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楼的心情如同春风拂面,因为他成功地暂时说服了罗远明和白石林师徒俩留在燕京继续他们的漫画创作。他深知,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对于还处于筹备中的《最漫画》,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他叫来宋文并且吩咐道:“老宋啊,接下来的一个月,咱们杂志社要全心全意地照顾好罗远明和白石林师徒俩。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仿佛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记住,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更是要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创作的灵感。”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一个月后,我希望他们不仅愿意继续留在燕京,更能为《最文学》贡献出更多精彩绝伦的漫画作品。这不仅仅是为了杂志社的发展,更是为了能够让更多读者欣赏到他们的才华和创意。”
宋文点头称是,心中也充满了期待和动力。他知道,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必将竭尽全力去完成。
在宋文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后,姜玉楼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漫画界的人才,终究还是稀缺之物。”
对于一本杂志,即便是月刊,其背后也需要海量的作品支撑。漫画并非空中楼阁,不能凭空臆造。即便姜玉楼能够提供精彩的剧本,但要将这些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却需要众多漫画家挥毫泼墨,共同创作。如今,他深感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仍显不足,这无疑是制约杂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说白了,他现在就是要赶时间。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是文化艺术领域政策较为宽松的年代,也是追赶岛国这个邻居,还有欧美的大好时机。
数年前,因种种原因,百姓生活并不宽裕。即便是城市中的居民,虽然手头有些余钱,但在购买各类商品时仍受到诸多限制。
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与之紧密相连的精神娱乐自然显得单调许多。电影、电视、音乐、漫画、体育赛事等娱乐领域,在国内仍处于萌芽阶段,尽管影视产业尚具一定的造星能力,但也难以掩盖其局限。
然而,如今却是一个绝佳的追赶时机。
他心中始终燃烧着那份热忱,那就是在文化的大潮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深知唯有在本国的土壤上深深扎根,才能将华夏的文明之光扬帆出海,照亮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谈及漫画,他心中的记忆如同繁星点点,前世的那些经典之作历历在目。
国内外的好作品是多,但真正的价值转化仍依赖于那些手握画笔的漫画家。单凭他一人,或是再加上罗远明师徒,依旧难以应对这庞大的需求。要想将记忆中的优秀作品转化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算得自己掏腰包,我也得培养出人才!”姜玉楼心中下了决心,眼中闪过一丝狠意。
他在与时间赛跑,多一个可堪一用的漫画家,就可能早一步诞生出震撼人心的漫画佳作。
他的思绪飘向了罗远明,那个在四川就已经孕育出无数漫画新星的老师。如今,他身在燕京,他的才华与经验,无疑能为这片土地孕育出更多的漫画新星。
姜玉楼心中有了决断,找个机会,他得和罗远明好好谈谈,共商大计。
之后几天,他继续在报纸上打广告,征漫画、征漫画家。
同时,他也不忘给予罗远明师徒一些关于漫画的意见。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五月份,梁晓生的《今夜有暴风雪》出了单行本。小说一经上市,便引起了哄抢。
除此之外,由他本人担任编剧改编的《今夜有暴风雪》也将拍成电影。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在筹备中,想必在不久后就会进行拍摄,同观众见面了。
……
五月的燕京,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
此时,燕京的天气逐渐变暖,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让人感到舒适宜人。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整个城市仿佛被五彩斑斓的色彩所点缀,春意盎然。
这是个适宜游玩的季节,只是于华却没有这种心情。
自从收到《最文学》的来信,他的内心就激荡起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如果说《第一宿舍》的发表还带有几分运气,那么这封来自《最文学》的信无疑是对他文学创作才华的肯定。
信中的话语直白而诚恳,宋主编和姜老师都对他的新作赞不绝口。但他们也指出了新作中存在的问题,希望与他深入交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考虑到电话沟通的不便和家中无电话的困境,写信交流又显得冗长繁琐,他们最终决定邀请他亲自前往编辑部,与主编和老师们面对面地探讨作品,共同打磨这份文学瑰宝。
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对自己文学创作能力的极高认可。
燕京啊,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去燕京改稿。
于华会拒绝吗?
