是什么也说不出来。

司马懿看了主持人一眼,主持人急忙说:“回太尉,颍川的典农中郎将有事未到,派了一个典农功曹来开会!”司马懿继续看着主持人,主持人说:“他是个结巴,说话困难。”这些官僚,一到开会就请假,随便派个人来签到点名。司马懿要发怒了,你派也派个说话利索的人来呀。正当司马懿皱眉的时候,年轻人却神奇地开口汇报了。他一开口,司马懿就被吸引了,这个年轻人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啊,比那些老官僚的套式文章强何止一万倍呢!

会开完了,司马懿对那个年轻人说:“你留下来!”大家同情地看着这个年轻人,都在心里暗暗地骂颍川的典农中郎将:你派这个结巴向太尉汇报工作,这不是把人家小伙子向死里推吗?

第二天,大家开完后,纷纷启程,打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出发前,唯独不见那个说话结巴的年轻人,大家担心,就打发人去问一下。传来的消息把所有的人都吓坏了:这个年轻人被司马懿留在了身边,并被直接提拔成尚书郎。妈哟,哪有这样的提拔,从一个不入品的典农功曹,直接到尚书郎,坐火箭也没这么快吧。

在历史的戏剧性和偶然因素下,幸运的邓艾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并被推上政坛。要是没有司马懿,邓艾到死也许只是一个指挥稻秆和荒草作战的癔想症患者。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放牛娃邓艾来说,司马懿的知遇之恩是他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  

历史上,魏晋时期是处于“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中,魏国的用人制度是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即是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对士人作出高下的品定,并将士人将划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  

出身卑微的邓艾,没有像同为义阳人的邓芝那样享有“汉司徒(邓)禹之后”如此响亮的招牌和家世。所以,即便是才华横溢,但如果没有司马懿的出现,名不见经传的邓艾是注定无法达到日后的高度并奢求名垂青史的。

司马懿非常提拔邓艾,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之忧,他认为邓艾是解决这个非常之忧的非常之人。

三国真正第一大功———

司马懿的非常之忧:灭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连年苦战,国力消耗严重,囤无余粮,军事行动往往受粮食的制约。要灭吴,就必须在南方建立粮食基地,但是曹魏政权的官员却都以北方人为主,对南方水稻的种植不熟悉。偶有几个是南方人,却都身出名门,不懂稼穑。即使万里挑一有懂水稻的,这些名门之后,谁又会乐意东坡不返呢?就是在今天,高校招生,农业专业不是仍然为生源而发愁吗?

司马懿一直为建立征吴粮食基地的事情发愁,可是,自从他见到邓艾第一眼起,他就不愁了。千里马遇伯乐,喜;伯乐遇千里马,亦喜。

240年,作为司马懿钦点的人选,邓艾携带着“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的指示来到了幅员辽阔的淮南、淮北地区。从小就知稼穑艰难的邓艾,多年在田间地头放牛,没事时就对着农田指指画画,在大脑里进行千军万马的鏖战。现在,他久习的地形意识帮了他的忙,邓艾一眼就发现了当地屯田的关键,提出了“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灌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的建议。

和所有天才一样,邓艾知道自己的缺点,他知道凭自己的口才和资历,很难征服决策者,就特意写了一篇《济河论》呈交于司马懿。司马懿一口气读完《济河论》,茅塞顿开,准备采纳邓艾的建议,就把邓艾找来,询问他具体措施。邓艾来不及再写什么论,就结结巴巴地提出了江淮屯田的具体方案:邓艾认为当初曹操之所以能够击破黄巾军,很大的原因在于“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目前要与东吴交战的情况,若是从许都运送军粮物资,不仅路途遥远,且“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无疑是曹魏军屯和减少运输耗费的最佳位置;因此,如果“令淮北屯两万人,淮南三万人”,并采用“十二分休制”,即“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那么,当“水丰常收三倍于西”时,去除各种成本费用后,每年就可以积累到五百万斛粮食,六七年的时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而这些,便是十万将士五年之食。这大概是邓艾一生中一口气说得最长的话了。他直指问题的关键:伐吴。

邓艾的建议,最终被司马懿采纳并推广,淮南和淮北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晋书·食货志》。邓艾的建议,启动了司马懿军屯的高潮,带动了江淮地区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背景下的最大福音。邓艾虽是在为伐吴建言,但是却造福江淮人民。

人们都欣赏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但是,“隆中对”三分天下,阻挠了国家统一,诸葛亮虽然是在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客观上却是在荼毒苍生。邓艾的建议,直指伐吴,绸缪战事,客观上却发展了当地经济,于国于民功德无量。更为难得的是,邓艾的这一个建议,为全国的最终统一播下了种子。

