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也没什么保障,百姓们相关经验和知识也不足,新生儿生存率相当低,你看宁宗九个儿子就没一个活的长。
“朝廷在各地的医院首先要全力保障新生儿。”赵与芮看向医药部尚书梁成大。
梁成大立刻应道,回陛下,请陛下放心,各地都是按陛下旨意和朝廷政策行事的。
但他又说,现在还是郎中不够用。
赵与芮从成立医药部开始,就已经在京师集中培训新郎中。
医药部在宝庆七年在京师城立医药局,医士局,医士院等分支。
其中医士院专门是培养新郎中,由全国各地招募,朝廷供吃供住,培训合格后,由朝廷入录为正式医官,到各地任职。
当时全国报名无数,但因为师资力量有限,临安医士院只招了五百人。
同时医药部在全国各地设医院,基本是收编了全国的郎中,全部给予编制,为朝廷正式官吏。
赵与芮把全国郎中都养了起来,然后各地相当于地方医院一样经营,归制置司和知府知县衙门管。
但赵与芮一直和金蒙打仗,很多地方都被抽调了大量的郎中。
郎中资源确实有限,而朝廷从宝庆七年培训到现在的五百人,才两年不到,也不能用。
医生郎中这种,没有十几年临床经验,起不了大作用。
“从明年开始,各地医院分产儿科,其他科。”
“产儿科专门负责新生儿的接生,育儿经验的宣传,保障存活率--”赵与芮决定把各地医院分科,其中专门要有郎中负责新生儿这方面。
“对各地主官的考核,还包括每年新生儿的多少,存活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某县人口如果年年负增长,那当地主官肯定是有责任的。”
古代人口流动没有后世那么容易,一般人如果不是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和兵事什么的,也不会轻易离乡背井,所以赵与芮对各县各地人口增长有要求,没有特别情况,你不能年年降低啊。
如果人口年年降低,要么你当地缺粮,老百姓无法生存,才会逃荒,要么有什么自然灾难,或兵灾动乱,这都是你主官没干好的原因。
“就怕
这不简单。
不过这招在大宋朝行不通。
“朝廷每年会派锦衣卫、御史台和地方驻军去各地抽查,凡查到不实者,一旦确定是瞒报多报,当地所有主官,办事吏役,全斩。”
赵与芮干事很简单,这种瞒报的多报的事,你们敢干,我全斩。
我不信整個衙门官吏都愿意跟着你报假数。
你政绩不行,只有主官受罚,
比如你定海县,说今年人口有四万户,十八万人。
到时锦衣卫会联合御史台,和地方驻军等各个部门各抽一部份人去查验。
如果浙江定海县,会用京师锦衣卫、福建监察御史、山东都司兵马,三方都不熟悉的人一起去。
随机抽查十个村,看人口数和上报数是否相同。
你要差一点点没事,因为也可能有少量人口流动,也可以询问家属人去哪了,你要差太多了,那肯定是弄虚做假了。
当然,后面有些朝代这样查也没有用,上下都会做假。
所以一旦锦衣卫这三方面也包庇做假,查到也是斩,而且是斩全家。
而且同年内朝廷随时复查,即另派一组人再去查定海县,如果查到定海县有问题,而前面那组人没查到,前面那组人全家皆斩。
欺上瞒下,数据做假这是从大秦到大宋都有人在干的事,赵与芮当然知道为什么杜绝不了。
一是上面的朝廷和皇帝也需要假数据,显的国泰民安,什么都好,二是处罚几乎没有。
但赵与芮不吃这套,从他登基开始,无论粮田产量也好,税收也好,人口也好,每次都要求实打实的上报。
数据差没事,你不能瞒着老子。
他对处罚极严,动不动满门抄斩。
这样从上到下就少有人敢造假了。
你政策不好,大不了降职调任,最差是撤职,但是造假要砍全家的。
而赵与芮用株连的方式,一人造假,全部倒霉,这样就没人敢配合造假。
你主官要政绩,咱副职,小官无所谓啊,有功不一定轮到我,为何要帮你造假?
