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清朝也有‘淡食之虑’,就是有吃不起盐的百姓。
所以赵与芮降低盐价是目前最好提升产量的手段之一。
赵与芮登基前市场上六十文一斤都算低价,两百文一斤都有。
现在降到十五文出场价,卖价控制在三十文左右是没啥问题。
几日后,马光祖陆续看到有商人和小贩来批发精盐。
朝廷改制之后,无论是谁都可以来批盐,这样和元朝相比,就少了中间贩。
元朝出场价两百五十文一斤,盐商拿到后,卖给商铺是五百文,商铺再卖给百姓是八百文,让元朝后期的百姓尝了中国史上最贵的盐。
如今朝廷改制,谁都可以批盐。
最低价是五文出盐价,加税十文,也就是十五文。
比如瞿来的瞿家,本身也是当地盐商大户,他以前是每月来进盐,现在是几个月进一次。
一次进盐五万斤。
因为朝廷规定,进盐五万斤以上,是最低价五文一斤。
瞿家有自己的商铺,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拿回去后,等于成本价就是十五文。
又没有出松江,运输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
瞿家盐铺以前在华亭卖八十文一斤,现在只能卖三十文一斤,每斤赚十五文。
没办法,很多商铺自己也过来拿。
有些商铺进货不多,只敢进五千斤,五千斤进价为八文,加税就是成本十八文,他卖三十文,每斤赚十二文。
朝廷的新规是,最低采购一次为一千斤盐,进价最高为十文。
进货越少,进价越高,就是防止小商铺,影响到大商户的利益。
同时对各县各地的盐铺有限制,因为拿盐没限制了,那有可能出现,一个县城从十個盐铺,变成一百个盐铺,大伙都来卖盐。
所以各县各地的盐铺数量有限制,防止太多影响销售。
本地没有盐铺位置了,你有本事,不怕运输,可以拿大量的卖到外地,甚至卖到国外。
像松江地区,因为进价加税,才十五文,也有两浙大商户,以十万二十万的进货,从海路卖到高丽和日本。
此时宋盐质量好,价格低,卖到海外也是很赚钱的。
马光祖到当地后,一面负责盐业公司的经营,同时经常用笔记录当地的实际情况。
每月产量如何,销量如何,盐户(灶户)对工钱和生活还有制度满意不,朝廷还要不要调整出产盐价?其他有没有要改的。
他离京前,皇帝赵与芮和他单独谈过,他需要在这里写个后世的论文报告,到时回京述职时向皇帝汇报。
皇帝要知道自己的盐业改制合不合理,有没有要改的地方和问题等等。
这马光祖也是个人才,在松江盐业公司呆了两年后回京,写了数万字长的论文,在论文最后,向皇帝建议。
朝廷税收还能降五文,让利于盐商和灶户,因为他发现,宋盐此时质量好,价格低,完全可以入侵蒙金、高丽和日本及南洋等地市场,这样更能提升产量。
----------
宝庆三年(1227)到四年(1228)年是南宋国内比较乱的两年。
赵与芮在国内丈量粮田,改制盐税,得罪了大量的地主官绅,又因为丽正门事件,还得罪了很多读书人,赵与芮以雷霆手段,加上恰当时机的‘龙腾钱庄’事件,弄的地主和官绅们也焦头烂额,顾不得和朝廷做对,纷纷在想着如何把钱弄回来。
所以国内看起来很乱,但没出什么大事件,少数的纷乱,也很快被镇压。
然后朝廷表态,要帮大伙追回存款。
没办法,三年到四年这段时间,龙腾钱庄在各地收网,各地富商到当地衙门汇总,上报自己被吞的存款,在宝庆四年三月集中报到京师时,总量达到一亿八千万贯,着实震惊了满朝文武。
大伙这才发现,我大宋还是很富的,要知道这些存钱到钱庄的人,也许只占全国富人的一少部份。
其中以两浙和江南损失最严重,其次是福建,四川。
四川这时是南宋前三富的地方之一,很多富人也是损失惨重。
