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做梦那些事儿

卫铄回答:“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絮絮叨叨了一通,不过是想帮你们调整一下笔力,以助书写自然流畅。虽然说了半日的‘骨’与‘肉’,但修习书道要下的功夫,可不在‘形骸之外’,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让我们共同奋勉吧!”

(形骸之外:出自《庄子·德充符》,“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则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指人外在的肉体形貌,即身体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

“是的,追求外在,止于皮毛,是浅尝辄止的路术,要写好字,就不能忘记心神的锻造,”说到这里,少姝豁然开朗,她饶有兴味地身子前倾,“用笔力塑成骨肉,不仅是要有骨有肉,还要观之为美,赏心悦目——照卫妹妹的说法,评字仿佛与人物品藻一般了。”

(卫夫人“力筋”之说与人物品藻的联系:她主张书法要“多力丰筋”,即力量刚强,筋骨丰满,而反对“无力无筋”,应该是继承了族祖卫瓘的书法美学,卫瓘曾经自称“我得(张)伯英之筋,(卫)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他们都用到“骨”与“肉”等字词来点评字体优劣,这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风尚关系很大。仪平策在所著《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指出:在魏晋,“骨”同自我超越型人格的内在个性、神情、智慧、风度等相联系,是人的个性风度之美的一种标志。如说:“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旧目康伯,将肘无风骨”等【出自《世说新语》】,都把“骨”,或“骨气”、“骨干”、“风骨”、“正骨”,视为一种指称人的内在个性人格风度的审美化概念。那么,卫夫人把“骨”的概念运用于书法美学思考,以“骨力”一词来表示书法用笔的内在力度,也可以说表示主体通过运笔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人格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骨力”是与用笔有关的,是一种“笔力”。)

卫铄颔首,仿佛正中下怀:“此言有理,少姝姐姐出身于人物品评的名门世家,你若敢再说练不好字,我们打死都不会信呢!”

少怔一时语塞,接着整个面容都明媚生动起来:“多亏了卫妹妹指点,我才能领悟到这层。”

她俩还在会心地相视而笑,那边青凤姐弟却为了为了谁先用“紫毫”笔闹开别扭了。

少姝看来是惯常解决此类棘手的事,她立马支招:“有什么好抢的,用‘顶楼楼’比比看,谁胜了谁先用呗!”

姐弟俩均无异议,旋即抖好架势。

“一回决输赢!”

“耍赖的是小狗!”

只见青凤摊开了右手掌,五指微微地蜷曲,蓄势待发。

孝儿则谨小慎微地伸出食指,以指尖轻轻地点在姐姐的掌心,随时准备抽离的样子。

两人四目相对,同声念出一首歌谣来:“顶,顶,顶楼楼;三升麻麻捉毛猴;不捉大,不捉小;捉住一颗猴圪蚤;东笊篱,西笊篱,一把锁子锁住!”

(介休几乎已失传的“顶楼楼”儿童游戏:推一人为“老母”,伸开右手,其它参加游戏的儿童伸出食指放在老母手心中,集体唱歌,当唱到

"一把锁子锁住

"时,未逃脱成功被握在手心的人就输了,负责去追其他儿童,被逮住者替代老母,其他儿童依样游戏,也有纯粹玩唱歌的“捉逃”环节的,那就是轮流当“老母”了,记忆中,大人们经常用这个游戏逗孩子们玩耍,一玩就能玩上大半天。儿歌中多为方言,“麻麻”是馒头的意思,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最早称为“蒸饼”;“猴圪蚤”:方言里“跳蚤”读“圪蚤”,此词多见于南北方的晋语、闽南语等。山西方言属于晋语,其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晋语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秦晋方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赵魏方言,晋语区是中国唐诗重要产区,晋语基本能合平仄格律,儿歌念起来也是掷地有声。)

歌谣唱到最后的一瞬,青凤迅捷收网,可惜那孝儿滑不溜手,差一点点,没捉住他。

“我赢啦,我赢啦!”孝儿兴奋欢呼,将案上的兔毫笔如珠如宝地拿了起来。

青凤哼一声,不好再理论了,只是催促小弟:“你麻利点儿快写,回家以前我也写试试呢。”

另一边的卫铄已然笑得不行了,少姝三人都匪夷所思地看住她。

卫铄两手乱晃,一边忍着笑坐好,一边还试图发问:“这歌谣是哪里出来的,怎么这么逗哇?上楼捉猴儿,一会儿笊篱,一会儿锁子,完全扯不上关系嘛!”

