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心灵镣铐
给自己立起牌坊又为娼——
三国时候,投降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像于禁这么丢人的,这么气人的,还从来没有过。
张辽是降将,但那是在吕布死了之后,他仿佛是守寡后再嫁的,寻找个人幸福,无可厚非;姜维是降将,但那是奉诏投降,他仿佛是被老公勒令改嫁的,何况姜维“改嫁”后准备策反钟会,想把“老公”救出来;黄权是降将,但那是在刘备打了败仗无路可走之后的,他仿佛是赌徒老公输给别人的赌注,实在是心有不甘;夏侯霸是降将,但那是被司马懿逼走的,仿佛是承受不了家庭暴力出走的小媳妇;关羽是降将,但那只是被曹操羁押,仿佛是被人抢走的女人,给人家做了几天新娘又跑回去找老公了;许攸是降将,但那是因为袁绍不听他的建议,仿佛是一个与丈夫性格不合的女子,离婚后嫁给了前老公的仇人。他们这些“降将”,降了也就降了,并且降了之后有的还混得不错。降,不一定是背叛。
宛之战,于禁砍杀逃卒,惩戒青州军;昌豨之乱,他痛杀好友。于禁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纪律严明、公而忘私的形象。因此,于禁之降,不但是当时的背叛,而且成了三十年的欺骗。于禁一降,人们都愤怒了,因为人们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想一想也是,先前对着神顶礼膜拜,拜完了,发现那个神却是一个披着崇高外衣的猥琐男。
本来,于禁也是走投无路了之后才降的,“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天意如此,保命的想法人人都有,人人都可以接受。可是,你本来就是一个不能舍生取义的凡夫俗子,以前别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来蒙人呀。
对于禁的投降,《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上都只有“遂降”的字眼。显然,于禁是在无人劝降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于禁,就是一个势利女子,为了在老公那里得宠,假装清纯,为自己立了一座牌坊,可是,歹徒一来,这女子二话不说就投怀送抱:“我从你!”从此做了娼女。
人背运喝凉水也塞牙缝,于禁被人格外鄙视,还因为他有了一个参照物:庞德。庞德是从马超那里来的降将,和曹操并非“结发”,但是他力战被俘后,对关羽大骂不止,誓死不降,直到最后被杀,也是立而不跪。
有人说:庞德是不能降,他是降将,本来就受猜疑,家小在曹操手里,要是他降了,那他的全家就完了;于禁是可以降的,他和曹操并肩战斗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他要是降,曹操不会忍心杀他的家人。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逻辑,降不降,不能以家人安危为标准。今天的法律不搞株连,那你就可以安心去做卖国贼?再就是,朋友越信任你,你该更加对得起朋友才是,又怎么能借用朋友的信任而背叛朋友呢?船上只能坐两个人,但是现在三个人在船上:你,我,他。我和你是朋友,我一下把你推下去,对沉在水中的你说:“我们是朋友,我把你推下去,你不会变成鬼来寻仇的!”你乐意吗?
于禁自领七军,担负了曹操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没能力也好,老天捉弄也好,对手关羽太强也好,于禁总该战斗到最后一刻吧!官渡之战,校尉于禁除了性命什么都没有,他就以性命换前程,敢以两千人拒袁绍大军。樊城之役,于禁已是左将军,假节銊,儿子也封侯,什么也都有了,关羽水军向他搭弓射箭时,他就以前程换性命了。就这样,于禁主动投降了。
选这样的人率领七军急救樊城,老天呀,是你瞎眼了,还是曹操瞎眼了?曹操以前瞎过一次眼,当初吕布偷袭兖州,曹操很自信地告诉手下:“兖人皆可叛我,唯独魏种不会抛弃我。”结果第一个叛变的就是魏种,曹操听说后恨不得找个蚂蚁窝跳进去摔死自己。被骗次数多了,就有了心理强迫症,曹操就养成了多疑的性格。
于禁呀于禁,你怎么能投降呢?你没看见庞德在那里死战吗?你忘了你曾经被曹操称赞“有不可动之节”吗?你忘了你曾经为了维护法律节操而毫不手软地杀死了自己的老友昌豨吗?你难道不知道你在曹军中早已经是一个道德偶像了吗?你难道不知道别人可以投降,但是你不可以投降吗?你一贯惩罚逃跑的士卒,为什么关键时候你自己却失节而降了呢?
