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迷迭香

“自古香药同源,医家多用香来治未病的,驱邪避秽,除烦调神,闻着香,用起来也便宜。起先,多用泽兰、蕙草、包茅,及椒、桂、萧等。或熏烧、或佩带、或煮汤、或入酒,时日既久,便也琢磨出了按‘君臣佐使’组方配伍的合香。”

(泽兰:别名“地瓜苗”,生于沼泽、水边等潮湿处;蕙草:别名蕙兰,初夏开淡黄绿色花,气味很香;包茅:即香茅草,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周朝时楚国主包茅之贡,以香茅草献予周天子;椒:即花椒;桂:即桂树;萧:即艾蒿。)

思霓所说治未病,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载“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效用。

贾敏求颔首:“《素问》有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有此等益处,无怪乎山民们潜心香事,绵延至今。”

(《素问》,医经著作,与《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以思夫人之意,香花香草取自山水精华,这香方就好比药方了,小侄听郭先生提过,少姝姑娘有研习黄芪之术,那她也会制合香了?”贾飏插话问道。

“是,”思霓款款侧头过来,怡然含笑答道,“小女确已制过一两回了,只不过她耐力稍逊,干活总手忙脚乱的,尚欠火候。”

“如此说来,合香必有重重繁复工序,不是轻巧地看过几眼就能出师的。”贾敏求看出来了,在如许郑重、世代传承的技艺上,当有极为厚重的情怀寄托。

“至于工序么,其实也无多大繁难。须先将香料选配好,自然香方最是要紧的,都研磨成了粉,用鸑鸑泉水煮成糊状,另有长在山崖上的成年柏树根磨粉,与沸水一并倒入缸中,用力搅拌,将香料悉数融混一体。”

“果然,若没有水磨来帮忙收拾香材,这头一桩就极耗体力了。”冯粲发声议论过,忙欠身俯低,请思霓继续。

思霓凝眸,汪着一团柔和的笑意看向门外欢闹的人群,徐徐道来:“在热气蒸腾中,将香料和成团状,至质地松软,且有韧性为止。和好以后,拍打切块,放置风干,约莫一个时辰后,待香团紧致绵软,再掰成小块后压实,山乡晚间潮凉,需静置整整一夜,如此,制成香后才能火头炽盛,不会轻易因风而灭。”

“次日起来,视其情形,反复切断、揉和,再放入特制木器内,挤压成小块的香饼,满满地平铺在香板上,搬到院中翻动曝晒,日头赤赫赫,地上丝氲氲,湿气层层褪去了,香味紧锁其内,大功告成。存于地窖收藏好,用时随取即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似严苛,但一步也不能草率大意。”末了,尹横又语重心长补上,“诚心做事自有天知,偷工减料,耍滑取巧,那还不如不做。”

“扬精华以炫燿兮,芳郁渥而纯美。香品即人品,惟有心明气清,才能使不同的香料精华留存,且气味和合。”王文娟十分入神地听到这里,由此及彼,若有所得。

(“扬精华”句:出自汉朝刘向《九叹·惜贤》,赞美鲜花散发的醉人浓香,纯真美好。)

刘氏深深为之折服,不禁啧啧叹道:“多么费心吃力的活计,也属实是值得的。怪道我每每试香,恍如置身于山灵秀水之间,原是大有来头的。”

思霓赞同:“夫人说得极是,焚香袅袅,系情天然,咫尺间萦绕,却一步步地,领人踏进山水的前尘旧梦当中,若能再佐以琴、茶、诗、书、画,岂非更添意趣?”

“不是老朽偏于贵人前夸口,按咱们思夫人之法所制的合香,纵使长年累月地存放,亦是分毫走不了味儿的。”尹横亲试过,笃信思霓的手艺,敢为其作保。

“唔,”刘氏悠然神往,看着思霓,索性省却扭捏迂回的功夫,径直询问了,“思夫人甫进厅堂,便随进来一阵幽香的清风,翩连起浮,沁人心脾,与飏儿拿回来的诸香大有不同,未知是何名目?”

