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四大国策发展大明

“民生问题也不用担心,中间有锦衣卫和统计司等一系列监察部门管着,百姓过得怎么样,通过七日奏章一看便知。”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

按照朱雄英的理解,皇帝是不能太忙的。

像老爷子这种工作强度,大明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并且效率也不是太高。

朱元璋点点头,随后笑着说道:

“大孙,你果然厉害!”

“看到你有如此见解,咱也就放心了。”

“日后朝堂的事咱也就不管了,这下终于能享两天舒坦日子了。”

朱元璋起初也有顾忌,但私下调查一番后才发现大孙的这个法子完全可行。

不仅官员勤快了不少,总体效率还比之前高了。

其实朱元璋也不想每天埋头于工作之上,只是大明刚建立时,可不像现在这般稳定。

许多势力都等着自己去处理,政局还远远谈不上稳定。

自己只能不断地处理政事,才能堪堪稳住朝局。

现在老朱家政权已经稳定,大孙想干什么就放手去干吧。

……

几日后的早朝之上。

朱雄英宣布了四条国策。

第一条便是鼓励生育。

朱雄英很清楚,要想提升国力就必须先提升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的根本,这毋庸置疑。

因为古代医疗制度落后,粮食问题严重,所以人口数量普遍不多。

此时大明,也堪堪只有六万万人口。

大明的繁荣肯定离不开人口,这点朱雄英非常清楚。

朱雄英把赋税和生育挂钩,这样便能一定程度上刺激生育。

简而言之就是,生的越多减的越多。

这个时候的百姓并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生了根本没有钱养,并且粮食也根本不够吃。

现在经过朱雄英的一番改善后,整个大明的出生率有显著的上升,但还是远远达不到朱雄英的要求。

这项政策只要一经颁布,生育率绝对会有质的飞跃。

第二项国策便是大力发展农业。

大明现在本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仍然是整个大明经济的支柱。

现阶段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维持整个大明的稳定。

粮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发展的资本。

虽然高产作物已经在大明普及,但现在每亩地的产量还是远远达不到现代水平。

没有化肥和农药,现在大明作物的产量基本上全看土地肥力。

这就导致虽说种田的人很多,但粮食产量却迟迟上不去。

朱雄英已经专门派人钻研农学,争取能找出高效培养作物的法子。

第三条国策就是兴修水利。

治水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大事。

水利建设关乎着大明全体百姓的利益,不可谓不重要。

朱雄英为此也专门从国库调出了大批钱财作为兴修水利的专款。

由蓝家庄带头,对大明的各处水利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缮。

工部在其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十年,工部可能都要在大明各地奔波。

此次水利建设波及的范围要比之前所有的都要广,一度涉及到乡镇村寨。

在这些地方兴修水利,主要还是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

水利和农业息息相关,二者缺一不可。

直到第四条,朱雄英才提及经济。

大明现在的经济结构没有太大改变,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业经济为辅。

朱雄英要做的便是大力发展商业经济。

首先就是海上贸易。

朱雄英大力鼓励海上贸易的发展,打算对民间的海上贸易行业进行一定补贴。

凡是百姓愿意出海经商的,每个月都可以从官府那里领取补贴。

包括在赋税上,朱雄英也会给出一些减免。

为了维护海上贸易的秩序,朱雄英还专门成立了舰队在海上巡逻,以防海盗和一些海贼。

只要涉及到大明周边海域,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舰队二十四小时巡逻不停,舰队上更是配有火炮等火器,只要海盗敢在海上出现,舰队第一时间就对其进行消灭。

大明水师的投入,朱雄英同样也追加了不少。

除去这四大国策,朱雄英还列出了很多发展方向。

比如普及教育和普及官话。

教育方面,朱雄英仍坚持在大明各地设立免费的学堂,并且普及范围会越来越广。

现在大明想要实现义务教育基本上不太可能,只有等到二十年后才有一点机会。

只有通过免费的学堂,先消灭大部分地区的文盲,然后再谈义务教育问题。

其次便是官话。

目前大明的官话和普通话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百姓之中仍然还有很多人不会说官话。

中原地大物博,语言自然也各不相同。

正所谓十里不同音,在当今的大明也是如此。

但官话可就没有传播的那么广了。

许多人生活一辈子,可能连一句官话都没有听过。

听都没听过,就更不用说学了。

朱雄英为此也费了不少功夫。

所有普及到各地的免费学堂,朱雄英统统下令命所有教书先生必须用官话讲课。

这样也有助于官话的传播。

若是官话不普及会给大明带来诸多麻烦,就比如说做官。

许多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为了能在朝中谋个一官半职,但如果都不会说官话何谈去朝中任职呢?

就算最后是真的考取了功名,到最后大概率也不会被录取。

现在大明的中心主要还是放在人口和教育上。

但这两项最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等。

就算急也没有用,人口又不能凭空产生,教育也不能凭空普及。

……

朱雄英主理朝政不到半年,就下发了许多政策。

这些政策加到一起,甚至都要比去年一整年的多。

但这些政策同时也给大明带来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钱。

政策可不是光说就能实行,朱雄英在早朝上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要用到钱。

就算蓝家庄的家底雄厚,但这些政策可不是小打小闹,动辄就关系到整个大明。

光是修缮水利一事每年就要差不多花出去好几十万贯的宝钞,还不说学堂等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