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春去秋来,五年的光阴一闪而过。
当年为了糊口而立起的茶摊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整条路也比从前繁华了不知多少倍。
村庄里不少人见纪老三家的茶摊红火,也纷纷在路边立起摊子,吃穿用应有尽有。
这些年来往商旅也越来越多,茶摊从早到晚都忙得脚不沾地,格外热闹。
“老纪家的!添茶!”
有人喊了几声,一干练的妇人探头看了一眼,见半晌还没有人去添茶,脸色一沉,嘟哝了一句,数完手上的几枚铜钱,才笑道:“来了!”
这妇人正是纪氏。
纪氏笑容满面地去添了茶,随后特意瞥了一眼最热闹的那桌。果然在几个大人之中看到了一个绑着俩小辫子,聚精会神听得起劲儿的小丫头。
纪氏脸色越发难看,放下茶壶,把手上的水在身上抹了两把,就大步走过去。谁知才走了两步就又被添茶的客人叫走,万般无奈,纪氏只好暂且放过那不省心的丫头。
“酒娘你又来了,也不怕你娘提耳朵?”有人提起,顿时一阵哄堂大笑。
竖着两个朝天辫的小丫头正是纪麟,她皮肤白皙,一双眼睛灿若星眸,乌黑的眼珠格外澄澈,鼓鼓的面颊格外可爱,小丫头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酒娘看着调侃的那人哼了一声。
这副娇憨模样更逗笑了旁人,一时间笑声四起。
有初来乍到的还不明所以,就问起身边人,“这小丫头是何来头?”
马上有人娓娓道来:“这就是你孤陋寡闻了,别看这丫头年纪不大,可是这茶摊的小当家,口齿伶俐,聪明无匹。”
“哦?此话怎讲?”
“看到乐得最开心那人没?”这人边说边指。
“嗯。”那人点头,接着一愣,“那不是邑南郡的丝绸大户周家人吗?”
“正是。前些日子他的绸缎遇上坏天气没卖出去,差不多全都毁在手里,损失惨重。”
“这我倒是听说了。后来怎么解决的?”
“说出来你都不信,”说的人边啧啧称奇边道:“最后就是这叫酒娘的小丫头给解决的!”
那人果然瞪大双眼,难以置信道:“这丫头?如何可能?!”
“本来我也不信,但就连周家那人都这么说,哪还能有假?”
“这……”那人还不死心,又道:“这丫头究竟用了何种法子?”
“邑南郡最不缺的就是丝绸,一旦脱不了手怕是连桑农的钱都付不起。但这丫头不知从哪来的消息,说是关北的客商想要丝绸偏偏求购无门。”
“还有此等事?”
“嗯。有了这消息,周家人立刻带上绸缎去了关北,狠狠地赚了一笔回来。”如今提起来,仍是忍不住连连赞叹,“酒娘这消息来得及时,解了周家的燃眉之急,他们才不至于露宿街头。”
“竟有此事……”
“那丫头机灵得很,年龄才不过五岁,实在令人称奇。”
二人说着,看纪麟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纪麟一无所察,仍在兴高采烈地听大人们说话。
“这小丫头最喜欢听的就是来往商旅路上的趣闻,每每都听得是津津有味。”
纪麟目不转睛地盯着说话那人,全神贯注,认真不已。
“话说,这次我可听说了一桩大事。”周家的起头。
“何事?快说来听听!”
周家那人清清嗓子道:“有人往西去做生意,你们可知?”
“往西?”
众人面面相觑。
“你可是说西域?”
“正是。”周家那人点头。
其余人仿佛听到什么好笑的事,纷纷摇头,“定是假消息无疑,哪有人不要命了去西域?”
“信不信随你们。”
正当大家争执不休时,一道脆生生的童音传来:“酒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