279年,司马炎一声令下,孙吴在晋王朝的铁蹄里发出绝响,在纷纷扰扰地内战了90多年后,中国大地终于暂时停止了杀戮。这时,邓艾遇害已过十余年。

作为邓艾而言,邓艾的战功无疑是在于破蜀。然而,邓艾的兴屯却为伐吴埋下了伏笔:屯田使魏国在淮河流域囤积了充足的军粮,修通水路,也便捷了兵运和粮运。“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司马门下邓艾早早地为司马氏打好了伐吴的基础。要是没有邓艾的天才规划,司马炎的统一大业,也许还要推后。从这个角度说,邓艾立下了利国利民的三国第一大功。

可是,从小就“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的邓艾,梦里也想走上战场,把心里的铁骑突出刀枪鸣变成现实中的沙场秋点兵。梦若在,心就在。历史给了邓艾圆梦的机会。

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过后,司马家族成为曹魏政权中的主导者。夏侯霸怕受牵连,逃奔蜀国。

姜维问夏侯霸:“你从那边过来,肯定掌握了一些机密情报。”夏侯霸想了想,说:“如果只说一条的话,那我就说说谁是吴国和蜀国最大的敌人。”这可是天大的情报,姜维眼巴巴地看着夏侯霸,夏侯霸说:“京城有两个青年才俊,一个叫邓艾,一个叫钟会,灭蜀国者,必二人也!”到了《三国演义》里,姜维当时对此置之一笑:“量此孺子,何足道哉!”姜维比邓艾小六岁,他是不可能称邓艾是“孺子”的。不过,当时姜维肯定没拿夏侯霸的话当回事儿。

249年,姜维第一次与邓艾交手。

既生艾,何生维?———

夏侯霸投蜀,带来了不少军事情报,加上高平陵政变刚过,司马氏集团立足未稳,姜维就想浑水摸鱼,兴兵进犯雍州,依靠麹山建筑两座城,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聚集羌兵,进攻各个郡县。一直离不开农田的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起迎击姜维,并很快击退了姜维。

郭淮准备转而攻打羌兵。邓艾进言:“贼军并未走远,也许能杀回来,应该分军防备。”邓艾说话结结巴巴的,郭淮听得费劲,怕他再在自己耳边唠叨,就摆摆手说:“你留下来吧。”也许郭淮害怕邓艾在自己身边和他说话,就趁机把他留了下来。身经百战的郭淮,根本看不起从未打过仗的邓艾。也就是司马懿看得起你!郭淮恨恨地想。被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大结巴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征西将军郭淮心里窝火。

从来没有这么慢的逃跑。蜀军上下都搞不懂姜维为何一再要求放慢行军速度,这哪里是逃跑,简直是散步。就在诸将再一次要求加快逃跑速度时,姜维正在弯下第三根手指,说:“三天了!”姜维下令马头调转,后队变前队,以最快的速度向白水前进。诸将大惊:先前打不过人家跑了,现在又跑回去送死?姜维笑笑说:“呵呵,大家跑回去捡功劳呢!”到了白水岸边,姜维放眼北岸,满脸笑容一下子凋落了。他本以为北岸无一兵一卒,自己过河后可以任意驰骋,可是,现在北岸却驻扎着魏军。

姜维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遇上了高手。谁是这个高手?姜维看到北岸飘扬的旌旗,上面写着大大的“邓”字,他想起了不久前夏侯霸的话,他开始重新认识邓艾了。自己虽然兵力占优,但是在对岸摆好的弓箭阵下渡河仍是不划算的。姜维就在南岸大胜下令:“修桥,走到北岸去!”蜀军开始架桥,还喊着号子,惊天动地,北岸的魏兵有一多半要得心脏病了。诸将坐不住了,纷纷请战,说应该立即进攻,否则等到姜维修好桥,蜀军从桥上杀过来,一切就都完了。

邓艾看着蜀军先锋廖化在那里手舞足蹈地指挥着修桥,就问:“姜维干什么去了?”诸将说:“睡大觉去了吧,哪有主将亲自干活的?”邓艾想了想,突然严肃起来,下令:“立即向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进发!”诸将都愣了,放着眼前的敌人不打,跑到六十里之外的洮城干什么?邓艾不善言语,不作解释,带头上马,向洮城急驰而去,仿佛那里失了火。诸将无奈,只得跟去。

进入洮城,邓艾并未下马,下了战时动员令:“蜀军马上要来攻打洮城,各就各位,做好战斗准备!”蜀军不是在白水修桥吗?诸将确信邓艾确实是疯了,都同情地望着他,但是谁也不敢违抗疯子的命令。

夜晚,对岸亮起了火把,姜维大军像从地下突然冒出来一样。南岸,姜维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哈哈,邓艾啊邓艾,你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在这里吧,我暗度陈仓,看我攻下你的洮城来之后,夏侯霸还崇拜你不?很快,渡河的队伍传来消息:洮城里有重兵防守,旌旗上写着“邓”字。姜维的笑容又一次因为邓艾凋落,他差一点儿要喊出一句话:既生艾,何生维?

