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真宗即位

【真宗即位】

老大疯了,老二死了,那么该轮到老三了吗?看似天经地义,实际这在当时是绝对的禁忌话题,没人敢再提立储一事。

赵光义对立储非常敏感,他对此的解释就是前文提到的,一是担心自己被架空、抛弃,二是加大对皇子的考察力度,扩大候选池,不排除立贤不立长的可能。实际上,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没有说出来的那层意思——“金匮之盟”的内生BUG。

为了堵住人们说自己“烛影斧声”的嘴,而搬出了“金匮之盟”,然而“金匮之盟”自带兄终弟及的属性。

而且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等最后一个弟弟赵廷美死后,皇位应该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如此往复循环,由年长的族人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虽然赵光义煞费苦心地送走了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但赵匡胤还有孙子(赵德昭生了5个儿子)。

帮这五个孙子……过早地离开我们?

只要赵光义指定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就是违背“金匮之盟”,打自己的脸;而推翻“金匮之盟”,就等于承认了弑兄夺权……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拖。可以有太子之实,比如封王、加中书门下平章事、知开封府尹,但无太子之名,不能下诏正式立储。

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老二赵元僖死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赵光义的身体也每况愈下,994年9月,自觉时日无多的赵光义终于私下里跟寇凖谈论起了立储一事。

寇凖先前因触怒太宗而被贬往青州,太宗清醒后很是追悔,于是将其召还。故事就从这次相会说起。

寇凖入觐,赵光义二话不说,把裤子一脱,“你看。”

因为赵光义在高梁河之战中腿部中箭,创口每年都要复发,特别是到了晚年。当寇凖入觐的时候,赵光义的腿伤正在恶化,于是掀起裤子给他看,意思是说自己快不行了。

赵光义含情脉脉地看着寇凖,娇嗔道:“死鬼,你还知道来呀?(卿来何缓)”

寇凖答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我跟你谈感情,你跟我玩儿制度,煎饼果子放毒药——别给我来这套。赵光义干脆不绕弯子,不装了,我摊牌了:

“你看诸皇子中,谁可立为太子?”

这是臣子们的送命题,寇凖用的是高考满分卷标准答案:

“陛下为天下择储君,这事儿一不能与后宫商量,二不能跟太监商量,三不能跟近臣商量。陛下只能自己定夺,也只有陛下您能挑选出下一代明君圣主。”

“尼玛……”赵光义低下头,很久没说话。沉默良久之后,赵光义支开了所有宫娥太监,便殿中只有他和寇凖,然后,赵光义压低了声音,进一步挑明,“你看老三赵元侃,行吗?”

寇凖的回答一如既往:

“非臣所知也。”

这事儿不是我敢听的,不听、不议、不管。你的儿子你的天下,你的草原你的马,你想咋耍就咋耍。

赵光义心里有数了,“好吧,既然你极力赞成,那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紧接着,皇三子赵元侃被任命为开封府尹、改封寿王,改名为赵恒,并正式下诏立为皇太子,成为法定继承人。

一般认为寇凖确实在立储问题上帮了赵恒,虽然他闭口不谈立储问题,却建议由赵恒判开封府尹,由此婉转地表示自己支持赵恒。

自唐末以来,中原大地就不再有立储之礼,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所以太宗的这次册立储君典礼成为当时最盛大的庆典,首都汴州万人空巷,争睹储君风采。当赵恒从太庙回宫的时候,民众夹道欢迎,不禁发出“真社稷之主也”的称赞。

很快,这句话就传到了赵光义的耳朵里。

完,拍马屁又拍了马蛋上了。赵光义瞬间炸毛。

“咦——他算真龙天子,那俺算个啥?俺占着茅坑不拉屎了?那俺赶紧挪窝腾地儿呗?这个寇老西儿!”

赵光义盛怒之下召见寇凖,“现在天下人只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人心即将归属于太子,朕来问你,你们要把朕放在什么位置上啊?”是我识趣儿地主动退位让贤,还是你们帮我驾崩帮我体面?你说,你说,你说说说!

寇凖起身行再拜之礼,“陛下为天下择主,结果一下就选出了一位社稷之主,此乃万世之福啊!可喜可贺,恭喜恭喜!”

您希望儿子是尧、舜呢,还是桀、纣?

