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关乎太子生死。
深吸一口气,再次敲响门扉。
门扉缓缓开启,露出一张满是疲惫却仍不失威严的面孔。
大凯皇帝看着沈夫人:“深夜来此,有何要事?”
沈夫人跪倒在地,声音坚定而急切:“陛下,妾身有要事相告。凯辉将军密谋不轨,欲对太子不利。妾身已命老张前去召集人手保护太子,但此事仍需陛下定夺。”
“凯辉?他竟敢如此!”
沈夫人点头,继续道:“陛下,妾身得知此事纯属偶然,但事关重大,不敢稍有耽搁。凯辉将军野心勃勃,恐已暗中勾结外敌,图谋不轨。太子年幼无知,若无人保护,后果不堪设想。”
“沈夫人所言非虚,朕亦有所察觉。然凯辉手握重兵,朕亦不能轻易动他。此事需从长计议,沈夫人且先退下,朕自有决断。”
沈夫人闻言,心中一急,却知此时不是强求之时。
深深一礼,道:“陛下英明,妾身告退。”言罢,转身离去。
夜色中,沈夫人心中焦虑不已。
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思索片刻,决定前往军营,寻找可靠之人,共同商议对策。
沈夫人步履匆匆,穿过寂静的街道,朝着军营的方向奔去。
“太子安危,国家兴亡,皆系于此。我沈氏虽为女流,亦当挺身而出,护我家国安宁。”
夜色中,沈夫人的身影渐行渐渐远。
军营之中,灯火通明,士兵们正在紧张地巡逻,守卫着国家的安宁。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营门前,向守卫的士兵表明了身份和来意。
士兵们虽然疑惑,但见她神色凝重,不敢怠慢,立刻通报了将领。
不一会儿,一位身披铠甲的将领匆匆赶来。
他见了沈夫人,恭敬地行了一礼:“末将参见沈夫人,不知夫人深夜来访,有何要事?”
沈夫人开门见山:“将军,妾身此来,是为太子安危之事。凯辉将军图谋不轨,欲对太子不利。妾身已命人前去保护太子,但恐力有不逮,特来请将军相助。”
将领闻言,面色一变:“竟有此事!末将誓死保卫太子,保卫国家!”
“将军忠勇可嘉,妾身深感欣慰。然此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将军可挑选精兵强将,暗中保护太子,同时加强皇宫守卫,以防不测。”
将领点头称是,立刻召集部将商议对策。
沈夫人则在一旁静静等待,心中焦虑不已。
商议完毕,将领向沈夫人汇报了情况。
沈夫人听后,心中稍安。
月色之下,沈夫人与将领在军营中商议对策,心中却是忧虑重重。
她深知凯辉野心勃勃,且手握重兵,一旦发动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一名士兵匆匆来报:“夫人,将军,城外有战报传来!”
沈夫人与将领对视一眼,心中均是一紧。
难道蒙古军队已经发起了进攻?
将领接过战报,匆匆浏览一遍,面色凝重地抬起头:“夫人,图元国的蒙古骑兵在西京城外发动了一场突袭,我军虽奋力抵抗,但仍有不少将士伤亡。”
战乱一起,国家安危岌岌可危,太子的处境更是堪忧。
将领继续道:“不过,我军已经成功击退了敌军,蒙古骑兵已经撤退。现在,我军正在清理战场,以防瘟疫。”
沈夫人点头,心中稍安。
至少目前太子还是安全的。
“将军,此时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太子安危更是重中之重。你务必加强皇宫守卫,确保太子无虞。”
将领拱手道:“夫人放心,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保卫太子,保卫国家!”
只要有这些忠诚的将士在,太子的安危就有了保障。
然而,她心中仍是不安。
凯辉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必定会想方设法对太子下手。
而她自己,虽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太子,但终究是女流之辈,力量有限。
沈夫人立于帐前,遥望远方。
她知,此刻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太子安危更是牵动着万千百姓的心。
月黑风高,军营内灯火通明,映照着沈夫人与将领们凝重的面容。
此时,一名斥候匆匆而至,禀报道:“将军,城外有蒙古兵士正在处理战场。”
将领皱眉:“处理战场?难道他们不怕瘟疫?”
斥候摇头:“并非如此,他们正在挖掘深坑,将尸体与装备悉数掩埋或带走。”
“蒙古人素来狡诈,此举必有深意。将军,须得小心防范。”
将领点头,立刻下令加强警戒,同时派出探子打探蒙古人的动向。
夜深人静,沈夫人却无心睡眠。
这场风波远未平息,太子的安危仍是头等大事。
次日清晨,凯辉在营帐中听取白起汇报战况。
“将军,此次突袭,我军大获全胜,击毙图元军约三十万,尸体已悉数掩埋,以防瘟疫。”白起恭敬道。
凯辉点头,面露得色:“好!此战我军大获全胜,实乃国家之幸。缴获的武器盔甲,务必妥善保管,以备后用。”
白起应诺,又道:“将军,末将有一事不明。昨夜沈夫人深夜来访,似有要事相商,将军为何不见?”
凯辉冷笑一声:“沈夫人?她不过是个妇道人家,能有何事?况且,她如今已是太子一党,我岂能与她共谋大事?”
白起默然,心中却暗道:将军野心勃勃,只怕日后必有变故。
典韦满脸喜色,踏入营帐,高声禀报道:“主公,我军缴获图元军攻城器械甚丰,其中尚有不少完好无损,稍加修缮,便可为我军所用。”
“好!我军正需此等利器,以破敌城。典韦,你速命工匠加紧修缮,以备来日攻城之用。”
典韦领命而去,凯辉望着帐外晴空,心中豪情万丈。
此次大胜,不仅歼灭了图元军大量有生力量,更缴获了诸多战利品,实乃国家之幸。
然而,他心中亦有隐忧。
沈夫人深夜来访,必有要事相商,他却因顾忌其太子一党的身份而拒之不见。
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太子安危关乎国本,他岂能因一己之私而置国家大事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