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缱绻过后,第二日白羽便忙了起来。
他亲自勘察地形,沿着火车线路的附近,找到了一处隐蔽而深邃的山谷。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是设立物资中转站的绝佳地点。
白羽当即下令,在此修建一座大型物资存放仓库,并设立屯兵兵营,以确保物资的安全与中转的顺畅。
火车的修通为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从此以后,从北疆运来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送达这个中转站,只需在途中停靠一次即可完成转运。随着铁路的通车,每天都有大量的班次从北疆驶往南阳,车上满载着人流和各类物品。
这些物品中,既有武器、压缩饼干等紧缺的军需物资,也有用于南阳建设的各种材料。
为了实现南阳宫的全面通电计划,发电机、电线、变压器、灯泡等电气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南阳。
此外,铺设电话线的工程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尽管北疆和南阳之间路途遥远,但有了火车的助力,这一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不过即便如此,要完成整个电话线铺设工程,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恐怕也是难以实现的。
白羽站在新建的物资中转站前,眺望着远方蜿蜒的铁路线和忙碌的工人身影......这个中转站将成为他南下进攻大前线的重要支撑点,他必须确保这里的物资储备充足、安全无虞,以便随时满足前线的需求。
............
而此时,南阳的儒学界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德高望重、声名显赫却已多年不涉足世事的岑夫子,突然发表了一篇震撼人心的雄文。这篇文章的出现,如同一颗流星落地,在南阳的儒学圈内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岑夫子的这篇雄文,正是在新帝澹台听雪推行内阁制、对臣下大幅度放权的背景下抛出。澹台听雪的这一变法举措,在南阳儒学界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的争斗一直是朝堂上的核心议题。虽然常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这两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始终是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
作为士大夫阶层,他们自然希望相权能够得到扩大,甚至希望皇帝能够彻底放权,将治理国家的重任完全交给他们。然而,皇帝显然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为了维持朝堂上的平衡,皇帝往往会培养不同的派系,让臣子们在争斗中相互制衡,从而确保皇权的稳固。
因此,像澹台听雪这样主动放大相权的皇帝,在历史上确实是极为罕见的。她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南阳儒学界的一次巨大鼓舞。
在儒生们看来,澹台听雪不仅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位能够真正理解并尊重士大夫阶层的明君。
然而,岑夫子的这篇雄文却并非一味颂扬新帝的丰功伟绩。他在文中言辞犀利,深刻剖析了自古以来朝政积弊与隐患,详尽探讨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微妙关系。
他引经据典,上溯三皇五帝之治,下及历代圣贤之教,警示世人:若无完备之制与法度相束监,则权势之滥施与贪腐必猖獗无制矣。
故岑夫子肃然吁请南阳儒学之士及诸大夫,必宜清心自守,笃志独行。谆谆告诫众人,勿为目前权势货利所惑,而置儒家至理于不顾也。
“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他强调,君子应以义为本,小人则唯利是图。如今明君已然放权,众士大夫更应秉持正义之心,行君子之道,而非沉溺于私利之中,沦为小人行径。否则,上愧对天道明君之信任,下负黎民百姓之期盼,前辱历代先贤之遗德,后损万世基业之根基!
......
此文一出,南阳的儒学界和朝堂就震动了。
岑夫子之名,重如泰山,其为南阳,乃至天下儒林之翘楚,威望之隆,除却鲁地孔家学祠中那位久卧病榻的老者,无人能出其右。
在南阳之地,岑夫子更是两代帝师,先帝与现任女帝均曾受教于他,其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故而当这位儒林泰斗发文时,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公卿大臣,还是儒林之中的学子士人,皆不敢有丝毫怠慢,纷纷仔细研读,试图揣摩其深意。
此文究竟寓意何在?为何在此时发出?其中又有何真意?
这些问题在南阳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反复讨论着。
朝堂之上,大臣们或皱眉沉思,或交头接耳,试图从这篇雄文中窥见女帝与岑夫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未来朝政的可能走向。
而在儒学界中,学子们则更是将这篇文章视为圭臬,反复研读、讨论、注解。他们希望能够从中领悟出岑夫子的儒家真义,以及他对当前朝政的看法和期望。这篇文章就像一块试金石,不仅考验着南阳儒生们的学识和眼光,更在无形中引领着整个南阳乃至天下的儒学风气。
一时间,岑夫子的府邸变得门庭若市,求见者络绎不绝。
文章发出后的第三天,内阁首辅粱有道携两位次辅连阙前来拜访,然而却未能如愿得见岑夫子。第四日,南阳儒学馆的三位德高望重的儒学宿老也前来求见,但同样吃了闭门羹。众人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和惊讶。
在经历了连续几天的碰壁之后,大家逐渐意识到,岑夫子为什么不见他们了,这时候不能把女帝至于不顾啊!
岑夫子文中说得很明白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现在女帝刚刚放权,你们就致其于不顾,这不是小人又是什么?
于是,在七天之后,他们先求见女帝澹台听雪,跪请其罪,澹台听雪很大度,表示这点事,无需如此,一切以国事民生为重。
此时,澹台听雪在得知众人的来意后,欣然同意带领他们一同前往拜访岑夫子。在女帝的亲自带领下,众人终于得以见到了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儒学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