“卫姑娘一说,确实有点咄咄怪事的感觉。”青凤歪着头想开了,“兴许头一个唱的人是捉过猴子的也说不定。”

“莫非是说玩童们都像毛猴儿一样难捉?”孝儿道,“少姝姐姐平日里最喜欢的‘打比方’!”

“不过,笊篱是用来捞锅里乐西的,用它来捉猴子么,啧啧……只能还是奇谈怪论。”少姝摸着下巴,还是觉得很难理解。

“兴许,是梦里的事儿,”卫铄一拍脑门,断言道,“少姝姐姐不都是在梦里飞天的么?”

青凤和孝儿霎那间噤声,他们狐疑地望向少姝,不晓得她与卫铄说过些什么。

卫铄不觉,仍然自顾自地讲下去:“虽然平日清醒时分是没见过,也没听过,但只要心里有所设想,一旦入梦,却会轻而易举地拼凑起来!”

这回三人面面相觑,带些意外,同时应声:“如此解析,倒也差不离。”

卫铄得意地笑:“多亏了我族叔家的小侄子,我才能想通其中关节,为着梦里的光怪陆离,小家伙甚至思虑成疾了呢!”

少姝来了精神:“你家侄儿到底思虑什么来着,弄到这么严重?”

“我家玠儿呀,”卫铄掩着嘴,“明明是男娃儿,却长得比女孩儿还粉嫩几许,玉人儿般眉目如画,任谁见了都移不开眼。他今年六岁了,口齿伶俐不说,还总爱问些稀奇古怪的题目。他曾问彦辅先生,人为什么会做梦,答曰心有所想,那他就又问了‘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先生说那是沿袭曾经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因为没有这些想法,也就没有这样的梦了。孩子便接着思索‘沿袭’的内涵,成天想啊想的,结果就生了场病。”

(彦辅先生:乐广,字彦辅,南阳郡淯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西晋名士,善清谈。乐广出身寒门,少有美名,得到裴楷、王戎、卫瓘等人的欣赏,举秀才出身,起家太尉【贾充】掾,历任元城县令、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等职、尚书仆射,累迁尚书令【后人称为“乐令”】。他是卫玠的岳父,广为人知的成语“杯弓蛇影”,说的就是他治好了朋友疑神疑鬼的心病。)

“天资聪慧,这么小的年纪就舍得下气力勤学善思,实在惹人钦佩呀!”孝儿神往道。

“因他生了病还在念念不忘,彦辅先生听闻,便特意来为他开解,后来玠儿病愈,先生还感慨说,这孩子心上有疑是必要解开的,日后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心病!”

(卫玠思梦: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古人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治了。乐广是说,卫玠一有疑难就一定要弄个明白才心安,这就不会积忧成病。)

真是这样吗?少姝心下微动。

“矢志向学诚属难得,不过……”她迟疑瞬时,还是决定将顾虑和盘托出,“小卫玠他这么点儿大的人,已然费神思而体弱,我想,还是不要成天关在书房中遍读苦思,走出来,散淡散淡,休养好了再来过,岂不更好?”

青凤嗤嗤地笑:“少姝姐姐的意思是,不要累得瘫倒,也不要闲得疯掉,刚刚好才舒服哩!”

没想到卫铄怔了怔,然后使劲地一点头:“是啊,急流才会遇到悬崖,还是要保养精神,更好地细水长流,待我回去了,得与那个小人精好好地促膝长谈,说道说道。”

(卫玠之死:《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另外该书在《文学》中同时记载了另一版本:卫玠渡江,见王大将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昔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这便是说通宵达旦的清淡要了卫玠的命。他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极之可惜,其姑母卫夫人想必悲恸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