赵光义瞬间消气,转怒为喜,回头又把寇凖的话转述给后宫,皇后便率领后宫全体妃嫔向赵光义道贺。一来祝贺国家长盛久安,二来祝贺陛下得到一位名臣——寇凖。

赵光义于是赶紧跑回前殿,“老西儿,别家走了,中午留下吃饭,陪我喝两盅。”

那一天,寇凖大醉而归。

被确立为太子之后,赵恒更加谨小慎微,生怕刺激到生性多疑的赵光义。按照惯例,在上朝时,皇太子的班位应在宰相之上,东宫太子属官对其称臣,赵恒对此坚辞不受;见到自己的老师(太子宾客)李至、李沆,赵恒会抢先迎拜,并且都要亲自送到宫门外的台阶上。

即便如此,赵恒还是险些丢掉太子之位。

996年春,中原大旱,时任开封府尹的赵恒便大笔一挥,免除了辖境内17个县的赋税,减少人民负担,百姓交口称赞。结果有人借题发挥,密告赵光义,说赵恒夸大灾情,以免税来笼络民心。

赵光义闻言大怒,当即成立“开封灾情调研工作组”,由钦差大臣王钦若牵头,下到基层,深入考察灾情。

王钦若很快递交了调研报告,说灾情远比想象的严重,开封府减免的租税还是太保守了,应当加大减税力度。

赵光义龙颜大悦,打消了猜疑,赵恒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一劫。

多说一句,王钦若因此事而得到赵恒的恩宠,在真宗朝平步青云,升至宰相,然而他最终却是以奸臣的面貌载入史册,后世把他列入“真宗五鬼”,继任的宋仁宗亲口评价他“真奸邪也”。这是后话。

997年2月,赵光义“不豫”,3月初病情加重,“不视朝”。

不出意外的话,皇太子赵恒就该临朝监国,安心等皇上过早地离开我们,然后柩前即位。但是权力游戏的魅力就在于不出意外才是意外,赵恒真正的劫难恰恰来自此时。

赵光义的心腹宦官王继恩与几位重臣——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精神病人、皇长子赵元佐,另有一说是谋立太祖长孙赵惟吉,总之是推翻皇储赵恒。

王继恩甚至拉了李皇后入伙。

这位李皇后的父亲便是“陈桥兵变”主演之一的李处耘,李皇后生下了赵元亿,可惜早夭。也就是说,无论是赵元佐还是赵恒,都不是她的亲儿子,立谁都一样。估计王继恩会以“废长立幼”的危害为主要卖点。

但是赵恒早被册立为太子,是法定继承人,岂能无过而废?李皇后拿不定主意,于是让王继恩把宰相吕端叫来,大家一起商量一下。

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历史真的很调皮,当初太祖驾崩时,宋皇后让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领来了赵光义;如今赵光义驾崩,李皇后让他召吕端,而他也吃了同样的亏。

王继恩叫吕端入宫,只说有要事相商,情况紧急,不得拖延!

傻瓜都知道这个节骨眼上的“要事”是什么事。吕端趁王继恩不注意,在笏板上快速写下“大渐”二字,偷偷交给亲信,“把它拿给赵恒看,让他速速进宫,快!”

事已至此,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吕端豁出去了,招呼家丁把王继恩控制住,随后只身入宫,找李皇后理论。

吕端有胆有识,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了惊人的魄力。他的家族成员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他哥哥就是吕余庆,他父亲是吕琦,他爷爷是吕衮。吕衮就是沧州刘守文的幕僚,后来刘守光兄弟相残,杀了刘守文、夺了沧州,又将吕衮满门抄斩,当时年仅15岁的吕琦被父亲的好友赵玉冒死救下,赵玉背着吕琦一路沿街乞讨逃入河东。

吕端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李皇后,同意让赵恒承继大统。

可吕端还是不放心,当群臣向赵恒参拜的时候,照例要“垂帘”,吕端立而不跪,坚持要把帘子撩起来,必须“验明正身”,当他走上台阶撩起帘子,看清是赵恒本人后,这才降阶退下,随后率领群臣跪拜,山呼万岁。

至此,赵恒终于成功登上皇帝宝座,即“宋真宗”。

关于这次未遂的政变,有些细节的记载略有不同。比如把李皇后从政变参与者中剔除,说是王继恩等人早有密谋,太宗病危时,吕端进宫探望,发现赵恒并不在宫中,于是怀疑有人要搞小动作,便在笏板上写了“大渐”,派亲信交给赵恒,并催他赶紧入宫。太宗驾崩后,王继恩来找吕端,说李皇后找他有事。吕端就明白是王继恩在搞鬼,于是就骗王继恩说皇上早就写了一封遗书(墨诏),就存在诏书阁里,我可不敢乱动,烦请王公公把墨诏请出来。王继恩信以为真,结果他前脚刚进档案室,吕端就在后面把门关上了,“哗啦——咯嘣”上了锁,然后跑到李皇后那里理论。

面对吕端的询问,李皇后坦言说自古以来就是立嗣以长,立长子赵元佐,有何不妥?

吕端说先帝立皇太子不就是为了今天吗?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皇太子?

李皇后默然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