“嗯,夫人说的可是这个,”思霓善解人意,从腰间丝绦解下一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熏笼,轻碰机关后便应声而开。

(熏笼: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也可以放入若干香片或香饼,随身佩带,可拿在手里任意摆弄。)

刘氏忙不迭接过来细细端详,惊呼出声:“天哪,好精粹的手工,里头的香盒跟陀螺一样,放入香片香饼什么的,任人怎样晃动,也倾洒不出来。”

“夫人,这里头的君香是迷迭香。”思霓指一指。

“小老儿往日只闻迷迭香种由西域传入我国,”尹横憬然有悟,“不晓得思夫人业已制成了日常佩戴的香品。”

“最早,文帝种迷迭于中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邀来建安七子同赏。”贾敏求颇不生疏,娓娓道出此香昔日赫赫扬扬的好光景,“迷迭香在异国被赋怀思之意,用以告慰神灵及古人,在洛阳城中蔚为盛行,我方才犹疑,因思夫人所佩之香似更清淡隽永,一时未能分辨。”

“过严冬,花始盛开;开即谢,入土结成珠,颗颗如火齐,佩之香浸入肌体,闻者迷恋不能去,故曰迷迭香。”贾飏至为倾心曹子建的为人才情,《迷迭香赋》印在胸中字字分明,“莫不是,此花得了源神泉水滋润,也就入乡随俗了?”

(曹植,字子建,“过严冬”出自其诗作《迷迭香赋》序。)

思霓乐得掩嘴一笑:“也许,只是民妇素喜淡雅清远的气息,在配伍时,倒也动了些心思。”

刘氏眼下已顾不上搭腔,她翻来覆去转着那枚熏笼,爱不释手。

“夫人不嫌弃,这小玩意就留在身边赏玩吧。”思霓道。

“这如何使得?”贾敏求先开口推辞,瞪妻一眼,“无端端的,怎可受思夫人珍藏馈赠!”

“县令万勿见外,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思霓坚持,“夫人若爱此味合香,待我再做了,着人送到府上去。”

“既这样,恭敬不如从命。”刘氏笑吟吟作礼答谢。

都说知子莫若母,反之亦然。贾飏瞥见母亲心满意足地笑纳了,差点没忍住扑哧出声。

这时,有公人进来:“禀县令,山乡百姓共请县令主持‘抛池’!”

所谓“抛池”,即由县令率官吏人员,将贡献过的祭品顺次抛到庙前的日月泉池之内,大多会顺水势流向下游。

尹横笑容可掬,先起身道:“县令好容易得空上山来,理当与民同乐,不能尽陪咱们坐着啊,公子怕是早想出去看看了!”

“正是,我合计着也该去寻小羲了,半日没见着,不知有没有‘为难’阿真小兄弟?”王文娟已惦记上儿子了。

拱手相请后,县令便与一众故交相携而出。

喧哗热烈的“抛池”才告结束,大家伙便心照不宣地往戏台那边涌去了。

与源神庙大殿遥遥相对的是建在五孔窑洞之上的戏台及两旁的钟鼓二楼。戏台又名“鸣玉楼”,“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鸣玉”亦取水之意。整座楼用卷棚顶歇山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下有窑洞五孔,中间的一孔为通道,左右各二孔窑洞为“云房”,雕梁画栋,重檐转角,更饰以斑斓辉煌的琉璃瓦,处处可见匠人们的用心及功底。

(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西晋陆机诗句。)

在这华贵戏台上演绎的,多是歌舞相兼的小戏,说是戏曲,还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说是歌舞,却也出现了鲜明的人物,是对“百戏”的发扬改进,并融入了悲喜风格,人人爱看,如痴如醉,似今日这般佳节当中,自是备受期待的“重头戏”。

“少姝姑娘他们怎么还不到啊?”听着急促的鼓点响起,秀英面露焦色,“有出滑稽戏可是她盼了好久的。”

“是啊,不知耽在哪一段水边了,‘浴乎鸑鷟,风乎狐歧,咏而归’,不拘他们做什么,尽兴便罢了。”思霓轻扬敞袖,“那丫头与多时不见的兄姐们相陪,看着潺潺泉水,一步步寻到源头来,也许正得趣也说不定呢。”

(浴乎句:原句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论语·先进》篇,思霓借用作了修改。)

秀英也笑了,真心觉得思夫人性情温柔随和。旁个以为的不如意事,到了她那里顷刻化为乌有,甚会染上一层别样的韵味。似乎夫人从没有非要如何或必须怎样的执念,兴许,这便是母女二人能够随时随地诗情画意的秘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