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文学》编辑部的编辑们最近忙得要死。
自从路谣小说《人生》大火之后,单行本要发行的消息,版权纷纷出售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就把他们给淹没了。
投稿最多的当然还是新人作家,乃至连作家都算不上的文学爱好者。但是与之前不同的是,最近投稿的知名作家越来越多。
只是所以造成这种情况,还是因为姜玉楼代表《最文学》四处出动,推销自家作家的作品。
尤其是路谣小说《人生》的成功,对他们的触动最大。
往年,要说哪位作家最成功,谁的小说卖得最多,谁的小说版权最吃香,作家们心里想到的有且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姜玉楼。
姜玉楼实在是太成功了,成功到他们完全起不了其他心思。
比不了啊,实在是比不了。
当然,他们那不是嫉妒。虽然不至于心气被打没,但也认为自己的作品即使写得好,文学价值高,在读者和导演、编剧等人的眼里还是不值一提。
但是《人生》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原来只要小说写得好,完全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再碰到一个好的平台,想要如姜玉楼一般发财可能不容易,但是和路谣扳一扳手腕,却未尝不可。
根据他们的估算,路谣就靠着《人生》一部作品,稿费和版权收入加起来能超过上万块。
这可是上万块啊,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四五十块钱的年代啊!
要说他们不眼红,那是假的。毕竟路谣不是姜玉楼,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当关于路谣的版权又出售了哪些的新闻登报后,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彼可取而代之。
没错,就是这个念头。
他们和路谣一样,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凭什么他能赚上万,而我不能呢?
路谣的作品和他之前的作品相比,进步很大吗?
他们不觉得。
那他为什么能这么火?
因为平台!
没错,《最文学》再次进入他们的视野。
一开始,这些知名作家知道《最文学》还是因为姜玉楼。
国内最年轻,最有名,最有钱的作家自己创办了文学刊物,想不引人注目也难。
但,也就那样了。
毕竟经营文学刊物和文学创作不一样,这是两个领域。
可谁能想到,《最文学》第一期上市后,创造出了销量超一百三十一万册的恐怖成绩。《最文学》已经成为国内创刊第一期销量最高的杂志,而且在评论界和读者中,杂志的口碑也非常好。
这就很恐怖了。
靠着这一波销量和口碑的双爆发,《最文学》火了,第一期作家们的作品和他们本也火了。
就不说姜玉楼和路谣了,就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于华都成了作家,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以上种种,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他们平台的重要性。
而且,《最文学》为作家们的作品四处奔走也传开了,这让他们最后一点犹豫和担心也没有了。
他们不是无欲无求的文人墨客,他们有家要养,甚至稿酬就是他们的全部。现在《最文学》能给他们名气和金钱,他们有作品不投它又投谁。
于是乎,潮水般的小说文稿邮寄到了《最文学》的编辑部。
徒然收到如此多的文稿,加上之前的积累,以新人为主的编辑们也是累得够呛,叫苦不迭。
不过在叫苦归叫苦,实际上他们可是高兴得不行。
一个是高强度的工作切切实实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经验,在一个自己工作的杂志社收到如此多的文稿,不正好证明了杂志在作家眼中有多受欢迎吗。
刚开始,姜玉楼见到如此多的投稿也是很开心,只是没过多久他也高兴不起来了。
宋文不停地向他诉苦,诉说着现在编辑部人少,工作量大,急需招募编辑。
只是一时半会儿让姜玉楼到哪里去找编辑,没办法,他不能愉快地划水了,只能暂时停下《风声》的创作,一边物色合适的编辑人选,一边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审稿上面。
要说对于审稿,他其实并不抗拒。不过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他审稿的作品要足够出色,否则的话,那些连王硕“中小学生作文”水平也比不上的文稿,很难让他能沉下心去找其中的亮点。
这天,姜玉楼正皱眉看着一篇稿子,办公室们被人敲响。
在他喊“进来”后,门被推开,是宋文抱着一堆文稿走了进来。
姜玉楼看到他手里的文稿,眼角一阵抽搐。
干不完,完全干不完啊!