不过他们要是知道历史就应该庆幸,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没多久,拖雷就领兵大破四川,屠杀上百万人,掠夺无数财富而去。
这两年也是赵与芮登基以来比较乱的两年,好在有惊无险的渡过,而且蒙古正好回去竞争汗位,金国又和南宋暗中结盟,史天泽攻山东失败,大宋国外一片和谐,国内的混乱,很快被赵与芮平息。
宝庆四年四月,皇帝赵与芮在上朝时,发布了对于龙腾钱庄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让群臣和天下富商们震惊。
赵与芮说,经过锦衣卫和皇城司大半年的调查,甚至派细作深入到北方各国。(暗指金和蒙,特别是指蒙。)
这件事呢,是由国内奸商勾结外部势力一起干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收刮我大宋财富,消弱我大宋国力。
这个外部势力,在各地的宣传下,几乎就明指蒙古人了。
朝廷说他们收到存的钱后,从海路往北方,直接运到燕京,朝廷水军在山东附近截获了一艘满载我大宋铜钱银子和会子的船,将其击伤之后,带了回来。
四月中旬,这艘船先被拉到庆元府,然后再到临安,沿着沿海各城巡视一遍。
当时码头上全是人山人海,大伙看到确实和大宋的船不同,是北方的船,上面到处破伤,随船被押来的,还有一些像蒙古人和北方汉人的人,据说就是龙腾钱庄的幕后人员。
百姓们纷纷怒吼,在街上扔烂菜碎石头,差点把这几个人砸死了。
各地茶楼说书人也适时说起蒙古人,用无耻手段,骗宋人民间商钱的事情。
原本国内大伙最反感金人,最痛恨金人,经过皇帝赵与芮这一宣传,有人开始痛恨蒙古人了。
但在官方层面,朝廷一直说是北方,不明确指蒙古。
只有私下,老百姓和富商官绅们谈到,都会明指蒙古人。
蒙古人太坏了,弄了咱们很多钱,这样就有钱打金人了。
四月下旬,朝廷在临安斩了一百多人。
据说全是龙腾钱庄被抓到的。
另外查没到一千多万贯没来的及运走的钱和会子,朝廷会优先给赔偿给一些票据还在,损失比较重的。(其实就是前面丈量粮田、盐税改制及丽正门事件中,没有对抗朝廷的。)
龙腾钱庄事件,狠狠在大宋富人官绅身上剥了层皮,朝廷还仗义出手,追回不少损失,皇帝赵与芮再次得到民间一片赞赏之声。
与此同时之间,‘八方钱庄’‘诚信钱庄’等各种钱庄在金国和蒙古境内,也正在疯狂储钱。
临安城斩人的时候,十七岁的曹友谅正洋洋得意的从茶楼离开。
曹友谅是皇城司曹友闻弟弟,历史上和大哥曹友闻一起战死在四川。
但这会他还小,也没中进士,经常在读书的空隙,专门到一家茶楼负责说书。
今天他说的主题是,蒙古人就没有责任?
他在茶楼用了大量的所谓‘证据’,就差明说是蒙古人在搞宋人财富。
因为现在金国国力衰弱,蒙古崛起,那么蒙古人崛起的的财力哪来的?
一个帝国的强大,军队的勇猛,没有足够的军饷的强大的军备,能这么强吗?
这套说法在茶楼很受欢迎,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听的津津有味,当然,富人财富被收割关百姓们屁事,大伙还是喜闻乐见,但临安城的富人们不高兴了,原来都是境外蒙古人在搞鬼。
今天曹友谅上午讲完后,便忽忽离开,没多久就来到皇城司下属锦衣卫临安县卫所。
门口守卫的锦衣卫都和他相熟,老远就叫了起来。
“曹三郎。”
“嘿,刘押官。”
双方打了个招呼,说了几句话,曹友谅便进了锦衣卫,里面有好几个书生模样的人已经在他之前进来了,大伙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
锦衣卫一名都头正在和众人说话,房间里有些吵闹。
有个书生道,我都是按照剧本来说的,不过说到陛下丈量田地是对的,茶楼里有人向我扔东西,我差点和他打起来了。
那都头脸色严肃的问:“可知道是谁?”
