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中医诊断课。
“今天是我们中诊最后一课了。”中诊老师伤感的擦掉眼角并不存在的眼泪。
真难,总算熬到期末了,以后就能跟这班学生说拜拜了。
中诊老师简单把后面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讲了一遍,然后就撤了一刻都不想多待了。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在中诊里面被归到其他辨证方法里面,这一点,李介宾是不太理解的。
要么就删了,要么就多给一点内容呗,就这样简单讲一讲,真是让人不上不下的。
没办法,通俗教材嘛,就讲一个简单易懂方便上手。
最近有讲,现在的教材跟以前的教材比起来,跟简笔画一样,越来越薄。
很难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要求高一点好还是低一点呢,国内的小学生都会的九九乘法口诀,国外的小孩子是不会的。
下周就要期末考试了,大家收拾完东西就去复习了。
李介宾也没再多讲什么,六经辨证来自于《伤寒杂病论》,卫气营血辨证来自于《温热论》,三焦辨证来自《温病条辨》。
等到学中医经典的时候,就再讲吧。
李介宾收拾完东西,就坐地铁去了医院,去了谭大夫的诊室。
谭大夫还在整理自己的病案,看到李介宾来了,高兴的起身。
“阿宾你来了呀,那个患者刚刚走,她现在已经不咳嗽了,哪里都好”
李介宾拿过病案,看了一眼,不奇怪。
张某,女,28岁。初诊,主诉阵发性咳嗽2月余。咳嗽呈阵发性、连续性,干咳无痰,咳则胸憋,晚上较白天咳嗽多发,影响睡眠。口干不喜多饮,纳食尚可,大、小便调。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姜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即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但连服10剂后,仍没有尽全效,现症见咽干、微咳,舌红,舌苔薄白,脉细弦。
三诊:生麻黄3g,炒杏仁12g,干姜3g,五味子5g,射干12g,桔梗12g,生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诸症皆消。
按照胡希恕的说法,六经辨证,不是六条经脉,而是六类症状群: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很多看过《内经》与《伤寒论》的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两本经典文风差别那么大。
因为《内经》是论文,而《伤寒论》是指南。
尤其是《内经》被唐代王冰这个道士经手整理,那真是境界越高越好,文采越华美越好,恨不能一句话掰出来十个道理。
而《伤寒论》则是言语简练,什么病,有什么症状特征,用什么方子治疗。
什么病,用错了方法治疗,会变成什么样子,然后用什么方子治疗。
这种文风,那就是大白话,越简单,越好懂越好。
所以读伤寒呀,最好不要想太多,加戏加的太多,就容易出问题。
还是那句话,方子好不好,是用出来的,有效就是好方子。
不会经方?那就记一句大白话,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急性胃肠炎。
什么是经方?这,就是经方。
谭大夫呢,出现了很多初学中医者会出现的困惑。
就是这个病呢,没治好,能找出一大堆问题,真的开方子治好了,反而迷茫了,患者的问题解决了,大夫的问题变得多了。
“我这小青龙汤,不是治疗外寒里饮的嘛,她这是干咳无痰呀,为什么就能治好了呢?”
“她也没有表证吧?里面还有麻黄桂枝”
“唉,这感觉治好了,反而越来越糊涂了。”
听着谭大夫的疑问,李介宾明白他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简单堆砌的知识是没有用的,经过梳理条理清楚的知识才是有益的。
“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你把小青龙汤当做解表剂了”
“教材上就是这样划分的嘛。”
“那是汪昂划分的,又不是张仲景划分的,张仲景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可没说这就只能解表”
汪昂,清代名医,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的就是对于方剂的分类方法,如今教材的分类方法就是来着他的《医方集解》。
“六经辨证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三焦辨证,你要首先搞清楚属于那套理论,然后再按照这里面的理论去解读,而不是相互混淆后,拿着美国的螺丝去拧苏联的发动机他们标准是不匹配的。”
这一番话,似乎给了谭大夫一点点警醒,不过他已经那么大年纪了,能领悟多少就看他的了。
学的东西多,不一定是个好事儿,多而繁杂,如果不精,那么等于什么都没有。
天龙里面的逍遥派就是这样,这个门派武功秘籍很厉害,但是有个毛病,喜欢把副科当主科发展,结果弄得不上不下的。
黑石转轮王就批评过彩戏师,你要练武功就练武功,变戏法就变戏法,又是变戏法又是武功的,死的快,可惜神仙索以后就此失传了。
两人谈了一会儿,李介宾还想去罗娜那边打个招呼,可惜罗娜不在医院,她毕业了,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了。
李介宾想起来离开学校的时候,有很多人在东操场举办典礼,可能就是她们吧。
时间真快,这个学期就快结束了。
考完试就该放假了,假期怎么办?难道真的要跟着月池去日本看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