这样基本杜绝了在大宋朝造假的可能性。
当天赵与芮和内阁成功议定了几件事,主要是为大宋人口增长想办法。
同时决定成立大宋第一所大学。
“大宋医学院”
和很多人穿越第一件事先建军校不同,赵与芮现在把医学院放第一位。
在宝庆七年,他把南宋所有的医药机构,包括京师的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各种医疗机构,合并成立医药部。
而南宋地方医疗机构福地院、安乐坊、安济坊、居养院、和剂局、慈幼院、医药院等合并成地方医院,整合了南宋京师和地方的医疗资源,主要是为军队提供大量郎中。
这一两年下来,大伙的感觉还是郎中不够。
然后今年开始,朝廷收编全国郎中,无论愿不愿,统统收编到各地或京师来。
所有郎中给予官吏待遇,医术好的,名声好的就是官,医术差点的,就是吏,朝廷给饷银养着。
但赵与芮也答应了他们,每人最多为朝廷效力十年,不愿意收编的,十年后可以离开,还是做私人郎中。
毕竟后面十年,肯定是大宋朝疯狂发展和拓张的十年,需要的郎中比较多。
而古代郎中最大的问题都是师徒相授,秘笈自珍,相互都愿意轻易传授给别人。
赵与芮后来集中了御医,成立了医士院,从全国招了五百人学生。
现在这些人学了一年多,赵与芮深感还是不够。
所以才成立大宋医学院,扩大学生的培养。
老师由原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的六十多名医官,又从各地民间抽调了上百名医术精湛的老郎中,初招生目标定为三千人。
学期六年以上,以后每年再招两千人,最终学校学生数要达到七千。
学校有七千学生后,从第七年开始,每年毕业一千,招一千。
皇帝如此重视郎中,所有人都知道是为了天下百姓,大伙当然全力支持。
“着医药部编制相关教程书籍,设定班级和老师--”
“户部根据人员规模,编制预算和成本--”
“工部开始筹选地方,兴建学校--”
-----------
赵与芮在京师兴建第一所大学时,官山的窝阔台已经正式决定和宋议和。
蒙古人对议和很有经验,因为之前和西夏就议和了几次,都是打打和和,包括之后七征高丽,中间议和了六次,到最后一次才完全征服高丽。
而这次和宋人议和不一样。
察合台和口温不花为了争取主动权,在陕西和西夏境内还继续和宋军保持交战的局面。
但宋军重兵云集在西夏,并且与蒙古议和的同时,先后攻下甘州、西凉、应理、会州,西宁等地。
蒙军此时在西夏的兵马都集中在斡罗孩城以北,到黑水城这一带。
其余城州都没什么兵马,要么被宋军一攻即破,要么直接降了。
蒙古在西夏损失惨重,连连丧地,察合台和口温不花还考虑再和宋军打次野战,但查探到宋军兵马后,索性放弃了。
宋军从去年十二月份开始议和到今年五月份,连续从各地抽调精锐,涌进西夏。
到五月份时,中兴府一带已经集中了三十万宋军,并且还有兵马陆续进入西夏。
察合台这时就知道西夏议和之事,宋军已经完全占据主动,很多地方已经被宋军占据。
四月份时,蒙军塔思部和宋军在陕西西安附近打了一仗,试图给宋人压力,但没能取得便宜。
宋军陕西兵马较少,采取守势,蒙古攻城不利,转去摧毁了宋军在西安附近的夏播,发泻了一番后才离开。
元贞元年六月初,宋军山东彭义斌部攻打蒙军占领的德州。
德州在元明都属于山东,这会是是蒙古手上距离宋军最近的城。
宋军带了上百门炮,几百部投石机,轰隆隆,围着德州打三天两夜,德州告急。
六月初六,史天泽立刻派驻守河间的萧乃台、按札儿和驻相州翼州的史天安带兵去救。
宋军立刻退回临清。
初八,萧乃台、按札儿他们又带兵回去,但前脚刚走,宋军又来。
史天泽彻底震怒了,又拿宋军没办法。
因为临清到德州中间就是一条官方水驿道,从临清的船从南往北可以直接到德州城下。
宋军要是正常在大路上走,相州方向的蒙军可以随时从西面突袭,截断和堵杀宋军。
现在宋军在河对岸走,从相州方向的蒙军过不了河,从河间方向的蒙军是从北面来的,宋军知道后可以掉头走。
宋军其他方面的兵马不出来,因为出来容易被蒙军伏击。
临清的兵马就经常出来晃荡,反正蒙军想伏击也没办法,必须要绕河,你一绕河就远了,而且会被其他宋军知道。
就这样萧乃台、按札儿他们一走,宋军就出来,萧乃台、按札儿他们一回来,宋军就回家。
