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长乐老之死2

6,被宰相耽误了的段子手

6.1一辈子不靠谱

冯道在中书时,有位举子前来拜谒,用句道儿上的话说,就是来拜码头,一般来说就是拿着自己精心创造的文章辞赋,求赏识,求包养。

冯道仔细看了这位年轻举子的文笔,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再一看他的名字,李导。于是,冯道故意板起脸来,吓唬他说:“我名道,你难道不知避讳?”

也许是冯道装得太像,也许是李导年轻气盛、书生意气,竟然急了,争辩道:“我的导是‘寸’字底的导,相爷您是没有‘寸’的道,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

冯道笑道:“跟你逗着玩儿呢。我不光名字里没有方寸,我这辈子呀一直就没有方寸(老夫不惟名无寸,诸事亦无寸)。”

6.2不敢说,可不敢说

某次冯道听门客读《道德经》,闹出了笑话,因为“道”字要避讳,而《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门客手捧书本,正要宣讲,抬头正望见旁听的冯道,吓得一身冷汗,慌忙改口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捧哏:那还说什么呀。

6.3两脚一千八

后晋初年,冯道与和凝同为宰相。冯道老成持重,和凝性格急躁,二人一缓一急,成为朝廷一景,也因此闹了不少笑话。

某日,二人闲聊。和凝新买了一双鞋,而冯道也穿着一双新鞋,布料款式几乎一模一样,宰相同款。于是和凝就问冯道,“您这鞋是花多少钱买的?”

冯道知他性急,就故意逗他。

只见冯道抬起左脚,缓缓说道:“九百钱。”

“啊?!”和凝当场就蹿儿了,回头怒骂自己的仆从,“为什么你花了一千八?做花账、吃回扣不要紧,但你们的胆子也太大了吧?胃口更大,敢翻倍黑我的钱……”

史籍记载,“诟责久之”。

骂了大半天,仆从们低着头不敢说话。这时候,只见冯道缓缓放下左脚,又缓缓抬起右脚,说道:“这只也是九百钱。”

在场的高官们哄堂大笑。

求:和凝仆人们的心理阴影面积。

7,劝谏汉祖

刘知远称帝之初,曾有一件轰动全国的“牛皮大案”,涉案二十多人。

原来,刘知远在河东聚草屯粮时,曾颁布了一条战时法令,禁止民间私下交易、使用牛皮,如果民间的牛死了,要上报官府,牛皮上缴,违者一律死刑。因为牛皮在冷兵器时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可以用来制作铠甲和战鼓等物。

铁、铜、皮,是衡量一个政权稳定与否的标尺。一般来说,管制得宽松,就说明这一时期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反之,则说明兵荒马乱、狼烟四起。

刘知远从河东节度使变成了天子,禁牛皮的法令也就从地方法推广为全国通行之法。很快,潞州的二十多人就触犯了该法,地方法院经过一审,依法依律判处死刑,上报中央核准。

而当时,潞州推官(节度使之下,次于判官,执掌狱讼,大约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检察院副院长)张璨附上了自己的一封奏章,大意是该法令是陛下在河东谋大业(把造反说得多么清新脱俗)时,不得不采取的战时法令,而现在陛下已经是天子了,天下归一,也就不用再使用如此严格的法令了,因为这对老百姓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弊大于利。

之前在讲后汉时,已经详述过“汉法严酷”,以及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的争权夺利。张璨的封奏惹怒了当权者,他们认为这是对新兴的后汉朝廷的不认可、轻蔑,于是将此事上纲上线,添油加醋地解释给刘知远。

刘知远果然大怒,小小推官,也胆敢****,这还了得?当即下令:法令照常执行,二十多人照常杀,另外,张璨也判死刑!

冯道接到敕令,大吃一惊,急忙面见刘知远,表示如今牛皮禁令确实不合时宜,另外,潞州的一个小小推官,虽然官职卑微、俸禄微薄,却能心系天下,不惜冒死劝谏,应该予以嘉奖,怎能非但不赏,反而诛杀呢?这条敕令太糊涂了,我不得不冒死劝谏,如果陛下认为劝谏者有罪的话,那就请把我也一起杀了吧!

刘知远沉默不言。

冯道跪地,顿首再拜,“陛下,张璨无罪,请赦免!”

刘知远又沉默了良久,之后说道:“我只能说表示遗憾了,因为命令已经下达了。”

冯道急忙说道:“敕令还未正式颁发!”

“好吧,那就收回来吧,把张璨赦免了。”

冯道继续追击,“那禁牛皮的法令呢?也要废除啊!”

“好吧好吧,废了。”

于是,张璨和那二十多个犯人均被赦免,严禁牛皮的法令也被一并废除。

8,安定镇州

契丹灭晋北返时,将冯道、和凝等重臣作为战利品,胁迫北上。当冯道他们来到镇州时,出事儿了,耶律德光在杀胡林暴毙,群臣拥立耶律阮,随后便是“祖孙争权”、“横渡之约”。

耶律阮急于率军回京与祖母述律太后争鼎,所以将冯道等人暂时留在镇州。随后,镇州军民趁虚发动兵变,驱逐契丹驻军。

契丹驻军逃走之后,镇州陷入到严重的混乱之中,冯道出面维持秩序,指挥调度有方,镇州也很快得到安定。于是,军民们便推戴德高望重的冯道主持镇州。

冯道推辞,说这不是我一介儒生能胜任的,于是推选了骑兵将领白再荣暂管镇州。虽然白再荣很快就腐化堕落,人送外号“白麻荅”,但维护镇州秩序,冯道立了首功。

“军民由是帖然,道首有力焉。”——《旧五代史》

不仅如此,冯道还自掏腰包,赎买了被契丹掳掠的中原女子,送到寺庙暂存,然后再寻访其家人,归还本家。与他在“梁晋争霸”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9,刻印《九经》

在当时,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在这过程中,人为失误如字词句的漏错,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书籍的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冯道奏请李嗣源,因“诸经舛缪”,因此国家应该及时出版一套官方指定图书,作为唯一正确的版本,用以流通传播。于是,在宰相冯道、李愚的牵头下,由国子监田敏同志以“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经典《九经》。

“开成石经”由114块大青石组成,每一块石碑都有两米多高,内容是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包括《诗经》、《尚书》等,唐文宗时由国子监郑覃牵头,耗时七年完成,由于是在开成二年(837)完成,因此又被叫做“开成石经”。

在当时,书籍主要是靠手写抄录来传播,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混乱和错误,严重影响了科举取士的质量,而“开成石经”就是朝廷的官方唯一指定正确版本,成为知识分子们的必读之物,更是各种经书的校准参考。

到了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冯道建议以“开成石经”为底版,将其大量印刷。

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22年,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开始,一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九经》才全部刻印完成。

等这项工作完成的时候,除了冯道,当时的主要参与者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冯道也于次年(954)离世。还好,冯道欣慰地看到了它的完工。

这项工作在史籍中只有寥寥几句话,但它在文化史中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正因有了它,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才使得中华民族在“五代十国”之后,再也没有四分五裂的乱世。

申明:我所谓的四分五裂是指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看似“周期律”的、自上而下的、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合集的全方位民族大撕裂,个别的藩镇割据(如清初三藩)或地方起义(如太平天国)不在上述论点之中。也就是说,自宋朝之后,版图上的割裂并没有改变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共识,“统一”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意愿和大势所趋。

而这一切,除了与我们津津乐道某些明君圣主、文臣武将的丰功伟绩有关外,也请不要忘记在那条看不见刀剑的战线——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英雄——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