为自己立了牌坊又做娼女的女人最为人不齿,把自己塑造成道德偶像又挑战道德的伪君子最让人鄙夷。许昌,大家议论着于英模的投降,莫不义愤填膺,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种感觉又演化为愤怒。人们纷纷说:“有机会,绝不饶了这小子!”三年后,人们的机会来了。
曹丕“画”死于禁———
关羽的牢房里,于禁缩在一角,贪婪地看着铁窗外的一方蓝天。门开了,一个操着吴语的官员走了过来,傲慢地说:“于禁,我家主公把你救了,你该磕多少个头呢?”孙权杀了关羽父子,占领了江陵,于禁便又到了吴军手里。
孙权捋着紫胡子,睁着碧眼,看着在自己面前大气不敢喘的于禁,如获至宝。于禁是魏国的道德偶像,是标志性人物,也是魏国的失败,是魏国的耻辱。他要让于禁活着,要让于禁成为魏国不可抹去的失败和耻辱。
这一天,孙权骑马散心,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他就把于禁叫来和自己同行,体验胜利者的感觉。于禁自我感觉特好,以为孙权要重用自己了,就趾高气扬地和孙权骑马并行。那一天,阳光明媚,晴空里却响起了一声炸雷。原来是孙权的手下虞翻对于禁大喝一声:“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敢和我们的主公并行!”要是于禁有半点自尊心,就会扑过去和虞翻打一仗,然而,曾被曹操称为“奋强突固,无坚不陷”的于将军却没有任何反应,忍气吞声。这时,他唯一的追求就是活着了。
人生是尘埃里开出的花,可以如此蒙垢吗?后来孙权和众人在楼船上与群臣宴饮,把于禁也叫了去。于禁听到当时演奏的音乐,忍不住流下泪来,虞翻见状,起身骂道:“你想用眼泪来换取大家的同情吗?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去你犯下的罪行吗?”于禁无语,原来,作为降虏的他,连流泪也是耻辱的了。于禁对着吴国的狗也得赔着笑脸,虽然备受欺辱,但是起码能活下去。
一个只想活命的人,从来活不长。221年8月,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魏国说:“你称臣,表忠诚,怎么也得有点实际表示吧!”吴国使者神秘地说:“我们那里有从你们这里走失的人,我们替你们管教扶养了三年了,给你们送回来吧!”曹丕君臣面面相觑,没这么一个人呀!孙权的使者不阴不阳地说:“他是在219年的秋天,汉水洪灾时走失的,和他一同走失的,还有三万士兵!”魏国的大殿上,空气顿时凝滞了,在曹丕的带领下,所有的人都寒了脸。于禁!于禁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在关羽那里丢人,又在吴国现眼,成了三国时期的笑料。曹丕一想起于禁来,就觉得比刘备和孙权矮了一截。
魏国人说,抓紧时间让他回来吧,别让他进行巡回献丑了。孙权就这样把于禁引渡到了魏国,也没和魏国讨要于禁这三年的生活费。当年,从许昌到樊城,于禁也是出公差。当时被关羽押到江陵,差旅费从蜀汉国库里支出。这三年,战乱纷飞,大家浴血奋战,于禁却始终在公费旅游,真是赚大了。
现在,于禁回到了出发地:许昌。屈辱中求生存的滋味不好受。当曹丕看到于禁时,于禁头发胡须全都白了,面容憔悴,那么大年纪的人,趴在地上磕头请罪,泪水比219年暴溢的汉水还要汹涌。曹丕不但没有为难于叔叔,还下旨安慰于禁,拿春秋时邲之战、崤之战的败将荀林父和孟明视来为于禁开脱,并且还给他重新安排工作,拜他为安远将军。曹操如此做,可能有两个原因:1.水淹七军应该拿老天爷问罪,于禁无罪。2.于禁是曹操树立起来的榜样,维护于禁,就是维护曹操。
于禁大喜过望,居然接受了任命!曹丕饶他一死,他就该老老实实地憋在家里寿终正寝,省得出来丢人现眼。他如果以罪臣无德为由推辞任命,应该对群臣更有教育意义,曹丕也会更希望他这样做的。如果说以前大家还理解他是因贪生而投降的话,那于禁坦然接受魏国的任命,大家就认为他有点无耻了。端着魏国的饭碗,送给关羽,吃了关羽的牢饭,又吃孙权的酒食,又回来端魏国的饭碗。妈呀,这小子吃四方啊,脸皮够厚的!
曹丕终于烦他了,决心鞭打一下于禁的灵魂。曹操用人有一套,曹丕整人有一套。整曹植,整曹洪,整魏讽,整丁仪,曹丕都有绝招,但是都远远不如整于禁来得有艺术性。曹丕先是派于禁到吴国公干。吴国是于禁的耻辱之地,曹丕这个工作安排很明显是折磨于禁。可是,于禁似乎并未觉悟,一板一眼地准备出发。
咦,这老家伙还挺经折腾!曹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整不死你,就让我老爹整你!他给于禁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去拜谒曹操的陵墓,其实就是让他在曹操面前谢罪。缺少足够道德检讨的于禁当时并没有太在意,他只把这当成了一次普通的拜祭。而当于禁来到曹操陵园时,他发现陵园的屋子上方竟然有一幅壁画,壁画中显示的是关羽得胜、庞德发怒、于禁投降。一瞬间,于禁的心碎了,原以为自己并没有犯错,或者说自己即使犯错,也是可以原谅的,原以为自己将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不料到头来,一切的一切,只是“原以为”。一种充满绝望的羞愧感涌上于禁心头,也许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发觉自己错了,他的命运从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回到家中的于禁很快就在羞愧中病死。这就是著名的曹丕“画”死于禁。
然而,那些曾把于禁当成道德偶像崇拜的人不会原谅他,那些曾被于禁以维护法律和名节为由处罚过的人也不会就此原谅他,那些为庞德慷慨赴死而叹息不已的人更不会就此原谅他,积蓄多年的怒火并不会就此而熄灭。于禁死后,朝廷给了他一个谥号“厉侯”。恶谥有三种:厉、灵、炀,“厉”排第一位。在重视节操的东汉末年和魏晋,于禁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于禁带着耻辱走了,他再也不会为追逐名利而杀害好友,再也不会为失节投降而“泣涕顿首”。
二十九年后,魏国征蜀将军夏侯霸投降蜀汉,转而对付魏国,成为蜀汉功臣,被拜为车骑将军,“厚加爵宠”,成为当时蜀汉被封谥的十人之一。如果,关羽不死,于禁加入刘皇叔的队伍,从此以魏国为敌,也会“厚加爵宠”,死后也会被封谥吧。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人生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