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爱卿,你猜寡人找你来,是为了什么事?”
女帝有意卖关子。
叶风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仔细观察女帝的神色,发现女帝脸上风平浪静。
可越是这样,叶风心中越是拿捏不定。
今日是锦衣卫正式设立的日子,按理说也是值得女帝高兴的日子。
女帝的一脸平静,反而事出反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
叶风察觉到不妙,这是有什么妖风刮到了女帝这里?
他仔细回想自己这几日的所作所为,除了昨天他和瑜娘洗鸳鸯浴之外,最近几日自己可没干什么出格的事。
何况就算是洗鸳鸯浴,也不是什么大事,女帝犯不着因为这件事上纲上线吧?
“怎么,叶爱卿还没想出个所以然?”
女帝轻嗤一声,狭长的凤眸中闪过一缕熠熠光芒。
别看赵宁说话的语气轻柔,但帝王的气场可是十分十足。
她指了指书案上的信奉,动作虽轻,但叶风立马感觉到一股铺面而来的威严。
“陛下,这封信……”
叶风小心翼翼地试探着。
女帝轻声道;“你自己看看吧。”
“喏。”
叶风立刻拿起书案的信,翻开一看,信中的字体娟秀文雅,是出自女子的手笔。
不过等叶风扫完整封信的内容后,他一张脸顿时就绿了。
“陛下,这楚云晓是在胡说八道啊!”
叶风将信放下,语气有些激动。
原来,这封信是楚国公主楚云晓最近所写。
是一封准备发往楚国皇室的家书,但被女帝拦截了下来。
信中除了楚云晓给她的父皇报平安之外,其他大部分的内容居然都和叶风有关。
楚云晓在信里说,她和大乾的不世之材(叶风)已经交往甚密。
她特意强调,叶风也钦慕楚国的国力和改革之决心,因此决定报效楚国。
甚至楚云晓提到,她准备和叶风成婚,让叶风以楚国驸马的身份归顺楚国,择日回楚国效力。
信中将这部分内容说得鼻子有眼的,连叶风看了都差点相信。
所以,女帝自然会怀疑。
“叶爱卿,你当初不是告诉寡人,你虽然想娶楚云晓,但人家不同意,怎么这和信上楚云晓说得内容完全相反?”
女帝双臂抱胸,没有一丝情绪的目光,落在了叶风身上。
“陛下,臣当初所言句句属实,这楚云晓信中所言,字字不可信。”
叶风首先摆正自己的立场。
他知道自己光靠嘴是解释不清的,于是将计就计道:“既然楚云晓说想和微臣成婚,那咱就在这大乾皇宫,办一场微臣和楚国公主的婚宴,看楚云晓到时候如何接招!”
女帝闻言,嗤笑道:“你倒打了一手好算盘,寡人给你们办婚礼,等你们成婚之后跑回楚国,然后再掉转枪头对付我大乾?”
看吧,女帝果然不信。
叶风虽然不知楚云晓为何在给楚国的信中,写下诸多不实内容。
但他猜测楚云晓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糊弄楚国皇帝。
最要命的是,楚云晓在信的末尾,向楚国皇帝汇报了一件事。
这件事是关于目前楚国和境内蛮族之间,正在进行的一场战争。
当初叶风夜会楚云晓的那段日子,楚云晓曾请教过叶风,如何让楚国从这场蛮族之战中的泥潭中解脱。
而叶风当时提出的解决办法,恰恰被楚云晓一字不差地记录在了这封信中。
楚云晓甚至在信中,不遗余力地夸赞叶风这个办法的精妙绝伦。
这就让叶风非常尴尬了。
他当初是为了把楚云晓拉拢到自己这里,才为楚国献上了这么一个计献。
但偏偏楚云晓就利用这条计策,在信中佐证叶风对楚国有归顺之心。
以至于信中原本不实的消息,也因为有叶风给楚国献计的事实,而变得真假难分。
所以楚云晓的这封信,整个内容看上去十分真实。
就算是叶风也找不到可以辩驳的地方。
高明的谎言,往往是半真半假的,真的地方在于可以论证,让假的内容更加贴近真实。
楚云晓在一封内容造假的书信中,写上了一段真实的内容。
其用心之险,气得叶风差点当着女帝的面骂娘。
女帝也是个聪明人,她只要稍微思索,就能知道叶风这个办法,是真心在帮助了楚国。
“陛下,微臣承认当初确实给楚云晓献过策。”
叶风为了摆脱自证陷阱,只能先承认楚云晓信中所写的真实内容。
女帝面色虽然平静如水,但眼眸中闪过一丝促狭之色,她冷声道:“你给楚国提出的计策,寡人是思考,确实是十分精明的计策,寡人是不是应该夸一下你的聪明呢?”
“当然不是。”
叶风哪听不出女帝的讥讽之意。
他只能耐心解释道:“微臣曾经确实因为想娶楚云晓,在她身上花费了一些心思,但至始至终,微臣都是围绕着大乾的利益而行动。”
叶风说这段话时,脸不红心不跳。
女帝抬眸看了他好几眼,也没从叶风的表情中看出什么异样。
不过这并不代表女帝就相信了叶风,她蹙眉道:“寡人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你说的这些,但这封信真真实实摆在寡人面前,你让寡人如何能轻易解释你的说辞?”
叶风视线扫了一下桌上的信,略作沉思。
确实如女帝所言,这封信的出现,极容易损害女帝对他叶风的信任。
好看女帝没有武断的对叶风定罪,始终是希望叶风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叶风心中渐渐有了一个猜测。
他将目光从这封信上移开,转而看向女帝,认真问道:“陛下,你认为楚国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楚云晓心思缜密,城府颇深,身为楚国皇室女子,她身上暗藏文韬之志,是绝不能轻视的对手。”
女帝对楚云晓的评价很高。
甚至在她心中,她很认同叶风之前的说法:楚云晓未来可继任楚国大统,成为楚国的女帝。
叶风顺着女帝的回答,反问道:“陛下有没有想过,这封信为何会出现在陛下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