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于是,那头陀又从地上折了一节芦根,转身往山崖上一插,顿时一股清泉汩汩而出,接着把自已的钵往泉头下一放,登时变成了一汪水池。

——故事进行到这里,少姝不禁嫣然浅笑:“原来大师的旧钵是留在该处大显神通了。”

阿圆听得真切,也道:“是啊姐姐,说起大师的神钵来,咱们也算有一面之缘,估摸着并不是南山那个。”

“大师现用的陶钵,可是珐花用心烧制的呢!”少姝说出来,简直觉得自已脸上也有光。

孩子们参差不齐地惊奇嗟叹过后,又央那匐勒继续霁下去。

匐勒不觉得意,眉飞色舞地继续说道——

新泉涌出之际,头陀念道:“流金泉,澄金池,一天送你两石米;澄金池,流金泉,三月一座大寺院。”

小沙弥果见水中夹杂着闪闪的金沙,不一会儿,池底就沉下薄薄一层黄灿灿的金子。山上从此有了水,小沙弥每日从那池中淘金,刚好可以买两石米,于是他一心一意地辛苦劳作,没过多久,盖起来一座小巧玲珑的圣佛堂,还在圣佛堂的山岩上造了三尊石佛像,三个月后,寺院果真建成了,得名为“茅蓬寺”。

(茅蓬寺:位于现山西省武乡县南神山,古时武乡属于上党郡,颇值得玩味的是,盖因佛图澄曾于此地修行传法之故,南北朝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名僧,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有史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大师。北魏王文谟有一首《谒南山茅蓬寺》,也间接佐证了该寺建造与佛图澄的渊源,诗云:“西域佛图澄,东土济苍生。河边洗心秽,闻铃辩吉凶。法慧皇太子,渡化石世龙。圣师今犹在,南山梵音轻。”王文谟:北魏道武帝(386―409)时人,登国年间,历任东道行军总管,善州刺史诸军使,著有政绩,封燕国公。)

当地人传说,那位头陀便是大和尚佛图澄,而小沙弥后来作了大师的弟子,即竺法和。

——即刻有人置疑:“时刻流出金沙的泉水,那得有多少人惦记啊?”

匐勒笑了:“没错,大师施展神通是为着成全小沙弥的至诚愿望,可不是为着便宜心术不正之徒的。”

故事的结局颇为出人意料——

后来茅蓬寺里出了一个贪心的和尚。他嫌流金泉流出的金子太慢,两石米也太少,违背佛图澄大师的明训,私自用凿子凿啊凿,泉眼倒是凿大了,可是流金泉从此再也不流金子了,澄金池底也只有薄薄的一层黄沙。

众人又切齿又失望,无可如何之际,听见最后匐勒悠悠道:“佛图造化澄金池,能解万千僧人饥。如是贪心不随缘,金变黄沙僧无依。”

当中的教化耐人寻味,大家渐渐静了下来。

少姝抬抬手,点评道:“可见人人艳羡之福,非从外来,而是由内而生的。若要享福,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

匐勒大声答应:“真不愧是少姝姑娘,随口说一段,也是分量十足。”

“这可不是我说的,古语有言‘祸福无门,唯人所招’,可见是梳理过多少人事起伏才归纳出来的。”少姝笑。

(“祸福无门,唯人所招”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指出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而是人造成的。此外,宋代佚名的《太上感应篇》中有化用,其意大旨相同:“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中“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是无上之上的意思。)

“原来灾祸和福分不会平白无故地降临人身,归根结底,多是由人的行为招致的啊。”阿圆若有所悟,第一个说出心中的体会。

大家也都跟开始畅所欲言了。

“福气不必很多,细水长流也是极其难得哇!”

“嘻嘻,人世间有各式各样的人,就有各式各样的福气,大人们常说要惜福,这是一定要听的。”

“在有福人面前,清水里会涌出金沙,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金子又会变回清水,你说气人不?”

