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科举(五)

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初二

张信的庄子迎来了甜菜大丰收,基本一亩收6000斤的,200亩收了100万斤。

而下一步就是从江南请来的制糖师傅开始制糖,虽然没弄过甜菜,但制糖步骤都是差不多

切块,压榨,取汁,熬制,取糖

半个月的测试100斤甜菜出10斤的糖,且甜度和南方的柘(甘蔗)差不多,而且甜菜渣可以人吃也可以做饲料。

而这时候宋一斗糖一贯钱,也就是一斤166文,而张信这里有10000斤糖,166万文,算算也有16万贯,不过这只是预测也不知道最终能卖多少,但张信还是有信心,江南的糖运过来费时费力,自己就在东京城旁边运输方便,且能大量供应,自己玩倾销估计能玩死那些江南商人。

不过这种恶意竞争还是不能搞的,于是张信定了一斤糖150文,买2斤送1两的活动。

很快东京城、洛阳府、西安府等七八个府出现了张记冰糖、霜糖两个品种,霜糖就是白砂糖无非是做的更精细,算是上等糖,价格自然也是做到了1贯1斤,而且包装上用上了木盒、牛皮纸,每个月的盒子上都有一首张信做的词。

2个月不到张信的1万斤糖倾销一空,算了算开支竟然赚了10万贯,于是张信直接让表哥李中具会德化老家安排人种甜菜,自己则是在庄子附近买了不少地扩大规模从200亩提升到了1000亩。并且考虑河北、河东几路的市场后,派人去了大名府附近也买了1000亩用来种甜菜,反正就是考不上科举我也做个富豪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初一

殿试前,临时设置了编排所、考校所、覆考所、详定所等机构。这些机构设置在大内,一般都在崇政殿的东西两阁。并在相应的机构里设置了编排官、封弥官、出义官、初考官、覆考官、点检官、对读官、详定官等官员。这些官员由中书省选出文学底蕴高的人临时充当。

考场设置在崇政殿巨型,在殿廊设置帷幔桌椅,每座标明举子姓名,并提前一天把考生姓名、座次张贴与禁宫外。

考题出来后,经过专人审查、再送官家审批,然后由御药院负责雕印。

试卷内容除了试题外,还有关于试题必要说明,比如题目的出处、义理等。

考试当天早晨,举子拜在阙下,然后进入考场,按照位置做好,再由内侍发给考卷。

而本年度殿试试题《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吹律听凤鸣诗》、《顺德者昌论》

看到第一篇做赋,该赋题出自《汉书·息夫躬传》载丞相王嘉之言“臣闻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尽管有出处,但《应天以实不以文赋》这个题目也是社会现实的折射。

张信思考到仁宗朝虽属承平之世,但天灾频现,检《宋史·仁宗本纪》,关于地震、大旱、天象异常的记载甚夥。在古代天人感应观念的支配下,天降灾异,帝王要反躬自省,有所戒惧,更要推行仁政。“应天以实不以文”的意思就是面对天灾,要做有益于民的实事来回应,不能只做“避殿、减膳”等表面文章。

张信开始想怎么对付天灾,各穿越的大佬们都怎么想的来着:以工代赈。还有一些远小人、革兵弊、薄赋敛等切中时弊的虚伪主张

第二个诗出自《吕氏春秋·仲夏纪五·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作为律。”“听凤鸣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

第三个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摘自《汉书·纪·高帝纪上》解释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第二个好些,抄一些后人的诗词,只是第三个有点为难,主要就是写怎么崇高品德、推行品德才能昌盛,如果写白话文还好说,可是写这种古文,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把后世的一些八荣八耻啊,五讲四美写上去,但又不能不写,只能拼凑吧。这时候文化不够的弊病出来了。。。

殿试举办有10天,皇帝看到喜欢的就留,不喜欢的淘汰,办10天主要是参加科举的人有几百人,能参加的都是饱读诗书之前,虽然有不少大儒配合,但还是需要一个个看,再从中选人。

五天后,又从选出的一百多人中选个名次。

当看到张信的时候,礼部试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觉得赋和诗可以得到甲上,只是写到策略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张信每一条都写的非常好,可组合在一起却有点怪,他给了翰林学士王拱辰、苏绅二人看了看,二人有说好,也有说不好的。最终送到了皇帝面前。

仁宗赵祯看了看张信的东西后也笑了笑:这个张信啊,卿等是不是觉得哪里都写的好,可组在一起就很奇怪了。

聂冠卿:臣也是这么觉得。

赵祯:放入前十吧,到时候都对比下看看。

最后一日时候已经商量出淮南西路庐州杨寘为第一,杨寘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才学不容质疑。而舒州王珪乃是欧阳修的高徒拿第二也没什么可以质疑的。倒是第三很多人选韩绛乃是太子少傅韩亿第三子,他的东西都不错但是在策论上和张信方向一致只是没有张信的效果更好,但张信的文笔又差了很多。

赵祯这时候想了想点了张信,没别的。。他要打造典型,武官转文官,是朝中现在趋势想看到的。

定完张信其他人就好定了

第十日一早,皇宫大门大开,参加的学子们带着疲惫纷纷走了出来。。

看到自家孩子出来,张家的人全都围了出来。

张少贤:甘罗十二为秦相,我儿十二参加殿试。。。

张信:老爹,不会比喻就别比喻,我这殿试也不一定能中,最后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我都傻了,最后很多事凑字数。

