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国通候’第九子

王书颜在刚刚扫射人群时,发现一个男人做贼心虚的低头采卖,眸色一戾,果然有人在跟着她。

她不明白,自己明明是第一次来‘五里镇’,为什么会被人跟综?

在不知原由的情况下,她不想打草惊蛇,对沈确道:“可能我长得太好看了,总觉得有人在偷看我。”

沈确:“……”听到她说这话,目光本能地在她脸上的红斑深深看了两眼,能言善道的他顿时不会接话了。

王书颜见他不接话,挑眉看他:“沈秀才好像对我的话有意见。”

当然有意见,沈确一脸‘你高兴就好’的姿态,转移话题:“快到了。”然后径直朝粮铺走去,心里却在腹绯: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啊,虽然她脸上的红斑多看几眼也不觉骇人,但和‘太好看’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真难为她说得出口。

王书颜白沈秀才的背影一眼,只觉这人真没情趣,伸手扫了扫额前的碎发,一脸‘我就是最好看’的得瑟劲扬眉跟上。

通州县有六个乡镇,分别是‘五里镇’、‘十里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六镇十村围成一个通州县。

每个镇上能采买的东西都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其中属‘东镇’和‘西镇’的最贵,也是聚集富户权贵最多的地方。

五里镇虽然不大,但挨方子口村和陈家村最近,日常所需都可以采买到,但‘五里镇’和‘十里镇’民风彪悍,有还了价如果不买还会被打一顿的规矩,也因着这个原因,这两个镇闹事最多。

方子口村地势偏远,离乡镇自然也是更远,今天他们来的就是挨得最近的‘五里镇’。

沈确介绍完这些注意事项,再三提醒她:“颜姐儿,你一定要看清楚真想买再问价,在这里买东西可不能随便还价,还了价不买就是得罪店家。”

王书颜倒是没料到‘五里镇’的商家这么彪悍强势,虽然听得直皱眉,但也得入乡随俗守规矩,点头应下:“知道了,不过镇上商家这种习惯官府都不管管的吗?”

沈确摇头叹气:“一直以来大家都挺遵守规矩的,只要闹得不过份,官府就不会掺和。”

王书颜反问:“怎么样才算过份,闹出人命才算吗?”

沈确叹了口气:“闹出人命有时候都不算,不提了,这种风气已久,也不是一朝一夕可更改的,这十来年天家都派了好几位任命的县太爷管辖,都没有奏效,最后都是混日子懒得整顿,希望我们这位新上任的章督领会有新的建树吧。”

王书颜见他提到章九临,旁敲侧击问:“沈秀才对这个章督领了解多少?”

沈确想了想,道:“他是‘国通候’第九子,‘国通候’可是为未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一身忠肝义胆,眼下年迈已老在通州县衣锦还乡。说来也好笑,他五个谪子和三个女婿都英勇战死沙场,最后所有军功荣耀都被侧室生的庶子给捡了便宜,但也有人说,是‘国通候’一生杀戮太重,才会克妻克子,眼下这个九公子能不能受得住这‘军功荣耀’也未可知。”

王书颜细细听着,见基本和自己所知的没有偏差,便没有再问什么,就是觉得哪里怪怪的,但又说不上来。

她的印象里,约十年后的章大将军‘国通候’在宫变后死得极惨,当时他七十多岁还领着亲兵为了‘通州县’的百姓对抗叛变的荣王兵,最后死于万箭穿心。

而被攻破的‘通州县’一夜之间沦为火城,尸横遍野,化为人间火狱足足烧了近一个月。

她忍不住想,如果皇帝老儿不是疑心病太重逼他‘衣锦还乡’,估计也不至于被三郞这个宦官奸臣有机可趁,但一个国家的气运能否长治久安,确实离不开君主的所思所为,疑心是病,得治!

两人进了沈确经常光顾的粮食铺,这家粮铺叫‘周记粮铺’,不大的铺子摆满了一米高的粮缸,每一个粮缸都装着一种粮食,光是米就有好几种,有碎米、大米、糯米、黄米(小米);杂粮豆有黄豆、黑豆、绿豆、红豆、大麦、小麦、谷子、栗、黍、高粱,每一个粮缸都插着价格,成色极好,琳琅满目,看得她眼花缭乱。

王书颜一进铺子就两眼铮亮,这品种真好,而且那标着的价格果然比方子口村的油粮铺便宜了一到三文的空间,如果她大量采购的话肯定更划算。

沈确对她道:“这两年老天爷水量降得足,各地方的收成都不错,从去年开始,南北地区的粮食开始流通往来,只要你有银子想买什么粮都能买到。”

王书颜听完满意的点点头:“确实不错。”

未国那皇帝老儿曾经就是农户出身,打下江山后啥都不看重,最看重粮食,深耕十年把百姓温饱一事解决了。

店掌柜本就忙着算账收钱,伙计送完前面的客人,赶紧朝他们招呼:“二位需要什么?”

王书颜却朝店掌柜走去,直接问:“掌柜的,如果我要五百斤大米,你最大优惠是多少。”

正打算叫伙计称十斤黄米的沈确闻言手一抖,差点把黄米给洒出来,不解道:“你买那么多作甚?”

别说沈确,掌柜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愣了愣后确认问:“姑娘要多少?”

王书颜伸出自己的手:“五百斤,不过有个条件,必须帮忙送到我家,不能送就不要了。”

开玩笑,五百斤大米如果放在春叔的露天牛车,一下雨准完蛋。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平常客栈要得多也是送上门的,店掌柜问:“那你要哪种米?”

王书颜指了指黄米和大米和糯米:“黄米五十斤,大米三百五十斤,糯米五十斤。”

现在家里盖房子的汉子加上每天过来的四名官差就有十个壮汉,她一天至少一顿饭吃六碗就相当于三个汉子的份量,再加上张氏和三个孩子等同两个汉子的份量,加起来就是十五个汉子的份量,一天粗算按十斤的输出,这三百五十斤大米也就三十五天的量,吃到房子盖完,绝对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