“发生在身上的事,不能笼统归咎于命,与其怨天怨地,甚至憎恶至友亲朋,倒不如先反省自已的言行是正经。”

“所谓‘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德行是一个人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少姝“先生”脸上的笑意越发浓厚了,她轻盈地转过身来,对着匐勒福一福,“多谢你了,为我们讲了大师的事迹,瞧,大家感触很深,受益无穷。”

(“不仁者”句: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匐勒忽觉难为情,手脚没个妥帖的放处,他磕磕巴巴地胡乱挥摆着双手:“少姝姑娘言重了,我才应当多谢你的引见之恩,何其有幸,方得领略大师的精妙神通。”

平时里戒心甚重的胡小子,竟在大庭广众下流露出此种鲜有情态,孩子们一个个捂嘴抖肩,乐得前俯后仰。

少姝却说:“舅舅说,大师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与中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且他尤为重视戒学,无奈,这些高绝造诣常为其神异事迹所掩。人们不知道的是,大师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弟子,他们可不是为着学习神通而来的。”

“那为着学什么?”孩子们都十分感兴趣。

“不消说,自然是诵读佛经,参悟佛理啦,”阿圆得意洋洋地卖弄起来,“我阿婆听了大师的事,便讲菩萨点化愚昧,往往千幻并用,其实皆由人心自动,能跟着大师学习,便不会一直愚昧下去!”

嗟讶于阿圆一家老小的悟性,匐勒尴尬地陪笑,仍敢道出心声:“如今想来,在见到大师之前,真不晓得自已有何等痴顽愚昧哩!”

“愚昧之说,并非指人的脑袋生就的不灵光,而是所学所思尚有不足。”少姝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起来,“你们看啊,上面的‘禺’字意为道路不通达,为有人是天生的愚昧,如同我舅舅说的,只不过是——道心一时被遮蔽而已。”

“我们这些人大多也不会出家,那日后该学些什么,想些什么才好?”“朝天辫”娃儿的脸上飘过愁云。

“先别操心读佛经,少姝姐姐家里的书便成摞满堆的,你要是能统统读完,算我们服气了你。”另一个发声嗤笑。

“别担心,少姝姐姐不是见天地给我们读吗?”又来一个旋即反驳。

少姝忍俊不禁,成心要逗逗他们:“哟,这可奇了,我的书还算多吗?只是从华岩馆挪来几册而已。”

众娃无不惊诧莫名:“那么多书,读到几时是个头儿哇?”

说着说着,大家越发觉得读书求学实乃一项艰巨工程,当然,对于一直为他们“说书”的少姝姐姐,也更加心怀感激,无言表。

阿圆不由地学着大人样儿,长长叹息。

“瞧,痴迷心又起来了不是?”少姝用手点了点阿圆的额角,巧妙化用了佛图澄的话给孩子们打气,“读一点,是一点么!至于最终到什么地步,那也是造化使然,何苦早早地起闲愁白费心,因噎废食可不足取。”

孩子们看上去怔怔地,内里却在拼命运化理解她话中的含义。

“言归正传,今天的功课就来读这一段吧!”少姝轻嗽一声,吸引回大家的注意,扬了扬随身带出来的书册,熟稔地翻到其中某一页,宛转悠扬地念出声来,“《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天下何思何虑”句:出自《周易·系辞下》。)

“这一大段好不高深玄妙,少姝姐姐可否用我们能听懂的话再讲讲?”孩子们央道。

“我也正要给你们细说分明嘞!”少姝十分享受孩子们的善疑好学,嗜此不疲地娓娓道来,“咸卦九四爻辞说‘思虑不能专一,因而有往来不定,憧憧万端,像诸多朋友一样,跟着你来来去去。’孔子说:‘天下人还要思虑些什么呢?天下人同归于一个结果,而所走的途径各有不同。你还要思虑些什么呢?”

“既然孔子如此说了,那么他会思虑些什么?”众娃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