李氏:没事,没事,你都能到殿试了,说明已经很厉害了,过两年(这时候科举两年一届)再去就能考上一个进士了。

张信:是吧,到时候我14了,考上进士也是大宋朝头一份了。

李氏:走回家去,娘给你做了炙羊肉

回到家里老爹说起了自己的事情,过年前他去到河东路(东际常山,西逾河,南距底柱,北塞雁门,即今山西长城以南、闻喜县以北全境、及陕西葭县以北之地,治并州,今山西阳曲县治)担任了经略使,只是张家都是武将没有什么治理人才,现在辽宋两国相安无事,河东路的压力也没那么大。只是河东路太穷了,没什么经济可以搞的。

张信想了想:河东路不就是后世的晋省吗,搞煤炭,做煤老板吧。

于是提议了煤炭也就是石炭生意,可李氏说,现在东京城用的都是故县的石炭,晋地的石炭运过来会亏死。

张信:那我们加工一下煤,做无烟煤,做香煤,而且我们现在直接是烧石炭吧,我们做成便于燃烧的。。。取暖煤

于是张信开始介绍怎么做煤砖:先把石炭磨碎,去除杂质,之后加入盐州的黑油或一些麦麸或黏土,搅拌揉搓后,再做成砖形,放入烧结炉定型。

说着张信就让小厮去操作,最后找到家里烧窑的炉子,折腾一天,最后出来几十块黑黑的如砖石一样的东西。

张信再找到一个炉灶把煤砖放进去点燃,没多久,煤砖一块变红开始释放热量,一个锅底放入23块即可,做完菜用灰一盖就行,晚上用吹一吹就行了。

之后四五天,张信就在家里折腾煤砖,发现3块煤砖成本大概5文,如果规模化估计一文一个,但是三块砖利用的好够一家用2天的做饭需求。

《宋会要辑稿》里有一段历史,说的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3年,农历腊月初六,因为“大雪苦寒,京师鬻炭者每秤钱二百”,大雪封城,炭价涨到每秤200文,于是宋真宗“令三司出石炭四十万秤,减市价之半,以济贫民”,吩咐中央财政机构拿出40万秤煤炭,按每秤100文的优惠价卖给穷人。

在这里,“秤”是重量单位,每秤15斤。然而这“斤”又属于宋斤,与今天的市斤和公斤都不一样。怎么转换成公斤呢?按照宋朝最标准的度量衡,1秤必须严格等于1斗水的重量,而当时1斗为6公升,装水6公斤,所以1秤就等于6公斤。前面说过,宋真宗规定的煤炭优惠价是每秤100文,即100文铜钱能买6公斤煤,每公斤售价约为17文。虽然这时候北宋人民一个月也能赚几千文,但是你烧煤做燃料一个月也要几十上百公斤,这一月工资吃不消。

有这些调研后,张信准备把煤炭、制糖全放在河东路,算是张家的一个赚钱的大本营同时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可就在一家人计算花钱的时候。门子晃晃张张跑了进来:侯爷、侯爷,天使来了。。

张少贤:天使?官家又有什么事情找我了

可是当天使进来时候,张少贤发现不是内侍,而是礼部官员。

官员:举子张信何在。

张信屁颠屁颠跑了出来:学生张信拜见天使。

礼部官员: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庆历二年进士科殿试开封府才子张信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特此昭示。

张信:什么玩意,我中了,还是探花。。。

安静几息后,张少贤手舞足蹈:来人重赏。。。

来报信的直接赏了50贯,其他人也有不少钱,最后是搬着2个箱子出去

而洛川候府门口那是鞭炮齐鸣,而张少贤则是带着张信来到祠堂拜谢祖宗。

张少贤:父亲,张信考中了探花,咱们家总算出了一个光耀门楣的了。

勋贵子弟出了一个探花,还是12岁的探花,一下子整条街的人都知道了,一天直接来了上百号人,都快把张家大门踏破了,甚至很多之前没看上张信的人家,直接把嫡女的生辰八字、画像拿了过来就是希望能结亲,最后都被李氏收下说细细看。

晚上

张信:老爹,这第三到时候会不会授官啊。

张少贤:应该是,通常会安排去做个通判。

张信:给我安排个好点地方,我可不想英年早逝。

张少贤:你当我是官家啊,给你安排好点的,最多我去游说一下给你安排去江南得了,混个三年后到时候给你调回京里。

张信:这个可以,我就不适合搞地方。

三天后,张信按照惯例要进皇宫答谢皇恩,同时也要授官。

朱雀门前状元杨寘在前后面则是榜眼王珪,探花张信跟着,在后面则是按照进士排名跟着。

各种礼仪操作一番让张信觉得特别煎熬,不顾到了最后授官环节他就不困了。

就听一个内侍黄门喊道。

庆历二年进士科一甲第一名淮南西路庐州府杨寘授将作监丞,任颍州通判

杨寘谢恩。

黄门:庆历二年进士科一甲第二名成都府王珪授大理评事、扬州通判

王珪谢恩

黄门:庆历二年进士科一甲第三名开封府张信授太子中允、和州通判,其余人授官稍后见皇榜。

张信听到和州第一反应:这TM是哪里。

直到晚上回到家,看了看地图才知道淮南西路和州,就在庐州旁边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而且离老家江州府还非常近,只是通判管着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跟一个副市长差不多,可自己什么料自己还是很清晰。

不过想到有公孙策这个外挂在,张信还是安心了不少,第二天公孙策就被叫了过来。

张信:公孙先生,信被授予了和州通判,你可愿同我一起去和州上任。

公孙策终于听到自己想听的,赶紧答应了。

而这时候盛宏也上门了:拜见东主。

张信:老盛,你考了第几啊。

盛宏:二甲二十四名,授予了淮南西路和州含山县丞

张信:恩!那你不是归我管。

盛宏:就是因此学生来拜谢东主,以我这名次不运作一下估计几年都不一定授官,没想到这一授就在主公

张信:那以后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