“城东的富户刘大官人的小儿子,他家里田多呢,肯定不乐意。”那书生叫道。
“行,他敢向你扔东西,你放心,下午老子就让皇城司好好教训他,狗东西,这是反对朝廷政策,反对陛下旨意了?”都头恶狠狠的放下狠话,那书生听的极满意。
这时都头从桌上拿了串铜钱:“这是今天的,三百文。”
“多谢刘都头喽。”那书生高高兴兴背起三百文铜钱走出锦衣卫。
这些人都是和曹友谅一样,帮锦衣卫在各茶楼说书,每天三百文。
只要说一上午,一个月能拿九贯钱,而且只发铜钱,这工资在现在算是相当高了。
不过曹友谅时间不多,每个月会讲十次左右。
刘都头和他也很熟,上来先打了招呼,给了他三百文。
曹友谅拿着钱出门,路上还在琢磨官家为何要这么干?
据他所知,不但京师有说书人,全国各重要州府都有,全部是皇城司下属锦衣卫在负责发钱,每个月要花好多钱呢。
每次领钱还要他们签字画押,上个月还有皇城司的人上门询问,他有没有拿到每次三百文钱,锦衣卫有没有克扣。
但曹友谅能看出来,官家这么一番宣传之后,临安城的百姓,现在又多了个爱好,就是去茶楼听说书。
看来官家对蒙古人很重视,防备蒙古人呢。
他想到今天自己说的主题,都是锦衣卫给的稿子,明显要带动百姓仇视蒙古人的情绪。
他不由想到,下次科举,很可能就会考这个?
曹友谅走到半路,买了只鸡回家,发现临安城的鸡现在涨到九十文。
最近物价是越来越贵了,好像老百姓都比较有钱。
应该是会子值钱了,大伙消费力上来了?
曹友谅带着鸡刚回到家门口,砰,就看到大门开了,有人冲了出来。
他眼急手快,一把抓住。
却是大哥曹友闻才十岁的儿子曹墀。
“去哪?”曹友谅抓着他叫道:“今天不上课吗?”
曹墀手上拿着东西,用力甩了下,没甩掉,只好道:“上午提前下课了。”
“我要上街宣传呢。”
曹友谅便问:“今天宣传啥?”
“降税免税,有利百姓。”
“要降税了?”曹友谅听的一愣,现在外面都在传,皇帝丈量粮田后,要收重税,怎么现在要降税,还要免税?
那估计以后说书的内容也要有免税之事?
就他一愣之际,曹墀用力再甩,直接把他甩开,噔噔噔,迈着步子跑走了。
没一会,曹墀在一个街口和几个少年碰头。
“李庭芝。”
“曹墀”
对面领头少年是比他还小的李庭芝。
双方相互打了个招呼,然后开始沿着主街小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
“陛下新政,免税降税,田少的百姓有福了。”
“开国首次,历史罕有,大宋免税了。”
“陛下圣明,千古明君,为民免税。”
少年们沿着街西跑到街东,然后在街口处发现另一条过来的其余几个少年,双方还笑骂了几句,然后又分开。
众少年大概跑了有半个小时,叫的喉咙都快哑了,路上不时有人拉住他们,问免什么税。
少年们则摇头,不知道,等朝廷新政策。
这些少年经常在临安街头跑来跑去叫唤着,现在临安城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就是风向标,一旦叫了什么,朝廷基本就要干什么。
也有其他少年曾经试着胡乱叫喊,差点腿都被打断。
能在街上叫喊的少年,都有统一的衣服,是出自临安太学的少年班学生。
这少年班是皇帝登基后成立,专门从心腹官将中挑选年轻子侄免费学习,有统一的太学生服。
他们在街上叫起来,基本就代表着朝廷后面的新政策。
而这次叫的免税的事,着实震惊了临安城的各路人马。
跑了半个小时后,曹墀等几个人累的半死,慢慢吞吞来到一家酒楼。
这是秦卓在临安城诸多酒楼的一家。
门口有人看到他们早就叫了起来:“小官人们来啦,上菜。”
几个少年在里面饱吃了一顿,临走的时候,每人又拿到十文钱,开开心心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