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烈身为开国功臣,威望自然不是黎宜民可以比拟的,再加上他又是携带旨意而来,几乎是瞬间便从黎宜民手中将前线的兵权接了过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丁烈重新派出使者去大明军中,质问张軏为何要擅起战端,但是张軏却不给任何理由,而是选择直接将使者砍了,然后重新开始进攻。
这一次的进攻方向,正是他们所在的文州。
丁烈大惊,连忙又派出两拨使者,但是毫无意外,这两拨使者仍旧被张軏直接砍了,而且这次和之前还不太一样,连使者的尸体都没让人送回来。
丁烈无奈,只得与张軏开战。
这一次,张軏不再留手,直接兵出万崖州,气势汹汹地向文州开来。
不过这只是他的疑兵之计,他一方面用主力吸引丁烈的注意,另一方面则派振威营南下突袭了右陇。
这一招可是真的出乎了丁烈的预料,因为右陇位居山脉南麓边缘,其本身是在红河平原上,这也就意味着,明军随时可以南下威胁升龙城了。
丁烈当即就慌了,连忙抽调一半的兵力,亲自率军南下,想要夺回右陇。
结果就在半路的时候,丁烈突然遇到了明军的埋伏,麾下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丁烈自刎殉国,剩下的残兵败将迫不得已逃回了文州城。
其实丁烈不知道的是,这一切还是黎宜民和宋诚干出来的好事。
有这两个人在,丁烈所有的兵力调动,对于张軏来说都是了如指掌,这边丁烈刚刚作出决定,那边黎宜民便偷偷告诉了宋诚,而宋诚则是第一时间通知了潜伏在文州城里的锦衣卫,以锦衣卫的消息传递能力,张軏没到晚上就收到了文州城传来的消息。
因为,不论丁烈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张軏都能及时作出恰到好处的应对,而这一切,都是黎宜民和宋诚的功劳。
丁烈的惨败被溃兵带回了文州城,整个文州城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惊恐之中,那可是整整七万大军啊,眼下逃回来的不过区区三千多人,最多也就是半成的兵力,而且这七万大军可是安南在北境一半的兵力,毕竟安南和大明打了这么久,死伤惨重到安南朝廷都受不了了,但是为了抵挡明军的进攻,不得不将整个北境的兵马都堆在了这里,这还是勉强抵挡,现在少了一半,这还能继续打下去。
面对战力强悍又咄咄逼人的明军,北境的将领们一时间慌了心神,急需一个身份够高又有能力的人来统领,这个人自然而然就被大家再次推举出来,正是昔日太子,如今的谅山王黎宜民。
于是,就在众人的期盼之中,黎宜民再次登上帅位,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
首先,他派人南下,绕过明军的振威营去朝廷报信,将丁烈战死,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递给了升龙城。
同时传递过去的,还有一众将领联名写的推荐信,强烈要求朝廷不要再派人过来,谅山王黎宜民是眼下国内唯一在张軏手中占到一点便宜的人,由他来统帅剩下的大军最为合适。
其次,他立刻下令将北山县和文关县的兵力全部汇集到自己的封地谅州城,准备在那里抵抗明军的进攻。
然后,他又将文州城的百姓也全部迁徙到谅州城去,麾下的七万大军则是负责断后,等百姓全部出发之后放弃文州城,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文州城毕竟背靠河流,交通不便,并不能坚守太长时间,最好还是撤退到谅州城去抵抗明军的攻击,这样至少可以占据地利优势,因为谅州城是建在一片山谷之中,地方不大,明军在这里不方便展开兵力攻城。
最后,他还是留下了五千兵马,暂时藏在文州城以南的山中,不许他们袭击明军主力,但是要偷袭明军的辎重,没有了辎重,即便是以明军的强悍,也不得不抽调出更多的兵力来保护粮道。
对于他的这些命令,一众将领并无异议,唯独在统领那五千人马的将领人选上产生了争执。
因为,黎宜民要将这支兵马交给宋诚统领。
这阵子宋诚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他的底子本来就好,人又年轻,恢复起来很快,在丁烈刚来的时候就能够自由活动了,胳膊上的伤势对他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而且这次偷袭明军辎重,其实就是大明给黎宜民的最后一批援助,也是黎宜民可以拿到的最大一批援助,因此必须要宋诚过去,用埋伏的方式将援助拿到手里。
但是,宋诚毕竟是外人,许多人都认为他没资格统领安南军队,因此产生了这次的争执。