洮城城里,诸将开始把邓艾看成是神,纷纷询问邓艾是怎么知道姜维会偷袭洮城的,邓艾说:“蜀军数量多于我们,按照常理,他们应该采取强渡的速战,而不应该是在那里修桥。他们在那里修桥,只是为自己的偷袭打掩护……”

因为邓艾主动回师洮城据守,占得了先机,挡住了姜维,姜维遂撤军退走,魏兵得以不败。洮城一战,邓艾一战成名,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汝南的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了将军,邓艾再也不用对着高山大泽,安排稻禾荒草进行鏖战了。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军队。

艾艾回来了———

251年八月,司马懿病死,最欣赏邓艾的人走了。邓艾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幸亏司马懿把他领到了足以施展身手的舞台上。

汝南,当年不答应邓艾一起玩打仗游戏的孩子们,都已经变成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当年的孩子王还记得当年由他主创的那首“艾艾诗”:“没爹孩子大结巴,艾艾艾艾艾!放牛娃子大结巴,艾艾艾艾艾!”今天,他去棺材铺里,神情黯淡地指着一口棺材说:“给我来一口!”棺材铺老板愕然:“你才刚过五十岁,身体这么健康……”他长叹一声,说:“我小时候瞎眼,没看出艾艾能回来做太守。当年我那么欺负他,他现在能饶我吗?” 

邓艾被任命为汝南太守,衣锦还乡了。

棺材铺老板向那个当年的孩子王啐一口,说:“看你那点出息,人家艾艾早就是将军了,会和你计较这个?”不过,邓艾还是“计较”了另外一个人:张老伯,就是在邓艾做那个负责查看荒草的稻田守丛草吏鸡毛小官时,接济邓艾而从未收获一声谢谢的善良老人。老人早已作古,不过,老人的儿子,就是当年邓艾的同事还活着。邓艾就派张同事和他一起去老人的坟前祭奠。邓艾好好地赏赐了张同事的母亲,又推荐张同事的儿子做了计吏。

大恩不言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要报。一个将军,一个太守,一个朝廷的红人,能记得几十年前的米衣之赠,难矣!当年那些嘲笑邓艾受赠而不言谢的同事们,记起自己说过的“做人不要太艾艾”,羞死了两个,害怕邓艾治罪吓死了三个,还有几个从此半身不遂。

做人要厚道,这话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说死”诸葛恪———

郭嘉“说死”孙策,被人们津津乐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邓艾也曾经“说死”过一个人。

253年,东吴的大将军诸葛恪率大军向曹魏帝国的淮南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的军队围攻合肥新城(安徽合肥),不能取胜,于是退兵。

诸葛恪的这次进攻引起了司马师的不安。邓艾却告诉司马师不用担心,因为诸葛恪快死了。司马师不相信地问:“邓将军什么时候学会夜观天象了?”

邓艾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当然不会夜观天象,他是根据敏锐的政治嗅觉推断出诸葛恪要死了。邓艾说诸葛恪在朝中没有得到支持,又不知道收买人心,这次战败,必然会有人攻击他。邓艾说,重视诸葛恪的是孙权,可是孙权死了,这正如伍子胥、吴起、商鞅和乐毅,支持他们的君王死后,他们都不能幸免于难,何况如今诸葛恪的才能根本不能和他们相比,所以诸葛恪的死,指日可待。果然,诸葛恪回到东吴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后,就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让人叹息的是,邓艾能预见诸葛恪被人害死,却不能预见自己也会被人害死。 

一颗司马心———

公元254年(嘉平六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为帝。

对司马氏的这一篡逆行动,邓艾想来是全力支持的。张老伯的米衣之恩,邓艾已经偿报。司马懿对他这个放牛娃的知遇之恩,又怎能回报呢?应该说,邓艾始终是司马氏的人。严格说来应该叫晋将,不应该叫魏将。

镇东将军毋丘俭和姜维的岳父扬州刺史文钦,却不是司马氏提拔起来的,他们是实打实的魏将。255年,他们宣称奉郭太后的密诏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氏。

这一天,已经晋封为方城亭侯的邓艾已经睡觉,却被一个神秘的使者叫醒,这人带来了毋丘俭的亲笔信。毌丘俭希望邓艾会参加“义举”,就算邓艾不参加,也会惹来司马氏的猜疑———这一招够狠的。邓艾当机立断,诛杀送信使者,亲自率领一万余人,兼程南下,先行到达乐嘉城(河南商水县东北),建造了浮桥,等候司马师大军。

司马师大军到达后,据守乐嘉城。文钦在城下大败而逃,邓艾一路势如破竹,大败敌军。先是急奔乐嘉城建造浮桥,后又追文钦至丘头,旋即击退东吴孙峻的入侵。江山变色的关键时刻,邓艾毫不犹疑地站在了司马氏一边。司马氏也没亏待期期艾艾却忠心耿耿的邓艾。朝廷征召邓艾入京任长水校尉,晋封为“方城乡侯”、“行安西将军”。

在蜀汉一方,司马氏集团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姜维。死心塌地为司马氏效劳的邓艾,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姜维的较量上。

三国末期的双雄会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