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小沙弥(将夜)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个传说与石头无关,相传数千年前,西陵神殿年号大治初年,瓦山还不叫瓦山,被叫做馒头山的时候,有个叫王质的樵夫因为砍柴误入深山,看到有几名老僧在下棋,好奇上前观看,发现棋盘之上厮杀极为惨烈,竟是入神忘了离开。

一名老僧看他痴醉模样,递给他一个馒头,说来奇怪,王质吃掉那个馒头之后,便再也没有饥饿的感觉,坐在棋盘边从晨时一直看到暮时。

暮色渐笼深山,树下的那盘棋却还没有下完,那名先前赠他食物的老僧抬起头来,看着王质说道:“如果再不走,你就没有办法离开了。”

王质依依不舍地站起身来,准备离开,然而当他拾起自己砍柴用的斧头时,却震惊地发现斧头的木柄竟然已经腐烂成了灰尘,而当他走出群山,回到家乡时,竟然发现当年的同龄人竟然都已经死去。

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在树下观棋一日,人间已经百年。

这个传说流传甚广,后来馒头山变成了瓦山,而山中那间古寺,也因为这个传说被世人称为烂柯寺,竟渐渐变成了正式的寺名。

因为这个传说,瓦山附近棋风极盛,无论士绅还是农夫,都自幼习棋。

这一天,瓦山脚下,步行来了一位老僧,身后跟随着一个小沙弥。

二人一身尘土,脚下的鞋都磨破了,可见走了不少路。

别人想上瓦山,需要通过下棋来获得登山资格,但老僧跟小沙弥却是佛道中人,自然不需要守这个规矩。

二人登山,守山僧没有阻拦,其他人也没有意见。

每年来瓦山的僧人不计其数,倒也不差这两个。

老僧一路唱着偈,朝别人行礼。

小沙弥就在后面跟着,偶尔抬起手似乎是抹鼻涕,宽大的袖子遮掩下,却是偷偷将一根油汪汪的鸡腿,塞到嘴边咬了一口。

然而他这番作为,哪瞒得过守山僧?

不少僧人都古怪的看向小沙弥,小沙弥咧嘴,发出一个烂漫的童真笑脸,舌头一卷,将牙缝里的肉丝卷进嘴里。

一个小孩子,他们没法指责,所以指责的目光落在了老僧身上。

老僧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回头呵斥道:“清苦,你是不是又破戒了?”

小沙弥清苦顿时小脸肃穆,小小的年纪却一脸圣洁,道:“师傅,戒在心中,怎么破?”

老僧抽抽嘴角,道:“你嘴唇上的油光,都闪到我的眼睛了!”

小沙弥抹了下嘴,道:“师傅,是我嘴唇上有油光,还是您心里有油光啊?”

老僧指了指小沙弥,一时无言以对,哼道:“等着,赶紧跟上!”

“是,师傅!”

烂柯寺很出名,但在这瓦山烂柯寺中,有一个真正的佛门大德,比烂柯寺还要出名。

老僧带着小沙弥来此,便是为了见这位佛门大德。

一路登山,等邻近山顶,沿路已经没有守山僧了,小沙弥再不遮掩,直接掏出鸡腿啃了起来。

老僧怒其不争,道:“清苦,你自己算算,佛门戒律,你破了几条了?”

小沙弥用清亮的童音问道:“可是师傅,心中的戒律必须受,但形式上的戒律不就是用来破的吗?”

老僧手指都在颤抖,好一会才道:“我是教不了你了,但有人能教你!”

一路登上山顶。

山顶有一座寺,寺后有一座佛像。

那座佛像所用的材料应该是某种珍贵的白色硬石,雕工古拙却又圆融,颇有几分悲悯之意。

佛像很大,信徒在山下仰望观之,很容易生出膜拜敬仰的感觉。

老僧对着佛像唱了偈,又让小沙弥参拜。

小沙弥不肯,道:“师傅,一块石头拜它作甚?”

老僧:“那是佛!”

小沙弥:“佛是石头吗?”

老僧:“罢了!走吧!”

山顶的悬崖边,有做古亭,,足足有普通三层楼高,巨梁飞檐,在红黄树叶间自巍然不动,看着很有几分气势。

亭里坐着一位素布僧衣,满脸皱纹极深的老僧,正含笑看着迎面而来的师徒二人。

“岐山大师!”小沙弥的师傅快步上前,双手合十,深深一礼。

“观莲,许久不见了。”

岐山大师含笑示意他起身,看向小沙弥,道:“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孩子?”

观莲招呼小沙弥过去,道:“是,此子悟性非凡,却满肚子歪理,弟子怕误了他的佛性,只能带来请大师指点!”

“坐。”

岐山大师让师徒二人坐下,笑着对小沙弥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沙弥看看自己的师傅,难得恭敬道:“我师傅叫我清苦,但我觉得我应该叫清欢。”

岐山大师惊讶,道:“哦?为何?”

小沙弥道:“师傅说众生皆苦,人生便是一场苦海,我却觉得,是苦是甜,是悲是乐,皆在一念之间。

师傅的苦,是他的苦,我的苦,却是我的乐,所以我应该叫清乐,或者清欢。”

岐山大师眼中泛起一缕光芒,指了他的手跟嘴,道:“你吃肉了?”

小沙弥矢口否认:“我没有!”

他师傅观莲怒道:“你都挡着我的面吃了,还撒谎?”

小沙弥正色道:“师傅,我吃的是荤边素,我是吃素的!”

观莲无奈的看向岐山大师,道:“大师,你看”

岐山大师点头,道:“却是佛性惊人,却也危险,稍不留神,便是一尊魔!”

小沙弥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岐山大师好奇道:“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沙弥犹豫了一下,道:“戒律自己守的叫佛,却强求别人也跟着守的,才是魔!”

岐山大师愣了一下,问道:“这是那本佛经告诉你的?”

“我自己想的。”

小沙弥义正言辞,道:“很多佛经开篇就是“如是我闻”,佛的道理,我是这样听到的,这样理解的写佛经的能那样理解,我为什么不能这样解释呢?”

小沙弥歪着头想了想,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意思是佛经这东西,听就行了,没必要去思索其中的含义跟意义,要在“声闻”中去悟!

而不是靠别人点化。

岐山大师苍老的面容震动,好一会后,道:“你说得对,你确实应该叫清欢才对!”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