丁烈身为开国功臣,威望自然不是黎宜民可以比拟的,再加上他又是携带旨意而来,几乎是瞬间便从黎宜民手中将前线的兵权接了过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丁烈重新派出使者去大明军中,质问张軏为何要擅起战端,但是张軏却不给任何理由,而是选择直接将使者砍了,然后重新开始进攻。
这一次的进攻方向,正是他们所在的文州。
丁烈大惊,连忙又派出两拨使者,但是毫无意外,这两拨使者仍旧被张軏直接砍了,而且这次和之前还不太一样,连使者的尸体都没让人送回来。
丁烈无奈,只得与张軏开战。
这一次,张軏不再留手,直接兵出万崖州,气势汹汹地向文州开来。
不过这只是他的疑兵之计,他一方面用主力吸引丁烈的注意,另一方面则派振威营南下突袭了右陇。
这一招可是真的出乎了丁烈的预料,因为右陇位居山脉南麓边缘,其本身是在红河平原上,这也就意味着,明军随时可以南下威胁升龙城了。
丁烈当即就慌了,连忙抽调一半的兵力,亲自率军南下,想要夺回右陇。
结果就在半路的时候,丁烈突然遇到了明军的埋伏,麾下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丁烈自刎殉国,剩下的残兵败将迫不得已逃回了文州城。
其实丁烈不知道的是,这一切还是黎宜民和宋诚干出来的好事。
有这两个人在,丁烈所有的兵力调动,对于张軏来说都是了如指掌,这边丁烈刚刚作出决定,那边黎宜民便偷偷告诉了宋诚,而宋诚则是第一时间通知了潜伏在文州城里的锦衣卫,以锦衣卫的消息传递能力,张軏没到晚上就收到了文州城传来的消息。
因为,不论丁烈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张軏都能及时作出恰到好处的应对,而这一切,都是黎宜民和宋诚的功劳。
丁烈的惨败被溃兵带回了文州城,整个文州城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惊恐之中,那可是整整七万大军啊,眼下逃回来的不过区区三千多人,最多也就是半成的兵力,而且这七万大军可是安南在北境一半的兵力,毕竟安南和大明打了这么久,死伤惨重到安南朝廷都受不了了,但是为了抵挡明军的进攻,不得不将整个北境的兵马都堆在了这里,这还是勉强抵挡,现在少了一半,这还能继续打下去。
面对战力强悍又咄咄逼人的明军,北境的将领们一时间慌了心神,急需一个身份够高又有能力的人来统领,这个人自然而然就被大家再次推举出来,正是昔日太子,如今的谅山王黎宜民。
于是,就在众人的期盼之中,黎宜民再次登上帅位,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
首先,他派人南下,绕过明军的振威营去朝廷报信,将丁烈战死,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递给了升龙城。
同时传递过去的,还有一众将领联名写的推荐信,强烈要求朝廷不要再派人过来,谅山王黎宜民是眼下国内唯一在张軏手中占到一点便宜的人,由他来统帅剩下的大军最为合适。
其次,他立刻下令将北山县和文关县的兵力全部汇集到自己的封地谅州城,准备在那里抵抗明军的进攻。
然后,他又将文州城的百姓也全部迁徙到谅州城去,麾下的七万大军则是负责断后,等百姓全部出发之后放弃文州城,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文州城毕竟背靠河流,交通不便,并不能坚守太长时间,最好还是撤退到谅州城去抵抗明军的攻击,这样至少可以占据地利优势,因为谅州城是建在一片山谷之中,地方不大,明军在这里不方便展开兵力攻城。
最后,他还是留下了五千兵马,暂时藏在文州城以南的山中,不许他们袭击明军主力,但是要偷袭明军的辎重,没有了辎重,即便是以明军的强悍,也不得不抽调出更多的兵力来保护粮道。
对于他的这些命令,一众将领并无异议,唯独在统领那五千人马的将领人选上产生了争执。
因为,黎宜民要将这支兵马交给宋诚统领。
这阵子宋诚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他的底子本来就好,人又年轻,恢复起来很快,在丁烈刚来的时候就能够自由活动了,胳膊上的伤势对他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而且这次偷袭明军辎重,其实就是大明给黎宜民的最后一批援助,也是黎宜民可以拿到的最大一批援助,因此必须要宋诚过去,用埋伏的方式将援助拿到手里。
但是,宋诚毕竟是外人,许多人都认为他没资格统领安南军队,因此产生了这次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