心里咆哮一阵后,他有气无力地指了指桌子,“放在上面吧。”
宋文放下文稿后,没有立刻离开,反而和他聊起了陕西作家郭景富。
郭景富是陕西商州人,1960年从商洛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原商县初师、商县腰市中学、商县中学任教10余年。196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72年至今都在商县文学创作研究室创编戏曲节目,期间又重新开始小说创作。之前发表过几部短篇作品,短篇小说《手杖》更是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宋文以前在《收获》的时候跟着主编东奔西走,也见过不少陕西作家,郭景富就是其中之一。
“郭景富为人很含蓄,话少,朋友们在一块的时候,别人说他不说,但偶尔说一句就逗人笑,有一种内在幽默。但他在艺术创作上从不少言,尽情释放。他写的都是严肃作品,深刻反映社会和改革进程中人的心理矛盾、社会心理变迁,很敏锐很准确,他是认真关注社会变迁的一个作家。
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也蕴含了西部生活的神秘和丰富;既有爱的古典与浪漫,又有大千世界的荒诞与不经,还有悲悯情怀和对未来的思索。”
简单介绍一番郭景富后,他又道:
“郭景富给咱们杂志社寄来了一篇稿子,还是个长篇,写得相当不错。”
“在这里面吗?”姜玉楼指着宋文刚报过来的文稿问道。
宋文点点头。
“其他人都看过了吗?”
“看过了,大家都觉得郭景富笔力非凡,这部作品恐怕不下于路老师的《人生》。”
“我知道了,等会我会看一遍,如果没问题,正好刊登在下一期吧。”
姜玉楼说完,正准备继续工作,却见宋文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知道他还有事,于是也不着急。
果然,只见宋文沉吟片刻,继续道:“八百里秦川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源源不断地走出了许多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作家,除了路谣和郭景富外,还有如陈忠实、邹志安等知名作家……”
姜玉楼眯起了眼睛,然后笑道:“行了老宋,你就别绕了,让我猜一猜,你是不是想搞一期‘陕西作家专号’?”
“呵呵!”宋文被拆穿了心思,笑了起来,“社长目光如炬,我觉得我们刊物是不是可以试着弄一次专号。”
姜玉楼摸着下巴,略微有些迟疑。
专号不是不能搞,他也觉得搞个专号很有噱头,估计不少读者都会感兴趣,对《最文学》扩大名气也很有好处。但是吧,其中有个关键点。
想到这里,他问道:“原则上肯定没问题,只是想搞专号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稿子,稿子的质量?不能拉跨,否则不如不搞”
宋文一想,也是这个理,不过,他觉得还是有搞头的。
“郭景富的《新女》写的非常好,质量上乘,这就不说了。现在陈中实手里有一部《康家小院》接近完成……”
“稿子搜集齐大概得多长时间?”姜玉楼问道。
宋文想了想,“赶上第三期的问题应该不大。”
“如果你去组稿的话,编辑部的工作由谁来负责?”
“嗯……我觉得马嘟嘟有潜力。”
“马嘟嘟太年轻了。”
“那刘振云呢?”
“没经验。”
“梁佐?”
“当个编辑还行。”
宋文苦笑着摇头,“这……我也没人选了。”
“唉,实在不行我去吧。”
“啊?社长,不至于吧?”
“现在编辑部工作繁忙,千头万绪之下,还离不开你。”姜玉楼摇头道。
宋文小小拍了一下,“离不开我,更离不开您啊。”
“先联系一下吧,最好能催一催。其实专号这个概念很好,即使第三期赶不上,第四期,第五期都是可以的嘛。”姜玉楼说道。
“好,那我先联系一下他们吧。”
宋文见状,也没在坚持。就像姜玉楼说的,这期搞不成还有下一期,只要稿子在手,这些都不是事。
对于一本刊物来说,专号不是轻易能做的,不仅要考虑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更要考虑到作品主题的统一性,最关键的是读者的接受程度和发表后的影响力。
不过这些对于《最文学》来说都不是问题,而且以《最文学》现在的热度,组个以地区为主的专号还真不成问题。说不定他一通电话打过去,稿子的事情就能解决呢。
于是乎,他也不在纠结而是去处理手头的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