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 3 章

第3章

钱钏见从村头转过来两人。

二人均是十五六岁的少年,穿着同样的青布直裰,身上背着书袋,是县里清溪书院里的学子打扮。

钱钏认得其中一个,那个面目刚毅,不带一丝表情的,正是陆伏贵的养子,原书中的大反派,陆濯。

另一人则长得十分清秀,表情也生动得多,正絮絮叨叨向陆濯说着什么。

而陆濯从始至终,未发一言,也不知是否在听。

钱钏不欲被他们发现,忙收起动静,一手紧紧攀着树干,缩起身子,另一只手里还捏着未来得及扔掉的柿子皮,连呼吸都格外小心起来。

那二人渐渐走近,说话声音也越来越清晰。

慢慢到了钱钏所在的柿子树下,就快要过去时,陆濯突然停下脚步。

那清秀少年没防备,仍边走边说:“……夫子不去说他,偏叫了你来,你知道同窗都在背后怎么看你?”

行了几步,见陆濯落在身后,这才停下,回头道:“怎么了?你是不是也觉得……”

“青御兄,你几时回学里?”陆濯不答反问。

书院是旬休,每旬休一日,今晚回来,明日休沐一日,后日一早必须到学里去。

“嗯……”清秀少年想了想,道:“约莫是明日下午,我还要去那边家里瞧瞧……”

“也好,”陆濯点点头道:“我后日一早才去,那就各走各的吧,我前面就到家了,你还远些,先回吧。”

被称为“青御兄”的清秀少年回首一望,见确实已到了村口,前头不远就是陆家,便点头道:“也好,就此别过。”

转头要走,心有不甘,便又停下:“刚才说的那个事,你……”

不待他说完,陆濯接道:“我知道了,你不用担心,回去吧!”

清秀少年迟疑地点点头,转身朝村里走去。

陆濯站在树下,看着那背影渐渐消失不见,这才沉声道:“下来吧!”

钱钏一惊,左右看看,此时除了树下的陆濯,就只有在树上的自己。

没见他抬头,不知他是怎么发现自己的。

“还不下来?”

见树上的人没反应,陆濯突然抬头,直直盯着钱钏容身的树叉。

天色已慢慢暗了下来,虽说树叶早落大半,但视线模糊,再加上枝枝杈杈,一般人并不容易发现自己。

钱钏却觉得陆濯目光如炬,一眼便能穿透黑暗与枝杈。

她忙乖乖地从树上溜下来,穿上脱在树下的鞋子时,才恍然:原来是它们将自己暴露了。

“回家!”陆濯不看她,转头便走。

钱钏却挨挨蹭蹭,不愿意挪动。

“你不回去了?”陆濯停下迈出的脚步,问道。

钱钏嘴上没说,心中却道:“我这会子回去,饭不仅没得吃,还得挨一顿打,谁回去谁是傻子!”

她没打算一直不回去,现在深秋了,外头怎么也不如她那个破厨房暖和。

不过,她却不敢说出来。

她不过是书中比炮灰还炮灰的人,而陆濯却是书中最大的那个反派,将来的他面黑心狠,做事不留余地。

而她自己只想好好活着。

并不想得罪他,更何况是在这种小事上。

钱钏依旧挨挨蹭蹭不说话,陆濯却明白了她的心思,笃定道:“走吧,她不会打你的。”

说完这句,陆濯不再等她,转身朝陆家走去。

钱钏听他这般讲,安心不少。

毕竟,陆濯是陆家最特殊的存在,即使张氏不愿意,却不敢明面上对他如何。

他既然说了不会挨打,那张氏就算要发作,他必定会帮自己说话的意思。

不用在外头挨冻,钱钏忙快步跟上,悄么声儿地跟在他身后。

少年人的身影削瘦,却极挺拔,看起来确实十分可靠。

二人前后脚回到陆家时,天色已经黑透了。

刚进院子,迎面便有个黑影从墙角飞来。

黑影一见前头的陆濯,硬生生停住脚步。

“二哥……”是陆桢,陆伏贵的小儿子,是个妾生子。

当年,陆伏贵将陆濯救出来,带回靠山村时,还带着一个大着肚子的妾室。

陆伏贵便假称陆濯是那妾室所生,是他的二儿子,那妾室肚子里的,便是他的三儿子,后来取名:陆桢。

再后来,那个妾生了陆桢之后,身子一直不大好,没两年便去了。

现下陆家的人口算极简单:

