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235 直谏的魏征

魏征的名臣之路开启之后,官职一直往上升。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参预朝政。

魏征看到国家因经历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当下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几年之间,秘府中收藏的书籍,精要而又完备。

他对李世民做得不对的地方,也继续规劝。

李世民到九成宫游玩,宫人住在官舍里。

不久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王圭到来,县吏便把宫人移到别的住所,让出官舍给李靖等人住。

李世民听说这件事后,龙颜大怒说:“威力福禄的权柄,难道是由李靖等掌握的吗?为什么礼待李靖而轻视我的宫人!”立即命令审查县吏和李靖等人。

魏征忙劝阻道:“李靖等人,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宫人不过是后宫打扫庭院的奴婢。论他们付托的使命,事理各不相同。再说李靖等外出,官吏要向他们询问朝廷法度,他们回来,陛下要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李靖等理所当然要与官吏相见,官吏也不能不拜见他们。至于宫人,供奉饮食之外,无须参见侍候。如果因此怪罪责罚官吏,恐怕有损皇上的声誉,使天下人听了感到惊骇。”

李世民听了,说:“您说得对。”于是,开释了官吏的罪名,李靖等仍然住在官舍里,也不再查问了。

不久,太宗在丹霄楼设宴,饮酒之中酒兴正浓时,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王圭,从前在东宫,尽心侍奉隐太子建成,当时那么忠心也确实可恶。我能提拔任用他们,以至今日,足以说明我是无愧于古人的了。但魏征每当他进谏我没有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呢?”

魏征听见李世民这样说自己,当下回答说:“臣认为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规劝而臣马上答应,那恐怕事情就会照样施行。”

李世民又问:“只管当时答应,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

他的意思,魏征应当给面子给自己,不要当众就反驳自己。

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陛下又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难道是稷、契事奉尧、舜的办法吗?”

李世民听了大笑说:“别人说魏征举动粗野、傲慢,我却觉得妩媚,正是因为这些啊。”

他之所以觉得魏征说话妩媚,是因为魏征处处把他比作尧舜,这是对他最大的夸赞。

我们也由此知道,魏征虽然直言,但直言中,也在处处夸赞李世民。

魏征听了拜谢说:“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魏征对于李世民的家事也敢于规劝。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李世民因她是皇后所生,命令下面办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

魏征立即反对说:“不行!从前汉明帝准备授封地给他的儿子,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等同,可封给他楚地、淮阳的一半。’以前的吏书把这事作为美谈。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是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容许超越了礼仪制度。”

李世民认为他说得对,入宫告诉长孙皇后,然后派使者送钱四十万、绢四百匹赐给魏征。

不久魏征晋升爵位为郡公。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魏征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征秉公处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魏征在这个时间段也完成了《隋书》的撰定。

他撰定的《隋书》虽然比不上前四史,但在二十五史中,也算是较好的史书。

魏征总结历史得失,先后上了四道奏疏,用来陈述政事的得失。

其一是总结隋亡的经验,他极有见地点出隋炀帝亡国是因为隋炀帝依仗国家的富强,不考虑后患的缘故,驱使天下的人来满足自己放纵的欲望,用尽万物来奉养自己。他希望李世民借鉴隋亡的教训,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

其二是要有仁义道德,希望李世民做到九种美德,其中包括谦虚谨慎、戒除奢侈等。

其三是刑罚要得当。他说“刑罚过度,小人之道就会增长;赏赐不当,君子之道就会消亡。小人的恶行不惩罚,君子的善行不奖励,天下就不可能太平”。

他虽然说的是治国,但我觉得给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对人也要这样,要对君子友好,对待人渣,可以不理,如果有能力,直接处罚。

其四是要有礼和德,他说“治国的基础,必须以礼、德为根本;君子的保证,只在于诚、信。诚、信建立,处在下位的人就不会有二心;德礼具备,远方的人就会前来朝贡。”

李世民看了之后,亲笔写诏书,嘉奖赞美魏征的奏疏,格外看重他的意见。

他对长孙无忌说:“朕刚即位时,上书的人有的说‘君主必须把握威权独断专行,不能把权力委任给臣下’;有的想显示武力强大,使异族恐惧而服从自己。只有魏征劝朕‘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我听了他的话,所以天下太平。边地的君长都来朝贡,各个民族的语言辗转相译,在路上相互远望。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啊!”

李世民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多不切合事实,想加以贬斥。

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现在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诽谤木制度流传下来的。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只可以听任人们上言。如果话说得对,就有益于陛下;如果说得不对,也无损于国家。”

李世民听了,赞同说:“这话说得对。”于是,对进呈奏章的人加以抚慰后才让他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