双方来了几次后,七月,萧乃台、按札儿他们假装离开,其实留下大量兵马在德州。
不料宋军突然兵锋一转,去打翼州。
萧乃台、按札儿等人大惊失色,立刻又组织兵马追出来。
宋军再转回临清,接着又去德州。
驻守德州的石天禄和扎必力被宋军弄的不厌其烦,这次直接带兵冲出城,在野外拖住宋军,等萧乃台他们过来。
宋军也不惧,边打边退,背靠着水驿道往临清撤。
萧乃台他们率部追上,纷纷大喜。
好不容易逮着宋军大部,蒙军也是想一股吃掉他们,结果宋军根本不怕,只是之前不想和他们死战而已。
宋军火炮齐鸣,套路依旧,蒙军还是打不破宋军的防御。
这时又传来有另一股宋军去翼州了,蒙军没办法,只能撤退。
此时蒙军这边相当恼火,集中差不多的兵力拿宋军没办法,想打宋军就得兵力远远超过宋军才行。
山东宋军不少,到处都是是,兵力是占优的,蒙军他们不去打宋军,宋军三天两头出来打德州,投石机砸的德州到处破损。
各地方的消息传到官山,蒙古贵族们纷纷要求议和。
现在蒙军主力西征,拔都带走了十二万精锐和五十万战马,这个时候,不能和宋军全面开战。
历史已经不同,按原历史,蒙古人能一面西征,一面全力伐宋,但现在双方地盘,兵力,实力完全不一样。
蒙古贵族们只能接受议和的条件。
你再这么打打谈谈,马上德州也要没了。
德州在明朝是山东都司驻地,可见明朝看来这里比济南还重要。
这边是插入河北的桥头堡,能守住当然最好。
宋军故意打这里,也是有逼和之意。
此时蒙古在西夏到处被宋军攻破城池,兵力明显不足,河北和陕西又占不到好处,窝阔台终于决定尽快议和。
元贞元年七月中旬,蒙宋第二次议和在中兴府开始。
双方经过数天的协商和争论,终于达成一致。
按孟珙第一次画的线,南北分,但线条略侧斜向东面。
即把西夏对角线,从西往东划,保证了黑水城,和斡罗孩城进西夏的重城还在蒙古人手上。
另有兀剌孩城、定州、夏州、银州、龙州、洪州、盐州属蒙古,其他都属于宋人。
双方的面积从地图上看差不多,甚至蒙古那带还略大点。
但重要的城州,大量的州和人口,基本都在宋人这边,宋人约占了人口了七成左右。
而最重要的养马地区,全在宋人这边。
西夏的划分,基本按黄河来,最后往东是以黄河分支,从盐州和博乐城之间划开。
双方在议和中约定,五年之内不得动兵。
蒙古那边主要是想等西征回来,带回大量的仆从军,从而在兵力上,对宋军造成压制。
双方以定州为交易所在,可以互通有无。
宋廷每年必须向蒙古交易五十万斤白糖,数万匹丝帛、茶叶、精盐等各种物资。
蒙古每年向宋廷交易十万匹战马。(此时明显宋人已经得到西夏养马地,蒙古却开始向宋人卖马,但孟珙还是接受了。)蒙古从西征中抢掠到的各种特产,物资,甚至美人,奴隶也愿意向宋人交易。
另外蒙古要求宋人每年向蒙古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这是向宋辽澶渊之盟学习,以蒙为兄,以宋为弟。
赵与芮居然同意了,赵与芮还致信窝阔台,称其为兄,自称为弟,宋蒙以后,结兄弟之盟,和睦相处,并说希望能和宋辽“澶渊之盟”那样,今后两百年里,相安无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当年辽宋“澶渊之盟后,两国一百多年没有大规模战事,并且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辽朝每次派遣使者出使宋朝,宋朝也会给辽使赠送大量礼物。
赵与芮这番话,一度让窝阔台都感觉到宋人满满议和的诚意。
八月,议和的最终决定到了官山,窝阔台召集各贵族,宣读了宋人的议和书。
“赵与芮说,与我大蒙古并无血海深仇,又无靖康之耻,愿学宋辽,百年议和,兄弟相好--”
窝阔台话音未落,四周已经是一片骂声。
宋军以前在战场上,对蒙军毫不留情,残忍毒辣,又在察合台领地到处屠杀,使牧民死伤无数,现在说这种场面话。
但骂归骂,眼下这局面,在拔都强烈要求西征的情况下,大蒙古兵力不足,只能接受议和。
而且宋廷很有诚意,明明都算占据优势,愿意称弟结盟,每年给岁币。
骂过之后,有人叫道,等西征回来,当集合百万大军,一举攻灭宋国。
也有人叫道,不是说好五年不战的吗?
