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惨烈,人们从此便都承认了分水的结果,千百年来无有异议。那五位好汉捞了六枚铜钱,其余各村也捞了些,只张良村的人一个也没有出来,被众村嗤为‘草鸡’,于是议定该村除少用水外,每年三月三祭祀源神时还要多献一只草扎的鸡,以示惩罚,该村中人祖祖辈辈都不愿提此事,倍感羞辱,有一年,他们将草鸡换成了公鸡,还犯过众怒哩。”
(草鸡:方言,形容人胆小软弱或举止猥琐,老子《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是指用草扎的纸狗,为的是在祭祀的时候使用,想来献祭草鸡功效也类似,而当地传言,张良村民献“草鸡”的这条规矩直到1949年后才取消。)
少妍素来看热闹不嫌事大,随口咕哝道:“竟还有此等事?前日各村献祭该好好瞧两眼来着。”
“以此事前后,可见当时用水极度稀缺紧张,村民们为此争斗,无法调和而愈演愈烈的史实。不过话说回来,这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啊?”子献疑窦重重地眯起了眼,看向少姝抛根问底。
“我听舅舅说,似乎该是春秋时的事情,天下纷争不断,告武力而平息者司空见惯,”少姝回忆牵动,似是想到了什么,沉声道,“昨天咱们温习禹贡之评田定产,其实《山海经》亦有载,大禹在评定各山时说过,凡他所评之山,有出水者,有受水者,还有出铜铁者……”
“有趣,与洪水争斗了一辈子,到头来,大禹认为的‘好东西’,第一是水,其次才是铜铁矿啊。”少嫆忽而生出些许玩味,不觉打断了姐姐的话头。
“少嫆说的何尝不是,”子猷十分赞同,“治过水,方可深知水性,大禹是切实懂得水的威力——奔涌不歇,汇集壮大,摧枯拉朽,开山劈石——不是切实懂得,又怎么谈得上巧妙驾驭?哦,少姝,你接着说来。”
“懂得……驾驭……”少姝出神地嘀咕着,听得叫她,这才收回了思绪。
“是,大禹说‘得失之数,皆在其内,是为国用’,即明言或得或失的运数,以及兴衰存亡都在这土地上,一国之财富也来源于山水之间,不过呢”,她腔调陡然转折,一字一顿道,“大禹还认为,凡此等等的‘好东西’,乃‘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
(“天地之所分壤树谷”句:出自《山海经禹曰》,文字处于《五藏山经》篇尾和《海6外四经》篇首之间,意思是,这些山水资源是天地用来划分疆域、种植五谷的地方,戈和矛因此而产生,刀和铩由此而兴起,它使有能力的人富足有余,使愚笨的人匮乏不足。)
“掉了半天书袋,你到底想说什么呐?”少妍渐渐回过味儿来,忽而惴惴以问。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会,在我看来,这段自有引申之意,说的是财富乃人人觊觎之物,但若礼崩乐坏,事不稽古,则狂狡有作不能制衡,为求归正,无不从流血而成,其上的五人之墓,便是一例。”子献想到古今兴废,犹为感慨,不由替少姝代答。
这些话出来,诸人心中无不凛然而生寒惧之感。
“此五位被当地人尊为仁义之士,可以说实至名归。时至今日,百姓们仍在口口相传,称道他们生前品行质朴,解衣衣人,乐善好施,在邻里之间素有口碑,非那起动辄械斗的登徒子可比,而在他们大义舍身之后,众乡民无不为之嗟叹动容,遂立碑以记,后来,又特为建造了一座五角亭子,慎而重之地嵌了起来,供后人瞻仰传诵。”少姝缓道。
“其志其行,足与日月同辉。”王文娟慢腾腾的语调里满是景仰,“我晓得了,他们的碑碣缘何会立于这山顶上,又时时与源神庙同受香火,这所有尊崇本为他们应得。”
(碑碣:古代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
“是的嫂嫂,据说争水当日,天上还真的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奇景。”嫂嫂品鉴恰切,少姝深以为然,感佩之余忙又补充道,“所谓神祇,都是先天而在的真圣,凡人瞠乎其后,绝难企及,而唯有于国于民有大功者,才会被百姓奉作神明,为世代铭记供奉。”
听少姝这样说,子默抬头,眸间光影幢幢:“唔,姐姐,你说的异像确属大有来头,若非有精诚感天动地,那是难得一见的,对了,似乎我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聂政行侠,义刺韩傀时,亦曾有人亲眼目睹过同样的景像!”
