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胖子与小鬼深夜密谈后,第二日清晨便匆匆前往书院。
书院内古木参天,青石铺路,孔胖子轻车熟路地穿过回廊,径直来到周师的居所。
周师正在案前品茗,见孔胖子前来,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示意他坐下。孔胖子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便将昨夜的计划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周师。
周师听完,目光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道:“孔放,你总算是有点出息了。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我门下忍辱负重,读圣贤书,却鲜少得到我的表扬。今日你能想出这样的计策来助白羽一臂之力,说明你心中不仅有圣贤之道,更有经世致用之智。”
孔胖子听到周师的赞许,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哽咽道:“师傅,弟子愚钝,一直未能领悟您的教诲。如今能得您一句表扬,真是三生有幸。”
艾玛,太不容易了,诚如周师所说,他以前忍辱负重,师傅没表扬过;读圣贤书,结交名流士子,师父也没表扬过他;现在他准备使阴谋诡计搞人了,师傅开始表演他了,太不容易了!
周师看着孔胖子那激动的样子,不禁摇头轻笑:“你啊,还是太过年轻气盛。不过,你的文采确实不够老辣,这篇文章就由为师来代笔吧。”
孔胖子闻言大喜过望,连忙躬身道谢:“多谢师傅!有您出手相助,必定能事半功倍。”
周师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然后便开始沉思起来。孔胖子见状也不敢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他知道周师一旦开始构思文章必定是全神贯注的。过了许久周师才缓缓开口道:“好了我已经有了腹稿,接下来就看你如何去运作了。”
孔胖子连忙称是,怎么运作?这事儿他不担心,有小鬼呢!那个鬼东西是一个搞事情的高手,而且他心里也有几套预案,昨天已经商量得差不多了,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师傅写的这一篇奇文了!
............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过了月余。
某日,在秦地的一处偏僻山村,村民们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
这块石头足有一人高,表面布满了古怪而神秘的条纹。
这些条纹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难以言明的图案。
村民们围着石头议论纷纷,但无人能解其意。
不久之后,秦地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一场罕见的大雨瓢泼而至。这场大雨如注如倾,给久旱逢甘霖的大地带来了生机。
在那偏僻山村,村民们目睹了奇迹的发生。雨水狠狠地冲刷着奇石,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洗礼。在某一刹那,石头上的掩人耳目之物被彻底冲净,露出了深藏的玄机。
只见石面上镌刻着几个力透纸背的大字:“萧行无德,天地难容。旱魃肆虐,秦民遭殃。”
这几个字笔力千钧,似乎蕴含着某种天意。
村民们目瞪口呆,他们意识到这些字与当前的大旱息息相关。
“萧行无德,天地难容。”有人低声解读,言语中透露出愤慨,“这是指萧齐王德行败坏,连天地都无法容忍其暴行。”
“旱魃肆虐,秦民遭殃。”又有人义愤填膺地接着说,“这暗示了旱灾肆虐,而我们秦地百姓却无辜受害。原来这一切都是萧齐王失德招致的惩罚!”
村民们群情激愤,议论纷纷,当时情敌大汉秦地大旱,十室九空,如今秦地的人口十不存一,可见这场大旱对民间造成的伤害有多深!
而一提起去岁的那场旱灾,所有人都会想起秦王夏武带兵封路,利刃加身,驱人向北的恶行!
秦王夏武,那不就是萧齐王的儿子嘛!
随着石头字迹的出现,此事很快就传开了!
差不多同一时间,在晋地,一件离奇的事情很快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
一个年过半百的寡妇,竟突然身怀六甲,腹部隆起如同怀胎数月,令四邻八舍震惊不已。人们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层出不穷。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之际,第二天夜里,天象骤变。乌云密布,遮天蔽日,阴风怒号,仿佛有什么不祥之兆即将降临。而那位寡妇就在这一夜,腹痛如绞,最终产下一子。
然而,令人惊恐的是,当地人亲眼目睹那孩子生得面目狰狞,不似人形,更像是一个鬼胎。此事一出,整个晋地都为之轰动。那寡妇在生下鬼胎后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令乡民们更加感到恐惧和不安。
为了寻求解救之法,乡民们连忙将寡妇送往附近的寺庙。巧合的是,他们遇到了晋地莲华寺的得道高僧慧海大师。慧海大师慈悲为怀,决定出手相救。经过一番诊治和念经祈福,寡妇终于恢复了神志。
而在清醒之后,那寡妇却讲述了一个更加离奇的故事。她声称在怀孕期间曾梦见一个鬼魂模样的人向她逼近,强行与她交合。而那鬼魂竟然自称是“鬼王萧齐”。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这样的事情还只是其中两例,其他地方也陆续传出了一系列古怪且令人费解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最终都不约而同地与萧齐王扯上了关系。
在天府之地,有座山中的古井突然干涸,井底显现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晦涩难懂的符号。当地智者解读后声称,这些符号预示着萧齐不死,天府恐有大灾。
在陇西,一群牧民在放牧时目睹了天空中出现的异象。乌云汇聚成一个巨大的人形,手中似乎握有权杖,但面容却模糊不清。这异象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在夜幕降临时消散。牧民们惊恐万分,认为这是上天对萧齐王失德行为的警示。
在荆南,一处偏僻的村落里,村民们发现了一只巨大的怪鸟。这只鸟羽毛漆黑,双眼赤红,口中发出人类般的哭泣声。村民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纷纷猜测这与萧齐王的暴政有关。
这些古怪的事情在短时间内传遍了天下,民间对萧齐王的猜忌和不满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