马上有大片反对之声,这种议和你还当真,西征完就去干宋人。
现场比较喧闹,但大部份人还是认同议和的,虽然蒙古被逼丢了西夏大部,但宋军给了岁币,大汗窝阔台还是比较有脸的。
宋人还答应以后交易大量白糖,这是蒙古人非常喜欢的东西。
确定了议和之事,后面就好办了,大家按谈好的边界划分,蒙古决定驻重兵在斡罗孩城和黑水城,两城各有五万兵马,另在兀剌孩城驻兵三万,形成三角形,相互呼应。
其余的定州,夏州、银州兵马都是数千,因为距离宋人极近,一旦开战,这些城州驻守太多兵马反而守不住,没什么用。
宋军则在中兴府驻兵十万,沙州驻兵四万,瓜州驻兵三万,肃州驻兵五万,西凉三万,顺州、静州各三万,先期三十一万大军驻各处,后期还有数万大军进宁夏,最终要到达四十万左右。
其中沙州、瓜州方向主要是针对察合台领地,肃州和西凉是为了将来对付黑水城。
九月,双方正式在定州签定和议,史称‘定州议和’。
定州议和的同时,察合台来到了大同。
同月,窝阔台从官山也来到大同。
兄弟两自当年汗位选举到现在,已经两三年没见,再次见面都有些泪奔。
两兄弟紧紧抱成一团,数息之后才依依不舍的分开。
这两兄弟的情谊果然比拖雷好多了。
“怕是养虎为患。”察合台见面后第一句话就是担心宋人崛起:“赵与芮此人,能伸能缩,雄主也。”
此次议和,给了宋人稳步发展的时间,宋人正在崛起,五年之后,怕是更强,察合台虽没见过赵与芮,心中已然认同他是大宋雄主。
窝阔台说:“都怪拔都,非要西征,不能同心,何能利金?”
窝阔台还是忌恨拔都,原本他都打算向宋全面开战,拔都为了夺权,非要西征,带走了大蒙古最精锐的战士。
“宋人皇帝不可信,说是五年,一定要多加防备。”察合台沉声道。
赵与芮有不良表现在前,和金同盟时,突然反水,围攻金国,这种背信弃义的大宋皇帝,察合台是非常看不起的,也坚决不认同。
窝阔台欲言就止,有苦说不出。
原来当初刘润到临安和宋人议和,赵与芮还反过来说他们蒙古无信无义,还说自己反水金国,是和蒙古学的。
刘润回来一说,窝阔台有苦说不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因为蒙古人确实常干这事,当初在西征时,多次恍骗别人,只要投降就不屠城,只要投降就不杀降军,结果对面一投,立刻就杀。
包括历史上的西夏灭国也是如此,答应了投降不屠城,但西夏一投,立刻开屠中兴府。
蒙古人这事干太多了,赵与芮说和蒙古学的,这让窝阔台无言以对。
赵与芮后来用宋辽澶渊之盟来比喻,说,同样是游牧民族出身,人家辽国就讲道义,坚守盟约,和大宋近两百年没战,我看你们蒙古人能做到吧?
赵与芮把契丹人一顿夸,暗喻蒙古人还不如契丹人。
窝阔台心里不爽,但又不好反驳,如今察合台又提,他只好道:“宋人其实在西夏占了上风,他们愿意谈和,看来也是真的。”
察合台嘴巴微动,想说什么又不知说什么好。
这两人都算一代雄主,一个统治了大蒙古,一个为自己的汗国打下基础,但他们必竟不如成吉思汗,更远远不如赵与芮。
宋军虽然在西夏占了上风,但赵与芮全国动员,到处征兵,又建长春城,国内又在改革,各种事情烦不胜数,整个大宋都在忙碌着。
能暂时停战,议和,对大蒙古来说未必是好事,但对大宋来说也肯定利大于弊。
窝阔台的大蒙古帝国目前还是靠掠夺和侵占为生,能不能停战对他们影响不大,更不会让蒙古消弱,不停的和敌国开战,让敌国无法屯种,穷于应付,对他们来说本来是好事。
而宋军这边能停战休息,屯田练兵,更是不容易。
所以赵与芮占了上风也愿意议和,必竟古代打仗,打的也是后勤和钱。
而且赵与芮在等燧发枪出来,更想议和来拖延时间,同时他还要整顿国内政事,人事,兴修水利等,国内也是一大堆事等着他忙,能暂时休兵对大宋朝和赵与芮来说,其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