陆伏贵和张氏夫妻二人,他们的三个儿子——陆栓儿、陆濯、陆桢,再加上钱钏这个童养媳。

如果不算宗族的话,也就这么六口人。

“嗯!”陆濯停下脚步,摸了摸他的头,道:“到哪里玩去了?不许去水塘边,记住了吗?”

语气虽坚定,却十分温和。

“哎,记住了。二哥,你都说了好几次了,我都记着呢!”

陆桢忙应道,态度极好,却并不亲密。

大约是陆濯这样的性子,谁都和他亲密不起来。

“爹在屋里呢……”陆桢又道。

陆濯不再多说,拍了拍他的肩头,朝堂屋走去。

陆濯一走,陆桢便扑了过来,双手抓住钱钏的胳膊,压低声音悄悄叫:“姐……”

钱钏朝他点点头,悄声问道:“人呢?”

说的是张氏。

陆桢朝厨房努努嘴,示意张氏在那里,又问:“娘是不是打你了?”

钱钏已经听见张氏在厨下的低声咒骂,和“叮叮咣咣”地摔锅子打板凳的声音。

她抿抿唇,心想:若是原先的钱钏,怕早就吓得躲在墙角哭去了,如今她不是原来那个人,自然不怕这种精神上的恐吓。

“没打,”钱钏摆摆手,见陆桢不信,又道:“她想打来着,没打着,我跑出去了……”

边说,边扯着陆桢躲到墙角,“她支使你做什么去了?”

陆桢摇摇头,嘟哝道:“就叫我到镇上,去买了半罐子盐,又不急用,害得我跑一趟……”

钱钏点点头,这就是了,张氏故意把人都支出去,就是要方便陆栓儿和自己“生米煮熟饭”。

她朝陆桢使个眼色,两个人便相携溜到东厢,陆桢住的屋子里去了。

陆桢虽是陆伏贵的亲儿子,却不受陆伏贵待见。

至于张氏……

自从当初陆伏贵回靠山村,那个即使大着肚子,也显得婷婷嫋嫋的妾室,手里牵着陆濯,怀里揣着陆桢起,张氏就没给过她们好脸色。

后来妾室病殁,张氏才算是平了那口气。

虽然依旧不待见陆濯陆桢二人,但看在陆伏贵的面上,才不再整日里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恶言相向。

因为有陆伏贵护着,陆濯的日子比陆桢好过不知多少。

张氏虽不知他不是陆家的亲儿子,却不敢太过分。

陆桢就没那么幸运了。

陆伏贵似乎对自己的亲儿子,只比待钱钏稍好那么一丁点儿。

这也是钱钏十分不解的地方:陆伏贵的三个儿子,陆濯是主家的孩子,处处护着也就罢了。

剩下两个亲生的,陆栓儿是傻子,陆桢虽是妾生子,却也是他唯一一个正常的孩子,于情于理,他都不该不闻不问。

比如:陆濯六岁启蒙,而陆桢如今都九岁了,却从没人提起他读书的事。

偶尔陆濯说起,也都被陆伏贵一句“你不用管他,我自有安排。”给岔过去。

若说陆伏贵忌张氏,就更不会。

如果他当真对张氏有敬重,当初就不会带着一大一小一胎回来刺激她,却又不向她言明。

而且,钱钏记得原书上写着:自从陆伏贵回到老家以来,再未和张氏有什么亲密关系。

许是因为他身体渐渐坏了的缘故,他只把张氏当作名义上的妻子,随她平日呼三喝四,她却并不敢当真和陆伏贵闹。

陆家不是那种过不下去的人家,供两人读书,完全供得起。

即便不让陆桢考举,识字明理还是需要的。

更何况,陆伏贵曾在京里给陆家当差,也颇识得字。

也正是因此,张氏虽不待见陆桢,也并不像对钱钏那样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