当然不会!
他手中握着《最文学》寄来的信件,事先向文化馆的领导告了假,随后才匆匆与父母道别。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于华的心中却涌起了莫名的悔意。他并非后悔前往燕京,而是觉得自己走得太匆忙了。其实,他完全有机会买一张卧铺票的,但他却匆忙选择了硬座。就这样,他一路硬撑着,直至抵达燕京。
到达燕京时,他的双腿和双脚已经肿胀不堪,走路都变得异常艰难。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打算休息。
离开火车站后,他急切地想要赶到《最文学》编辑部,甚至无暇欣赏燕京的美景。他匆匆询问了前往编辑部的路线,一刻不耽误地赶到了国际大厦。
“这里就是国际大厦了吗?真高,真大啊!”
于华站在国际大厦的宏伟身影下,眼中闪烁着犹如朝圣者般的炽热光芒,情不自禁地低声自语。自从《最文学》在文坛崭露头角,像他这样的文学青年如同过江之鲫,而国际大厦周围的人也早已习惯了他们仰望的目光。
他怀着几分敬仰,又带着几分忐忑,踏入了《最文学》的编辑部。
他的目光在办公室内扫过,最后定格在一位正埋头工作的年轻的男子身上,“请问,哪位是宋文宋主编吗?”
刘振云抬起头,然后询问道:“这位同志,你是谁?”
于华这时候才想起自己还没自我介绍呢。
于是,他拿出信件,递给了刘振云,接着道:“我叫于华,是宋主编邀请我来的。”
刘振云看了信件后,知道他所言不虚,便热情地将他带去见宋文。
他来的时候,正巧姜玉楼也在。
“姜老师您好,宋主编您好。”于华很是腼腆地打了招呼。
“于华同志,你好。”
姜玉楼和宋文笑着同他握手,然后招呼他坐在沙发上。
于华已经很努力地在保持平静,却依旧显得局促不安。
同时,他也在悄悄打量姜玉楼。
他知道姜玉楼很年轻,以为是别人的吹捧,可见到真人后,才明白什么叫青年才俊。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此言不假啊!”于华有些沮丧。
姜玉楼打量了他一番,感觉于华长得有些老成,便开口问道:“于华同志,你今年多大?”
“我……我二十三了。”于华连忙回答道。
姜玉楼笑道:“那于华同志比我大一岁啊。”
他不说还好,说了于华更沮丧了。
感情人家姜老师有如今成绩,还没自己大。
“海盐县距离燕京可不近,于华同志路上没受苦吧?”姜玉楼给他倒了杯茶,又嘘寒问暖一番。
于华尴尬地挠头道:“还好……没怎么受苦。”
他不好意思说自己忘了买卧铺,怕被笑话。
姜玉楼又问道:“那就好,于华同志,你也知道我们邀请你来是改稿的,时间不一定,应该有准备了吧?”
“嗯,我已经请过假了。”于华连忙道。
宋文轻轻一笑,道:“于华同志,你无需为生活琐事烦心。住处和饮食,我们杂志社都会妥善安排。至于改稿,我们也会给予相应的工资补助。”
于华听后,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连声道:“谢谢,姜老师、宋主编!”
这个好消息对他来说如同春风拂面,心中的顾虑瞬间烟消云散。住宿和饮食的问题解决了,更让他欣喜的是还有金钱补助。
姜玉楼看着于华的模样,朗声笑道:“哈哈,于华同志,你无需客气。我们《最文学》对待作家一向如此,只希望你能多多投稿,写出更多佳作。”
于华露出了他那特有的憨厚笑容,心中的感激之情也更浓了。
"姜老师,宋主编,那我什么时候开始修改稿子呢?
"
姜老师轻轻地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修改稿子的事情不用急于一时,这样吧,让宋主编先带你去你在燕京的住处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你可以随时找宋主编,或者来找我。
"
于华点了点头,脸上满是认真的表情,
"好的,姜老师,我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