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都有些等不及了,伸长脖子往君介的记账簿上看。
其余众人把称好的地瓜、土豆和玉米都放在一排排的大竹筐里,放置整齐。
把红薯藤和地瓜藤也都堆堆在了一旁。
王妃娘娘说了,这些东西可以喂猪喂羊,也不能浪费了。
君介生平第一次感觉压力这么大,他仔细地算了又算,最终给众人报出来两个数字。
“土豆,两千七八六十二斤。”
“地瓜,三千五百四十八斤。”
君介的话像是一滴沸水掉进了油锅里,众人直接炸了锅。
“什么?!”
“我的个乖乖,这玩意这么厉害的吗?竟然亩产量这么高?!”
“老天爷,这比刚刚的玉米还要多一倍多,我不是在做梦吧!”
众人盯着一排排沉甸甸的大竹筐,似乎在看什么金银财宝一样。
君介反复算了几遍,最终对楚北尧汇报。
“王爷,属下绝对没有算错。”
楚北尧点了点头,面上也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真是”
没有想到啊。
楚北尧的视线从君介那里收了回来,正好对上了沈明翊的。
沈明翊欲言又止,最终还是犹豫地对楚北尧开口到:“今日之事动静如此之大,恐怕是瞒不住的。”
沈明翊望了一眼一脸轻松,还在跟沈寒讲述该怎么用地瓜和土豆做菜的沈枝意。
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这丫头恐怕还不知道,他们现在有了这种亩产量这么高的粮食,这个消息一放出去,不知道会在整个大丰朝引起怎么样的轩然大波。
或许会引来强敌窥伺,也或许会引来更多的人投奔他们。
但如果好好利用这件事情的话,或许这会成为他们最为强大的一件武器。
恐怕轻轻松松拿下整个大丰朝都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达官贵人都是少数,大丰朝普通百姓的愿望也不过是能填饱肚子罢了。
他这一年多已经渐渐感觉出来了。
自己妹妹好像不是一般人,身上有着他们都不知道的巨大秘密。
但是楚北尧似乎是知道的。
楚北尧也看了一眼沈枝意,然后转头对沈明翊沉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况且我们本就没打算一直守在肃燕。”
“嗯。”
沈明翊点了点头:“听你的。”
“好了,大家今夜都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
沈枝意对众人挥挥手。
人群中立刻有人问道:“王妃娘娘,今日这些玉米。土豆和地瓜,能不能分给我们一些,让我们拿回家种啊?”
“我们也想种这些农作物。”
“是啊,是啊。”
听到有人提出来了,剩下的也连忙满怀期待地看向沈枝意。
沈枝意笑着摇了摇头:“这些农作物本来就是打算要分给大家种的,不过不是现在。”
“等我和沈寒研究一下怎么育种,到时候直接把藤苗发给大家,让大家种的也都简单些。”
“而且,也不仅仅是这里种,我们还打算在肃州的其他地方也开始启动播种这三种农作物的计划。”
沈枝意认真说道:“到时候,整个肃州说不定再也没有人吃不饱肚子了。”
“再也不会有人饿死了。”
“那可真是太好了!”
周小满就一直跟在沈枝意和云蕖身边。
听到沈枝意的话,整个人差点喜极而泣。
她永远都忘不了,自己一村的人是怎么死去的。
其他众人听到了,也都热血沸腾起来。
他们吃上饱饭,也就是从王爷和王妃来了肃燕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让一州的人都能填饱肚子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
“好!那咱们就都听王爷和王妃的吩咐!”
众人跟楚北尧、沈枝意和沈明翊行过礼后,虽然浑身都又是土又是泥的,但是还是高高兴兴地走了。
沈寒也从这巨大的兴奋之中慢慢把头脑冷静了下来。
“姐,我之前查过农书,也问过许多人。”
沈寒对沈枝意解释道:“像土豆、地瓜这种块茎在地底下的,应该要把发芽的块茎种在土里。”
“对。”
沈枝意点了点头,看向沈寒,略有些犹豫:“咱们马上要去肃州州府了。”
“到了那边,人会更多,遇到的事情也会更多。”
沈枝意认真地问沈寒:“你现在还想行军打仗么?或者其他的事务,你感兴趣的,都可以说。”
“不止是肃州,以后会有更大的天地等你施展拳脚。”
沈寒先是一愣,瞬时就想起来一开始,沈枝意出发去西狄之前让自己去种胡萝卜。
自己当时一脸的不情愿。
到现在为止,都已经过去了两年了。
沈寒忽然哑然失笑。
“姐姐,我想好了。”
沈寒的脸被太阳晒成了小麦色,张嘴一笑,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我想要继续种地,继续帮你研究各种农作物。”
沈寒的语气越说越坚定。
“如果我的所作所为能帮助大丰的百姓们,能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吃好饭,那我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这一遭。”
说着,沈寒看向沈枝意、楚北尧和沈明翊,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再说了,行军打仗有姐夫和明翊哥呢,他们冲锋在前,我在后方给他们保证好粮草就行了。”
周小满听到沈寒的话,忍不住抬头看向沈寒。
她只看到沈寒在月色下熠熠生辉的双眸。
楚北尧听到沈寒的话,郑重地拍了拍沈寒的肩膀。
“沈寒,你做的这些事,或许听着没有行军打仗那么潇洒,但是却是比打仗更重要的事情。”
楚北尧抬眼,视线穿过了沈寒,看向更遥远的夜空。
“战争,早晚都会结束的。”
“没有人愿意经历战争。”
楚北尧的声音有些飘忽不定,像是想起来他从军后这么多年的经历。
“除了一些野心家,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能吃饱,没有人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跳出来做这种抗争。”
沈枝意点点头。
历史上这么多农民起义的例子,都是因为最后农民被压迫地饭都吃不上了,没有办法只能揭竿而起。
沈明翊也跟着点了点头:“是啊,这两年多,温家和文家发迹就是因为两家的老祖宗高瞻远瞩。”
毕竟这种乱世,能保全自己就不错了。
像温家和文家这种出头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