(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这种变异的天象是人间君主遇害或英雄精诚感天的征兆,即有不平凡的壮举之象;当然,用现代科学解释,实际上不是虹而是晕,属于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子猷从蒲团上站起,在亭中往返踱了两个来回,望着诸弟妹开口了:“时移世易,现如今县治清明,犹重水利农桑,且有各河水老人持重公平,从前那样惨烈的人事想必不会再有了。”
他顿一顿,许是胸中多生感慨,嗓音也浓浊了些,眼神眺向远处,悠悠问道:“如少姝所言,这五位原是普通乡民,十有八九胸无点墨,却能在危急时分作此不凡义举,你们又以为如何啊?”
他话音刚落,少姝再度“噌”地站了起来,又低下头去。
子猷看出端倪,问询道:“怎么了少姝,但讲无妨。”
“哥哥此话实有谬处,”少姝实诚应答道,枉费少妍曲里拐弯递来眼色的深意,只见她稍事停顿,又道,“作为先代山民,他们或者多半是文墨不通,一生无缘简牍之美,但是不能凭此定论他们义理不通,否则,情急中何不撇清自保?当时状况下,又不是没有那样的人?”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意犹道理。)
众人呆视少姝,再怎么说初生牛犊,再怎么认为自已切实无误,在大家面前振振有词地驳了大兄长,还真是,活脱脱带了点“二杆子”的痴劲儿。
(二杆子:“杆”读三声,方言中,是指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极度我行我素的人。)
少姝环视一圈,半吞半吐起来:“不过是我的一点想法,不吐不快。”
“嗯,无需顾虑,就事论事,凡心有所想,尽可畅所欲言。”子猷眼光中饱含鼓励,又看着大家,“你们也是,畏首畏尾地,能谈出什么道理来啊?”
看着眼前这个“宠儿”,其余人也没有吃味儿,反倒面上一松,会心笑了。
(吃味儿:多心,嫉妒。)
“言归正传,少姝她还没说完呢。”少婵笑。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志。”少姝不由壮大了几分嗓音,“义士们平素谨遵五常,危时方显,这才是毋庸置疑的道德之士啊。”
(“君子有其事”句:出自《礼记仲尼燕居》。)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修身做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为历代儒客推崇,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之中,成为中国人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妹妹说得好哇。”唯王文娟拊掌而乐,给小姑子撑腰,“看得出,你对五位义士维护有加并非出自偏私,而是用心的思量过来龙去脉。”
少姝点点头,微笑起来:“妈妈跟我说过,人性本来繁复驳杂,有明就有暗,有高就有低,高者能走向神圣,低者能堕入炼狱。我想,似五位义士修行而至的境界,是在明了这些之后所做的取舍,玲珑剔透且弥足珍贵。”
“是啊,人之初,性本善,未经磋磨的良善人人易为,而迎向晦暗还以道德自持者方为难得。想不到,小小的少姝在修身上已颇有心得了。”王文娟说着惊讶地望向子猷,不出意外地,后者满是得色的神情跃入眼帘。
“迎向晦暗……若有相同处境,姐姐你会怎么选?”少嫆扯动姐姐衣袖,畏缩一团,犹豫着嗫嚅道。
少姝偏头过来,思量了半刻,这样回答她:“如果真有那个时候,除了我再没有合适的人……”
冷不防,胳膊被少嫆捏的生疼,少姝惊觉她眼圈泛红,虽然急切却还是压抑着气息:“没有没有,姐姐一个弱小女子,能要你去做什么,忘了我这个蠢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