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宁月小产了。
而一番追查之下,是衣物上染了可让女子落胎的药汁,矛头指向柔贵妃!
消息传出,让柔贵妃名声大跌,反倒是丽妃更受到肯定。
证据确凿,此事还闹大了,皇帝即便再宠爱柔贵妃,也不能视若罔闻,只得先夺了贵妃的宫权,将其禁足在长欢宫,让丽妃暂代后宫大权。
柔贵妃一再喊冤申辩,可人证物证具在,根本无从抵赖。
一时间,丽妃崛起。
朝堂上,严首辅虽不再表态,但是祈王一党及那些反对郑氏不满太子的朝臣,纷纷奏请处置柔贵妃,册立丽妃为继后。
皇帝自然没有处置柔贵妃,但是,不知道是为了安抚丽妃母子还是跟朝堂表明自己不会立继后,只当朝下诏,册封丽妃为贵妃。
此后宫中,便是有两个贵妃了,而经此一事,柔贵妃失了郑氏一党的支持,名声不复,以后自然不如以往了。
倒是丽贵妃,名声资历脸面子嗣都压在柔贵妃之上,俨然是后宫第一人了。
祈王岁仍然依然不得皇帝疼爱,但是子以母贵,也还是愈发风光了。
然而丽贵妃的风光,不到三日便坍塌了。
丽贵妃上位后,表面上温和宽厚,实则暗中调动提拔了一些自己的人,想要瓦解郑皇后和柔贵妃多年在宫中积累的势力。
也就在这风风火火的势力更迭中,皇帝也还在查郑宁月落胎的事情。
他并不相信柔贵妃会害郑宁月的孩子,不光柔贵妃喊冤,他也觉得柔贵妃是冤枉的。
不只是因为他宠爱柔贵妃,就无脑信任柔贵妃不会害人,而是怎么想柔贵妃都没必要害郑宁月的孩子。
分明,那个孩子,他都已经说了以后会给柔贵妃养。
尽管柔贵妃对此好似并不热衷,可这个事情也算是定了的,因为就算复位郑宁月,也得过几年再说,在那之前,孩子只能是柔贵妃来养,至于复位以后,孩子既然都养在柔贵妃那里了,自然也不好挪地方。
而且,他也是希望柔贵妃能有个孩子傍身,而郑宁月那个德行,也不宜养他的皇子公主。
既如此,柔贵妃怎么可能会害这个孩子?
还这么明显的指向她自己?
以柔贵妃的聪明和在后宫的经营,绝不可能这么草率,必定会抹除一切痕迹的才是。
所以皇帝查了,一查,果然查出了端倪。
郑宁月是衣服上被人浸染了会让女子落胎的药汁,而她的衣服,都是有柔贵妃专门安排人准备和清洗的。
先前查出的结果很粗劣,是柔贵妃让人以药汁浸染衣物,而奉衣局负责这一步的宫人称,有一个宫人接触过那些水,而那个宫人事发之后就自杀了。
宫人死后,查她发现她原本是个传膳宫人,还算体面,有个情郎是禁军的一个侍卫,他们暗中苟且违反宫规,之前柔贵妃执掌宫权的时候发现了,便把她罚去奉衣局浣衣去了。
这次是她有孕了想要出宫,有人要挟她,只要她暗中在郑宁月的衣物上染上那些药汁,就放她出宫。
然后经查,她也不是自尽的,是被灭口的,从她传给情郎的信上看到,她说很快,办完了这件事,她就可以出宫成亲了。
有奉衣局的人作证,指认那宫人曾在前几日和柔贵妃身边的一个宫人往来过。
查过去,柔贵妃身边的那个宫人也招认是柔贵妃命她安排的此事,之后就自杀了。
所以这才人证物证指向柔贵妃。
但是太拙劣了。
皇帝一开始就不信,只是处罚柔贵妃来迷惑背后之人的眼。
皇帝私下一番深入追查后,终于经过柔贵妃手下那个宫人的详细情况中,又查到了一个与她有关,并且很有嫌疑的关键人,是内廷的一个嬷嬷。
那个嬷嬷是调教新入宫的宫人的,在宫里颇有资历,经查,是她掌控了柔贵妃身边的宫人来探听柔贵妃的事情,也是她从那个宫人那里得知了浣衣宫人和侍卫的奸情,安排了这一出。
只是查到她的时候,她被发现死了一日了。
据说是因为丽贵妃更迭宫中势力,没把她调去她想去的地方,她心生不甘,悲愤交加后,暴毙在自己住处的。
可太巧了,查到她,她先一步死了,明摆着是灭口。
皇帝立刻叫了最厉害的太医和仵作查,仵作和太医一起检查验尸后确定,她是本身吃不得花生,死前食用了许多花生,这才过敏导致窒息暴毙。
经过她身边一些人的口供,证明她性子孤僻古怪,唯独对丽贵妃颇为敬重推崇,据说,是前些年她得罪了皇后受罚,险些死了,是丽贵妃救了她。
就在郑宁月小产之前,丽贵妃身边的一个内侍,来见过她几次。
且都是私下偷偷见到,不过却被服侍她的小宫人好奇之下偷窥到了。
那个内侍,皇帝也暗中让人去抓来审问,没几下就招供了。
如此,事情明了,丽贵妃才是幕后真凶,是她谋算害了郑宁月的孩子,嫁祸给柔贵妃,好铲除异己,为自己造势夺权。
皇帝立刻问罪丽贵妃,丽贵妃百般喊冤,可罪证确凿,她喊冤也无用,只让皇帝更加厌恶。
皇帝立刻下诏,丽贵妃谋害皇嗣,嫁祸柔贵妃,草菅人命,即刻废为庶人,打入冷宫。
柔贵妃也就此无罪。
如此,丽贵妃风光不过几日,册封礼都没能撑过去,就跌落云端了。
自己的母妃这才当上贵妃没几日便成了庶人,祈王都傻眼了。
可皇帝处置了丽妃还不够,还派人到祈王府,一番申饬祈王,停了祈王的议政资格,命他紧闭府中。
。
姜明熙小产后养了十日,可算是养好了许多。
许是本就还算相信陆引的忠心,派人跟踪陆引十天,发现陆引虽然确实在被人看不到的地方,对临安公主不甚上心,但是对皇帝,却怎么都看不出半分二心。
而且,他也装出对姜明熙有些记挂的样子,让手下去打听了几次姜明熙的情况,却很是克制的没有过问太多,也没再靠近公主府。
所以,得了回禀后,皇帝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皇帝便也不再让人继续盯着陆引了。
察觉皇帝的人撤走后的当夜,陆引立刻来了公主府。