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移民

罗金昌和张煌言返回海岸岛屿后,也将澳洲东部平原的情况,告诉了正在修建取水点的岛津亿隆。

“这里的土著人的生活也太原始了吧。”

岛津亿隆也不由地吐槽道:“怪不得陛下说,这里是一片无主的岛屿,这些人比起中原一千年前的人都还有不如。”

“哪里是一千年前。”

黄朝也出言道:“三皇五帝时期,我们华夏便进入了农耕时代,怕是五千年都不止咯,他们既不游牧,也不农耕,来这里之前,我根本不敢想象这样的情况。”

这次的经历对黄朝的冲击非常大,他作为一个礼部官员,自然学习了大量礼乐诗歌,根本接受不了这样野蛮的生存方式。

“也不是,他们也是没办法。”

罗金昌也出言道:“这里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太大,周围都是山地,将他们束缚在了那里,而且陛下也说了,这里只适合种植小麦。”

“面粉对他们来说,难度也太高了,即使是有小麦,他们也不会选择种植,因为根本无法直接食用”

罗金昌的话,正是澳洲大陆土著的真实情况,实际上他们在北侧的几处港口,发现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有些土著正是从巴布亚迁移过来的,但他们所带的种子,在这里根本没办法播种,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放弃农耕,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好了,接下来该进行下一步了。”

罗金昌看向岛津亿隆,接着说道:“去往

澳洲东部平原,陆路的地图,我们已经绘制完毕了,还有海图,我们沿路而来的时候,我也都沿路标记过了。”

“这些土著,暂时交给士兵和酋长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从倭寇省移民的事情。”

“现在这个情况,从倭寇省移民...”

岛津亿隆很少反驳罗司令的话,但如今澳洲的环境太恶劣了,他还是忍不住出言道:“不如再等等,现在澳洲大陆的情况太不堪了,即使我不站在倭寇省的角度考虑,也还是不愿让这些百姓受太多的苦。”

罗金昌自然知道,即使倭寇省现在已经属于大明了,但陛下仍然将倭寇看作是下等人,这是陛下的早就表达过的,他对倭寇恨之入骨,但岛津亿隆毕竟是他的同僚,他也不好点明这点。

罗金昌思考再三,只好出言道:“岛津亿隆,这些人是倭寇省必须要出的,陛下之所以让倭寇省出人,是因为你们这些岛民水性就好。”

“而且你也应该听见陛下所说,占领澳洲大陆只是第一步,以后大明还要开辟新地域,若是人人都畏难,陛下的命令还如何执行下去。”

“我们作为士兵更应该服从军令才对,即使只考虑这一点,你也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

岛津亿隆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这两年,倭寇省的改变,之前倭寇地区一直是割据的情况,不同地区的人也互相提防,但如今这些人都将自己视为

了大明的一份子,互相之间也多了包容和理解。

“还有一点。”

罗金昌提醒道:“此次你此次返航之时,一定要将运粮船带过来,最好带些粮食,依靠军舰来做这些工作,也太大材小用了。”

“这里的树木倒是丰富,找来一些造船匠,在这里就地取材,造一些小型帆船倒是可以。”

罗金昌有此提议,也是因为各个港口驻扎的士兵太多,导致海军士兵太分散了,三桅风帆战舰行驶起来,需要大量的人手,若只是因为运粮,就动用军舰也是白白浪费士兵的体力。

“我倒是有些期待,陛下所说的内燃机舰船了。”

罗金昌感慨道:“听说那种舰船无需过多人力,甚至不需要船帆就能只用,而且速度比三桅风帆战舰还要快上三倍,有这样的神器在手,何愁大明不强大,正要有那个时候,定海号也该退役了。”

“唉,我们为了海战训练了这么久,没想到再次出航竟然是执行这样的任务。”

张煌言也有些压抑道:“真想现在就把船开去南美洲,去和西班牙或者葡萄牙板板手腕,不知道这仗什么时候才能打起来。”

“好了,罗司令,既然如此那我就出发了。”

岛津亿隆出言道:“长痛不如短痛,让这些百姓们多经历一些苦难,他们才能知道如今生活的不易。”

岛津亿隆将取水点的工作交接给了张煌言,就踏上了返回倭寇岛的行程。

..

.

由于已经熟悉了航线,返航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岛津亿隆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赶回了倭寇省。

当然他也是有私心的,移民的一万百姓都是从原先的长州藩,毛利家的地盘征调的,虽然大明以及岛津家没有这样的规定,但倭寇省内部确实存在这种歧视的情况,这些最后因战败而投降的长州藩百姓,成了倭寇省的二等公民。

“此行可还顺利?”

朱舜水看见岛津亿隆,也是关切地问道:“我听说此地都是未教化的土著,是否要在下去帮忙解决难题?”

“即使是朱先生恐怕也没办法解决。”

岛津亿隆自然知道这位先生的本事,但那里的人连文字都不认识,他笑着回答道:“在先生的帮助下,我倭寇省的百姓如今也是懂礼之人了,但那样的蛮荒之地,不适合先生。”

“先生若想为陛下出力,也得等这些人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之后,待我们将大明的文字,语言教会给他们之后,下一步才是思想意识。”

听到岛津亿隆这么说,朱舜水也不再追问,实际上,这两年来他对倭寇省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因为他努力,很多孩童已经忘却了,他们关于倭寇人的记忆,将自己看作为大明百姓。

当然朱舜水一个人的力量也很有限,众多前来倭寇省帮忙的士子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岛津先生说得有理,不过...”

朱舜水接着说道:“

只要从孩童抓起,这些人总会成为我大明的子民,认同我中华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