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吴起仕淮

吴起作出决定之后,没有犹豫,立刻收拾东西,然后和众人一起离开西河郡,向淮国逃去。

对于吴起奔逃,王璞早就做过各种准备,暗卫已经提前打通了各项关节,可以让吴起一路畅通无阻的从魏国逃离。

同时吴起出逃的消息并没有

看到吴起出逃,魏国上下大惊失色。要知道吴起在魏国可是屡立战功,现在竟然被逼出逃,一时间,魏国官场也是暗流涌动。

魏侯察觉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宣布,吴起出走乃是因为理念不合,非是坐罪,沿途关卡不可阻拦。

只是等到魏侯下令的时候,吴起已经在暗卫的保护下离开了魏国,来到宋国的土地上。

吴起出逃对魏国朝政影响很大,不过在魏文侯留下的老臣帮助下,魏侯很快就稳住了朝政,只是伴随着吴起出走,魏国之中大量人才也开始外流。

要知道吴起原本可是这些人的偶像,毕竟以平民身份,位极人臣,纵横天下,无数人视其为榜样。结果现在吴起逃走了,这些人在魏国出仕的想法也纷纷破灭。

韩赵得到大量人才,只是两国贵族势力强大,国君也没有魏文侯变法的魄力,因此不少人才只是在两国停留了一番后就向其他国家而去。

楚国和齐国、燕国因此也得到了不少人才。

吴起出逃,让魏国一时间有些狼狈,不过很快就调整过来。紧接着魏侯就任命公孙挫为主将,统管西河郡,然后率领魏武卒继续攻打秦国。

而个时候,秦国也知道了魏国要来进攻,连忙召集大军在洛水布下重重防御。

公孙挫在筹措完粮草之后,统帅大军攻秦,魏武卒不愧是天下强军,即便是没有吴起指挥,依旧奋勇当先,所向披靡。而公孙挫也不是庸碌之辈,指挥大军不断进攻。

很快大军攻破洛水防线,一路进逼,连破秦军三条防线。秦军损兵折将,魏国兵锋直抵华县。

危难之际,秦军坚壁清野,借助山川之势,节节抵抗,与此同时,又派出使者联络各方。

而淮国在得到魏国攻秦的消息之后,王璞立刻下令宋国军团向卫地进攻。以牵制魏国大军。

淮国大军从宋国进攻,攻入卫地,一日破七城,直入百里。

魏国得到消息后,连忙调遣军队前往卫地,同时魏侯还向赵侯和韩侯发出邀请,要三晋再次联合与淮国交战。

赵国和韩国一边答应下来,一边磨磨蹭蹭不愿出兵,魏侯只得派出魏武卒先行前去抵挡。而与此同时,派出使者召回公孙挫。

正率军进攻秦国的公孙挫收到诏令后,看向远处已经摇摇欲坠的秦军阵线,很不甘心的下令撤军。

公孙挫即便是再不甘心,也只得率领大军撤退,最终魏国攻秦之战,无疾而终。

淮国出动十万大军攻卫,魏国同样召集十万魏武卒前来交战。看到魏国大军士气如虹,军容威严,淮国也不敢再小觑,双方在卫国的土地上不断交战。

经过一番厮杀之后,王璞在看到没有占到更多便宜之后,就下令撤军。本来此番作战的目的就是要营救秦国,避免秦国被魏国彻底击败,成为魏国的土地。现在经过淮国出兵之后,魏国已经将大军召回。

秦国渡过了这场危机之后,淮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当即就缓缓退出卫国的土地。

看到这种情况,魏国还想要追击,结果迎头撞上淮国的弩兵军阵。魏国死伤数千。自从魏国吴起组建魏武卒之后,纵横天险,南征北战未逢一败。结果这次居然在淮国手中吃了大亏。直接将魏武卒不败的神话击碎。

而看到魏武卒此战失败后,原本焦虑不安的赵国和韩国也开始不再安分。背后的小动作越来越多了。

魏国两场战役之后,虽然连番大战,可是却没有获得多少利益。等到大战结束后,赵国终于姗姗来迟,这让原本心中就不爽的魏侯对赵侯更是记恨。

吴起从魏国出逃之后,很快就来到宋国,当看到宋国的变化之后,吴起也很是震惊。宋国之地,良田沃野千里,百姓殷实,商贸也繁荣,和几年前的宋国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这宋国不过是几年时间,竟然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是宋国当年如此,仅凭卫国之军,如何能是宋国敌手?”吴起说道。

“不知这宋国发生如此巨变之后,可是有人在宋国变法?”

徐恪道:“吴君,非是变法,而是淮国派出大量官吏来宋国主持政务了。”

“现在宋国施行的制度,正是淮国在国中所推崇的制度。”

“淮国不愧是法家发源地啊!如此制度,令人叹为观止。”吴起在了解事情之后,很是感慨,然后开始观察这些制度。

吴起一边研究这些淮国的制度,一边向淮国金陵赶去。

以前吴起虽然也读了不少书,但是对于淮国的了解并不多,毕竟他出生富裕家庭,但是并不是贵族,很多书籍根本看不到。

众人一路南行,穿过巢地之后,乘船进入金陵城。

王璞此时正在休息,听到吴起前来之后,连鞋子都顾不上穿,直接就冲了出来。

看到吴起之后,王璞更是一把上前抓住其手臂道:“吴子远来辛苦,快快随孤进来。”

说着就要拉着吴起进入宫殿,而这个时候,两名寺人手中提着鞋子匆匆跑了过来。

“君上恕罪,君上恕罪!”两人连忙告罪道。

王璞哈哈一笑道:“非你们之罪也,是孤来不及穿鞋,好了你们先下去吧!”

两人帮王璞将鞋子穿上后,这才匆匆退下。

看到王璞光着脚出来迎接自己,吴起顿时大为感动。当即对王璞大礼参拜道:“起狼狈逃至金陵,君上跣足出迎,如此礼遇,起心中感激涕零,若君上不弃,起愿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