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朱标和朱元璋互相看了一眼,然后轻轻咳了一声,笑着说:

“原本这次我和父皇就想带你回京城,现在看来,又多了一个好理由。”

“没错,钱庄这事儿还是得交给寿儿管,我才能放心!”朱元璋笑眯眯地说,

“还有,你说要把钱庄的规矩写进《大明律法》,除了你也没别人合适了,到时候你缺什么尽管告诉我。”

朱寿斜眼瞅了老朱一下:“真的一切都行?”

“我还能骗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老朱拍着胸脯保证。

“那我想改革科举,只靠经义选拔人才,太片面了。”

朱寿随口一提,老朱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没想到孙子会提这要求。

说到明朝科举,不得不提八股文,虽然老朱不是发明者,但也脱不了干系。

取消诗赋,单考经义,这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说简单点就是考试只限儒学经典。

到了南宋,经义已经接近八股的初步形态,有了固定的格式,开头有破题,接着是承题,然后是小讲、大讲、余意、结尾这些固定的段落。

就像后来高考作文老师教的固定模板。

到了明朝,为了解决遗留问题,科举体系变得更规范、制度化,这种趋势愈发明显。

当然,八股文的出现有它的道理,真正的人才不会被这些条条框框难住。

大明朝从科举走出的名臣数不胜数,像于谦、张居正这样的名人,都是八股文出身,也没见他们的能力有问题。

但八股文这种潜规则一旦根深蒂固,那些想当官的人就很难接受新思想。

现在,改革还来得及。

“朝中人才济济,挑几个用就是了。”朱元璋避开朱寿的问题。

开玩笑,科举改革哪有那么简单?不然怎么会停这么久,直到洪武十七年才恢复?

“他们帮爷爷处理国事可以,但管理钱庄,远远不够。”朱寿叹了口气。

不是大臣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接受新事物有限,而且历来官员瞧不上经济事务,更别提他们会用心去学了。

“父皇,今年乡试,不如也让寿儿参加试试。”这时,朱标贴近老朱耳边小声提议。

朱寿也听到了,他没想那么多,只是拿这当挡箭牌,不愿回京城。

老朱被朱标一句话点醒,既然寿儿想改科举,就给他个机会,让他知难而退也好。

老朱笑着拍拍朱标,不愧是他好儿子,想得周到。

“寿儿,爷爷答应你,今年八月举行乡试,你想招什么人才,就另外出一份试题,成绩不影响经义科,招人随你便?”

老朱一笑,肯定有戏。

朱寿没点头,不明白爷爷和老爹怎么一副吃定他的样子,自己给的惊喜还不够?

“爷爷,不是我不想回京城。钱庄这事儿重大,我在京城不可能面面俱到。我留在寿州做实验,看看会遇到什么问题,再想解决办法。”

朱寿摊手,一脸无奈。

朱元璋听了也皱眉,这小子有备而来,细致周到值得表扬,但寿州还是太远了。

见父皇的眼神示意,朱标这才开口:“寿儿考虑周全,其实考察钱庄,京城也行,往来商人比寿州多多了。更重要的是离家近,父皇不必舟车劳顿。”

老朱捂着腰“哎哟”一声,演技浮夸。

爷爷,别演了。

朱寿对老朱的拙劣表演也是无语,既然是这样,他也只好如此。

“我有三个条件:一,不住皇宫;二,在秦淮河边开个雅俗共赏的地方;三,我的身份保密。”

朱寿一条条说,每说一条就伸出一根手指,老朱哈哈大笑,答应了这些条件。

“那科举的事呢?”老朱又问。

“就照爷爷说的,今年既然到乡试时候,我就先出几道题。”朱寿也不强求,改革科举得连教育一起动。

但搞经济的人的确得有,以后他总不能亲力亲为。

“时间紧迫,现在已经快七月底,八月初九就要开始。”

朱标忧心忡忡地说,出题不容易,他有点担心儿子。

“放心!”

反而,朱寿对此信心满满。不就是出几道题嘛,前世见得多了。

要彻底改革科举,得把科学引进大明,正好,他前世学的是理科。

“对了,科举乡试后,我想北上西安,你愿不愿意陪我一起去?”朱标突然问。

这才是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只是被朱寿提出的“钱庄”计划打乱了。

“西安,爷爷不是放弃定都西安的想法了吗?”朱寿皱眉。

朱标沉默片刻,见朱元璋点头,才详细解释:

“跟定都没关系,是你二叔那边的事。考虑到未来可能与帖木儿在西边交战,西安不能不管。”

“爷爷同意了?”朱寿看着老朱的样子,大概猜到老朱的想法。

“秦王领地,现在除了陛下和太子殿下,没人有正当理由进去。”李善长说出了关键。

朱寿眉头紧锁,他还是无法阻止朱标巡视西安。

那就意味着朱标的死可能另有内情,是自己的二叔吗?

“我可以替父皇跑这一趟。”

朱寿认真地说,他不喜欢冒险,朱标可能有危险,留在京城最安全,以他的本事不会有事。

“即便恢复身份,你在老二眼里仍是晚辈。”老朱平静地说,在他看来,身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