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悲报

又是一个赚钱的机会和自己擦肩而过,说不遗憾那还是有点假。

弹幕里讨论的东西变得正常了起来,原来这次失踪的探测队里,有两个长得比较好看的队员,所以刚才那会儿弹幕的反应才这么热烈。

赚不了钱的东西,余甜就不感兴趣了,还是继续听新闻吧。

下一个,辉耀现任总统出访,双方友好交流,达成多项合作协定。

其他的协定跟普通民众关系不大,但其中一项是和出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协定,基本是个友好合作互相降税的意思。

本次辉耀总统出访的是亚力钦帝国,亚力钦帝国是一个以民用机甲闻名的帝国,各项民用机甲的好评度都非常的高。

协议签订后,全面实施应该是在明年开年的时候,但为了表示双方友好交流的诚意,下个月初就会对部分商品门类进行试点。

具体的商品门类没有进行详细的播报,只在新闻里用一张图进行了展示。

余甜一眼就看到了里面的种植机甲,包括自动种植机甲和操控型种植机甲。

犹豫了一下,余甜开了个分屏,出去看一眼其他人讨论的这项政策实施以后民用机甲降价大概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幅度。

看完她就心碎了,三万多刚买的机甲,新政一推出,进口的就只要两万五了。

而且,亚力钦出品的民用机甲还比现在她买的这款好用得多,对身体素质和精神强度的要求还低一些。

手真欠啊。

手是真的欠啊。

早买什么机甲啊买,早买直接亏了六千多块钱。

六千多,六千多是一千多斤飞羽果。

不行不行,再算下去心又要碎了,不算了。

悲伤地退出新闻页面,但分屏还没关。

这次试点的商品门类里,还有E级的星球防护系统,看了一眼论坛上懂哥们预估的价格,余甜的心情又恢复了点。

星球防护系统,是比机甲更贵的奢侈品,而且对安装星球的能源供应还有一定的需求。

原本辉耀联邦自行生活从那的E级星球防护系统,一套没有个小几百万,拿不下来。

现在跟亚力钦帝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后,可以从亚力钦帝国买进口的防护系统,比直接买辉耀联邦自主生产的防护系统要便宜很多。

但是,再便宜,也是一百二十万起步了。

一百二十万,这得卖多少斤飞羽果出去。

系统,你真不戳啊,十点绿化植就能用一次星球防护,你太值了。

那么,系统的东西这么好,要怎么样才能用呢?

还是得努力种地。

小叶杨的种子育苗的时候算错了数,现在多播种了一万多颗种子,得另外划拉一块地出来用来种。

点击接驳器,查看了一下星网定位图,余甜准备规划一下自己的几块田到底要怎么分布。

如果是单独种植的小叶杨,因为它们长得慢,种下去几年这款地都是不能做别的用处的,所以得在附近挑那种土质比较粗糙的,不种小叶杨就种不了别的东西的地。

附近,还真有符合这种要求的地,就在离她现在定居的地方两公里左右,也就是打个水的距离,没有特别远。

现在她怎么说也是一个星球的主人,说话豪横点,要像系统学习,人家直接管一平方公里叫一单位面积。

她也要跟上系统的节奏,改一下自己的单位概念,一公里,就是一单位长度,两单位长度而已,很近。

而且,小叶杨只有在育苗的时候需要频繁地浇水,种下去以后基本不用太频繁的浇水,靠天上下雨就能活,除非碰上了极端天气,半年不下雨的那种。

选好了地,就该规划种植密度了。

回到房间里,余甜找出了专门将种植密度的备份块,潜心研究了一个小时的理论后,没怎么研究明白。

还是老老实实去套公式吧,研究原理,就她这个知识储备,能研究明白才是有问题。

打开接驳器的辅助计算功能,这次余甜不再对自己的计算能力抱有盲目的自信,算个网格状种地要种多少株她都能算歪来,她该有自信吗,她不该。

先在接驳器里面输入最佳种植密度的攻势,然后把小叶杨的各项数据,以及她自己的星球里的土质、光照、气候等多项数据。

综合计算以后,算出来的结果是每隔两米种一株小叶杨比较适合小叶杨的生长。

get√。

种植机甲估计是今天晚上能配送到她的星球,白天也不能啥事不干,余甜决定,上午剩下的时间里先把新鲜播种下去的小叶杨需要的生长液给配了。

然后,下午的时间,用来挖坑种小叶杨。

第二次生长液的配置并没有出什么太多的意外,噩梦里炸仪器的情况还是很难发生的。

她现在种的这些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液都比较温和,互相之间进行反应的时候过程也并不剧烈。

哪怕是在称量的时候出现了误差,顶多也就是最后配置出来的生长液效果不好,把仪器炸了还真不至于。

但是,为了最终配置出来的生长液效果能达到最佳状态,余甜还是非常谨慎地进行了配比。

量液体原材料的时候过程其实不复杂,毕竟这个移液器是真的很好用,堪称傻瓜操作,输入数字,只要把东西拿稳,就不会出意外。

称量固体的过程,就有点折磨人了。

余甜一开始还天真地以为自己称过一次以后总会对重量有更精确的把握了吧,哪怕没有,切的时候下刀子也不容易下歪一点。

然而,这都是她以为的,实际上操作的时候,一刀下去,不是在标准重量之上,就是在标准重量之下。

到最后,称量的那块盖板上又沾附了一堆的粉末。

再来几刀估计都用不上仪器了,她人工把原材料直接剁成可溶解的粉末状了。

八刀下去,余甜终于切到了配置溶液的标准重量。

还好是切到了,再切不到,她汗都要切出来了。

切原材料,比挖土还累。

按照上次配置生长液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各项操作,最后就是用净化过的水把这些溶液进行稀释。

把稀释好的生长液都喷到了育苗中的小叶杨上,余甜看了一眼时间,离正常的吃午饭的时间还早,现在也可以做点移栽。

因为移栽的地方和现在育苗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余甜准备开车把小叶杨的苗放在车里拉过去。

从空间钮里翻出来移栽专用的小盆子,六株一盆地连这边湿润的土一起挖进移栽盆,余甜一共装了一盆的小叶杨幼苗。

移栽盆好像是有点少了,一共才三十个移栽盆,中午吃饭的时候得去星网的交易平台上再买点移栽盆过来。

除了移栽盆,移栽的时候还需要准备的东西就是水了,移栽的时候只有灌溉足够的水,才能让小叶杨不受移栽的影响。

所以,余甜把自己之前打的两箱水中没有用过的这一箱水放进了空间钮,然后开车去她之前圈定的,专门用来种小叶杨的地方去。

其实也就两单位长度的距离,走路去也不是不行。

但是,她还得挖土,宝贵的体力还是更多地分配在正事上。

人类发明工具是为什么,当然是为了省事。

有车,为什么要腿着去呢?反正她的车也不烧油不烧气,有光照着就能动。

移栽小叶杨,需要挖的坑想多小叶杨幼苗的植株而言,还是挺深的。

现在的小叶杨植株连根也就不到五厘米高,但是需要挖的坑却是一个至少三十厘米深的坑。

这是因为小叶杨在生长初期,生长速度受根系的生长速度影响较大。

因为小叶杨原本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生长的,发芽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小叶杨是将大部分的营养都用于供应根系的生长,而不是茎叶的生长。

一般而言,这段根系的快速生长期会在根系的长度达到茎叶长度的五倍以上后停止,具体的数值和生长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关。

移栽的时候挖坑挖得深,下层比较松的土壤较多,小叶杨的根系生长时受到的阻碍就比较少,能更快地结束这个阶段。

而这个坑的挖法,也是有讲究的。

挖坑技术比较好的人,可以选择挖一个上下都小,但中间大的坑,这样是最符合小叶杨的根系生长规律的。

但是,这种挖法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所以,一般都是选择挖一个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圆柱形坑,挖完以后填土填回差不多离地面五厘米的深度,再把小叶杨的幼苗种下去。

到地方以后,余甜找了个移栽小叶杨的特殊挖坑方式视频,排名第一的视频收费0.5跃。

知识付费,可以理解,0.5跃也没有特别夸张,买了!

付费完毕,余甜看了一眼,差点把自己给看傻。

视频里的人先是正常挖坑,然后突然就握着工具的柄在里面转了几圈,连土都不用扒拉出来,直接就往上面浇水然后开始种。

啊?这是个什么操作啊?

说好的教学视频,你就是这么教学的?你工具在下面怎么赚的圈也没拍到,视频里也没有讲解,那么多土埋着,鬼知道你怎么挖出来的坑啊。

隔着星网我难道还能透视吗?

就这你还收费0.5跃,我能投诉你让你退钱吗?

深感上当的余甜也放弃了往下看第二个收费视频,因为第二个收费2跃,再是个这样的视频她真承受不来。

算了,老老实实挖普通坑好了,高端的操作大概还不太适合现阶段的她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